上海也有一个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卖药 上海同仁堂是收尸的

同仁堂正式成立于嘉庆九年(1804年),是由上海知县倡议,联合多家零散的善堂建立的半官方慈善机构,堂址就设在药王庙贴邻的乔家民宅,门前的一条小路就叫“同仁辅元堂弄”或“辅元堂弄”,这条路很短,只有三四十米,后来改为“药局弄95弄”。

该堂的部分经费来自政府的拨款,部分来自团体和私人的捐款,由于是政府出面倡议的善堂,上海各会馆公所的捐款额较大,分为一次性的“总捐”和每年一次的“岁捐”,上海实力最强的豆业公所则每月捐款,当然,同仁堂也分配给捐款机构一定的墓穴比例,帮助他们处置同仁的丧葬事宜,据《同治上海县志》讲,该堂的主要善事分:“——六十贫苦,无依或残疾,不能谋生者月给钱六百。——施棺,凡贫无以殓者,予之棺并灰砂百斤。——掩埋,凡无主棺木及贫不能葬者,一律收埋。后又建义校、施棉衣、收买字纸,以及代葬、济急、水龙、放生、收瘗路毙浮尸等事,他如栖流、救生、给过路流民口粮悉预焉,故同仁堂为诸善堂之冠。”

上海也有一个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卖药 上海同仁堂是收尸的

辅元堂由上海人梅益奎、海门人施湘帆、慈溪人韩再桥等发起创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堂址与同仁堂为邻,主要设赊棺局,就是向无力埋葬的贫民提供棺木并建立义冢,咸丰五年(1855年)与同仁堂合并,合称“同仁辅元堂”。咸丰年间(1851—1861年)的上海是多事之秋,咸丰三年(1853年)初,太平军顺长江而下占领了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建立了太平天国王朝,使江南的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估计有两万南京的难民逃难到了上海,许多南京难民定居在城外陆家浜南,形成了一条南京人集中而得名的——南京街,这条南京街一直到十几年前建设地铁4号线南浦大桥站,以及周边旧城改造时才注销。

上海也有一个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卖药 上海同仁堂是收尸的

同年秋,上海又爆发小刀会起义,一年多后,小刀会起义被镇压后,上海城市遭严重损毁,而咸丰十年(1860年),南京的太平天国为了摆脱清军对南京围困的压力,派忠王李秀成突围东进,骁勇善战的李秀成率东进军一路东下,仅数月就攻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松江、宁波、杭州等苏南浙北的大部分城邑,并逼近上海,估计有二十万的苏南浙北难民进入上海,约有十余万进入上海租界,数万人居住上海老城厢,给上海城市管理、社会治安、慈善救济带来极大的困难,《上海县志》讲,同仁辅元堂,“咸丰三年,金陵之乱,难民南下,劝捐留养共费六万余缗。

上海也有一个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卖药 上海同仁堂是收尸的

嗣于十年四月间,苏、常失守被难,男妇转徙来沪者不下二万余名,复劝捐留养。”以后,同仁辅元堂除了经营一段的慈善救济,“又加代给尸场验费,及收买淫书、挑除垃圾、稽查渡桥之事”,实际上就是代理地方政府的市政管理。 古代,苏州河上没有桥梁,过江全凭木船摆渡,沿江设有多处渡口,设在苏州河的第一个渡口就叫“外摆渡”或“头摆渡”,1854年,有一个叫威尔斯(Wills)的英国人组建了一个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Soockow Creek Bridge Co.)在外摆渡建了一木桥,就是今天外白渡桥的前身,人与车辆过桥一律收费,桥梁比摆渡方便、安全、迅捷得多,使船户损失惨重,也使冲突激烈,后来就由同仁辅元堂出面调停,并把船户分散安置到各个摆渡口,才平息了冲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