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败退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是可预见的吗

4月18日,亚马逊官方公开承认将收缩在华业务,并与并于 7 月 18 日停止为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但不会采取「一刀切」而是在未来几个月内持逐步转变,以免伤害消费者:

“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 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去年,亚马逊中国宣布,由于业务调整,自2018年8月30日起,亚马逊中国将不再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FBA)。种种迹象表明,亚马逊在中国收缩战线已是不争的事实。


亚马逊败退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是可预见的吗


可以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无论哪个行业竞争的都非常激烈,少有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取得成功,像最早之前谷歌雅虎退出中国,前几年在国外屡战屡胜的uber在中国也是折戟沉沙,最终以被滴滴收购国内业务收场,如今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也成为了这名单上的新成员。


亚马逊败退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是可预见的吗


作为全球电商霸主的亚马逊进军中国:如果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呢?

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4 年,那时淘宝才成立一年,京东也才开始进行全面电商业务布局,而那时的亚马逊已经是市值超过160亿美元(按照当时汇率计算超过1000亿人民币)的全球电商霸主。


亚马逊败退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是可预见的吗


这一年,亚马逊的全球战略正是高速扩张期,以收购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但并没有立即进行大变革,而是秉持着“要规模不要利润”的佛系管理理念,慢慢地完成改造。


亚马逊败退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是可预见的吗


直到2007年,卓越才改名为“卓越亚马逊”;2008年,亚马逊在中国B2C市场的份额高达15.4%;在2011年,再次更名为“亚马逊中国”; 用了七年时间,才慢慢抹掉卓越的痕迹,也可以说亚马逊用了七年的时间仅仅改了一个名字;2016年,亚马逊将在美国取得成功的Prime会员服务带到了中国。


亚马逊败退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是可预见的吗


但如今的中国电商包括跨境电商行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包括淘宝、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国美、当当等各路电商平台成倍数增长,中国消费者网购的习惯已经慢慢培养起来了,但此时的亚马逊在中国的处境愈发艰难。


亚马逊败退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是可预见的吗


由于中国的电商平台从物流、支付、客服等配套设施相对完善,而亚马逊的竞争优势被大为削弱,包括亚马逊的网站和APP体验一直被国内消费者诟病,也成为了不选择亚马逊平台的原因,还有亚马逊在仓储上的重金投入短期内也必然拖累利润。


亚马逊败退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是可预见的吗


但即使是如此压力之大,亚马逊似乎还是保持着那份“初心”,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贯彻自己的全球战略,不管国内电商品牌是各种渠道打广告提升知名度也好,打价格战赢得客户也罢,亚马逊从来都不为所动,导致发部分用户都被国内电商平台抢去,因为亚马逊给自己的定位是科技公司而不是卖货的电商平台。


亚马逊败退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是可预见的吗


据统计2008年巅峰期的亚马逊在中国电商市场的份额曾达到15.4%,到如今的0.6%,1%都不到市场份额,反观中国本土的电商品牌,天猫为61.5%,京东24.2%,如今亚马逊想要在电商领域和这些巨头竞争下去,找回市场份额,几乎是“无力回天”。


亚马逊败退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是可预见的吗


不够激进,投资不足,本土化不充分。”贝索斯曾总结在中国市场失败的原因;

其实不得不承认,亚马逊似乎还是没有适应中国的商业法则,相比起国内电商平台都在积极分析用户,全面提升用户体验,各渠道宣传打广告抢客户,亚马逊的经营方法的确稍显佛系。


亚马逊败退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是可预见的吗


同时中国中国团队的不信任也是其失败的根源之一,相比起淘宝、京东等中国电商平台都是创始人亲力亲为掌控,亚马逊在中国的团队都是职业经经理人,权限不足,激励不足,即使意识到市场的转变,也无力及时应对,错失良机。


亚马逊败退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是可预见的吗


由于在中国市场经营策略欠缺,导致持续亏损的经营状态,已是公认的事实,这时选择进行战略调整,关掉中国第三方电商业务,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亚马逊“全面退出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