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真的,別再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題記:

“我只是你們的一面鏡子,照出了你們的樣子!”

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的家庭。

致家長:真的,別再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就在前幾天,一名在校職高學生在上海盧浦大橋跳橋輕生,在其媽媽焦急而緊促追趕、呼喊下,孩子毅然決然,像拋物線,滑過17歲鮮活的年華,竟用了5秒,竟是殘忍的生死之別。

視頻裡,望著一個母親,如此無助的張望、跪地狠狠的拍打、撕心裂肺的嚎哭……真的很心痛,卻又很氣憤,氣憤至極!

究竟孩子犯了怎樣的天大過錯,讓一個母親居然不顧開車的生命危險,在車馬水龍的大橋上,佔據著中間車道,打著雙閃,無休止的責罵孩子,連回家的時間都等不及了……孩子該是受了多大的委屈,竟這樣絕望……

逝者已逝,留給今天的我們——每一個做爸爸媽媽的我們,血一樣的教訓!

殊不知,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的家庭。

“我只是你們的一面鏡子,照出了你們的樣子!”

致家長:真的,別再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1.事實上,任何孩子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我們的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家,我們的絕大多數孩子,都無緣名校名師這些令人羨慕又璀璨的光環,但我們卻無時無刻不盼著孩子有一個好的教育,遇見一個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師,盼著孩子將來不再被謀生所迫,將來不再為命運所制,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有資本不丟看重的尊嚴,有能力過上快樂的人生……

我想,這是天下每一個父母的心願,也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本色的幸福。

可是,這條路本就風雨,本就泥濘,在孩子一次次跌倒的泥坑裡,太多的父母卻忘記了這顆初心,一次又一次用暴力的語言、行動,將孩子推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很多悲劇,真的不是一時的言語衝突,更是日積月累下矛盾的爆發,在那一刻徹底決裂!

前幾天,開家長會結束後,一個爸爸被老師要求留了下來,因為這個孩子在學校每天以打人為快感,而且極其厭學,到處撒謊、動手動腳、天天擾亂整個課堂,就在上個星期用桌子把一個小女孩的肚子磕出了一道長長的淤青,還有一處大塊淤血,小女孩的爸爸不幹了,放話說,學校不解決,就找教育局,事情只會越鬧越大。

作為家委會成員之一,那天晚上我跟男孩的爸爸談了很久,他痛哭流涕。

在深入瞭解中,他工作特別忙,孩子一般是媽媽來帶,但媽媽與婆婆之間因為孩子經常吵架,而每次他打孩子打得特別狠,經常是3天一小打,5天一大打,他說鐵桿粗的棒子都能打斷,但不管用啊,孩子早已變得麻木,而且孩子總說:反正,你也打不死我?孩子的媽媽每次看了心疼不已,好說歹說,孩子依然不改本質,甚至孩子媽媽因為孩子的問題,一次又一次開始質問、斥責老師?甚至,半夜給老師打電話,無休無止……

我見過這個孩子,在活動中,很機靈,並不像父母口中的無藥可救。可是,這樣的孩子才讀一年級,那他以後的人生又會怎樣?

致家長:真的,別再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2.最好的教育,從來都不在學校,而在父母身邊。


郭德綱說得好,望子成龍的父母,自己都不是龍

在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不傾聽,不溝通,忽視孩子的感受,一味地去責罵,甚至拳腳相踢,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大量的心理學、教育學、腦科學等證據都證明,父母的言行和教養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調節自身情緒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質量等,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直接影響。

而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示,常常辱罵孩子會讓他們大腦“受損”。

孩子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對於外來語言的刺激,調節能力比成年人差很多。

當他們接收到外界激烈的語言刺激時,他們需要大腦的某些區域處理,從而緩解壓力,換為“求存模式”。

有一次放學,我領著兒子穿過小區,一路上,就看到前面,有一位媽媽一直喋喋不休地說著什麼,孩子耷拉著腦袋,默不作聲,說著說著,媽媽突然一把拽過孩子,狠狠拍打孩子後背,把孩子書包狠狠扔了在地上,聲音也是越來越大,我領著兒子超過去,聽過一兩句“成績再差,還有臉上學、晚上別吃飯了……”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央視《社會與法》花10年籌備、2年拍攝的一部紀錄片叫《鏡子》,我依舊記得裡面的畫面:有一個孩子大聲哭喊:憑什麼讓我進“監獄學校”(也就是去特殊學校再重新教育),父母你們才應該進去,好,我替你們去。

父母那麼愛孩子,卻成了孩子最大的敵人。

有多少個孩子,一次次離家出走,一次次割腕,甚至反過來痛打自己的父母,孩子寧可跳樓撞牆都不願再見父母一眼,活生生的把父母鎖在門外。

是什麼,讓十月懷胎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這樣撕心裂肺的咆哮、如此嫉惡如仇地掙扎?孩子和父母之間,到底是築就了怎樣一堵堅不可摧的牆,活生生撕裂成了兩張冰冷而陌生的面孔?

我覺得作為父母,我們真應該花點時間,花點心思看一看,去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真的就沒有一點錯嗎?


致家長:真的,別再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3.有多少父母“綁架著”孩子,口口聲聲塞給“鐵飯碗”,覺得是最大的愛?

曾經有人問我一個問題,她說:父母、家人要求孩子體制內穩定的工作,是對孩子好,還是一種自私?

其實,在職場上,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在穩定的體制下,在父母為他們好的安排下,過著白開水的日子,年復一年,鉚釘般的流水線,可是經濟形勢改變了,以前的“穩定”不在那麼穩定,有多少人開始發出這樣的感慨:如若當初不聽從父母,也許,也許,我會怎樣怎樣……

而立之年的困惑不已,中年時的束手無策,上有老下有小的茫然……

當然,也有很多人抱著很大決心,痛徹心扉要改變面貌,要重新審視職業規劃,可是往往,很多人行動走了一半,就退縮了。

我遇到一個奇葩媽媽,這個女生在單親家庭長大,用她的話說,她根本不知道父親的模樣,在她的印象裡,為數不多的照片上,只有母親的身影,而另一半永遠是空白,她不甘心,曾一度翻箱倒櫃,一無所獲。

她說她特別渴望來北京工作,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她的母親一次又一次狠心拒絕了,甚至放出狠話,她要敢走,就不認她這個女兒了,甚至鬧得兇的時候,母親是以死相逼。

她跟我說,在這10年的時光裡,她從未反抗過,而是一次又一次筋疲力盡的絕望,是的,太絕望了!她今年34歲了,依舊單身,在小縣城裡做著檔案管理的工作,她覺得她的人生是灰色的,就像一個井底之蛙。

致家長:真的,別再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紀伯倫有首詩《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並非因你而來,他們在身旁,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與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我們很多父母,總是時時刻刻插足孩子的人生,小時候的各種早教班,興趣班,奧賽班,成年後選什麼專業,交什麼朋友,幹什麼工作……甚至,小到吃什麼水果,大到和什麼樣的人結婚,恨不得把孩子的一切都攥在手中。

我想,這已經不是愛了,而是害。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的路,還得讓他自己走。只有放手,他才能邁步,及時摔跤,也是她人生路上必須經歷的成長。

有一個演講叫《幸福為什麼那麼難》,她的演講,讓全中國的父母沉默了!

今天我又重新看了一遍,有句話特別刺耳刺心:“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還是因為作為父母——你情緒管理不好?親愛的爸媽,您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致家長:真的,別再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父母揮舞著“經驗之談”的大棒,為孩子鋪好一條通往指定方向的道路。父母大喊著“深愛之重”的旗幟,讓孩子一次一次陷入難以自拔的痛苦深淵。

這是中國式親密關係的一個通病,“我是你爸媽,你就必須聽我們的,我們為了你好,我們打罵你,全都是因為太愛你,你為什麼不聽話?”這樣的說教比比皆是。

“好”難道不應該以接受對象的感受為標準嗎?若孩子感到不舒服,感到壓抑沉重,所謂“付出”又怎能稱之為“好”?

致家長:真的,別再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斯坦福大學新生主任、教育專家Julie Lythcott-Haims在《怎樣養育一個成人》中提到,她在擔任斯坦福大學新生主任時,發現有越來越多成績和理論學習無可挑剔的新生,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父母對孩子抱有過高期望,在生活上包攬一切。孩子們一旦脫離父母的庇護和指引走進社會,就變成一個沒有思想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巨嬰,甚至步入“啃老”大軍。

看似是讓他們避開“歧途”,卻也剝奪了子女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能力。

而真正的父愛母愛,是真正能令孩子快樂的愛,絕不是恆久的掌控與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而是給予孩子更多做人做事的智慧、堅韌不屈的毅力、和麵對困難時不抱怨不屈服、敢於面對的勇氣……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說:“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若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讓每一個孩子獨立,在孩子獨立困境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給予幫助,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然後遠離。生命中最深厚的緣份,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所有父母皆應如此。

致家長:真的,別再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4. 假如只培養孩子一項能力,那就是自立能力,這是步入社會的安身立命之本。


英國有一個心理學女博士說:“世上的所有的愛是以聚合為最終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假如只培養一項能力的話,那就是自立能力,這也是其步入社會的安身立命之本。

所以,我想告訴今天千千萬萬,已為人父人母的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強迫你的孩子非得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甚至,更不要說出這樣嚴厲地譴責:“家裡省吃儉用這麼操心,還不都是為了你好?”這些,都會給孩子精神、心理層面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屈從於父母的選擇,而變成一個處處依靠父母,沒有自己主見、觀點的人。

我想,如果孩子成人以後沒有主見,無法自立於社會,無法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這才是父母一生中所做過的最失敗的事情。

請記得,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重要資源,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另外,幾萬個家庭和孩子大數據調查表明,親子關係每增加10%,孩子的積極行為會隨即增加,包括對學校的歸宿感、良好品德行為、學業成績和認知能力等。

也就是說,當做為父母的,你自身變得好脾氣好態度好面容,你的孩子自然會跟上來。並且,孩子會覺得更自信,有更積極的人際關係,也會減少負面情緒發生。

更深一層,我們的教養方式和親子互動模式產生的影響是永久性的。比如,教給孩子如何承擔責任、如何正確看待事物、如何自我反思的品質,讓孩子把成長動力迴歸到自身,為自己的成長負責,如此,孩子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這是需要一個思維意識潛移默化的過程。

所以父母們,不要再讓悲劇上演,相信自己的孩子,孩子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

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鼓勵,讓他擁有快樂的童年,引導他形成獨立的人格、樂觀的性情,塑造良好的習慣,這些,遠比成績重要的多!

致家長:真的,別再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如果今天,你和孩子之間還存在著一些溝通問題,我建議你可以參考一下:

身教重於言教

如果家長你總是抱著手機刷朋友圈,孩子憑什麼就不能玩手機玩遊戲?如果你是一個愛吃喝玩樂,一問三不知,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那孩子一定會以你榜樣,甘心墮落。

所以,一定要注重自身修養,樹立自己的榜樣!

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前面,建議多多閱讀親子類教育書籍,父母全身心得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學習氛圍

如果父母都特別愛看書,相信孩子也愛看書。孩子學習需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更渴望跟父母一起讀書。你不妨今晚試一試,那一本去臥室閱讀,孩子也會漸漸仿效你的行為,多讀書,讀好書,確實能淨化心靈。

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缺點、好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薰陶。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多多賞識鼓勵自己的孩子,哪怕今天課堂上他答錯了,但是他回答的聲音特別響亮,這一點就得讚賞孩子,給予表揚。

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儘量地包容缺點,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多讚美、少些批評

恰到好處讚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瞭解、欣賞、讚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讚美的時候一定要加上具體的事件,而不要表面誇誇,比如孩子今天在學校幫助同桌改錯題,這一點非常好。

糾正孩子的關鍵性缺點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成熟,選擇最佳地點和時機。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賞識才能成功。

平等相處、平等溝通

孩子會感同心受,年級雖小但很多家長命令式口吻和我永遠是對的你必須聽我的。請忘記養育者的身份,學會與孩子在溝通中保持平等,更不要“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掛嘴邊,否則久而久之,孩子漸漸失去與家長交流的願望。要去傾聽孩子的心裡或可稱為朋友,平等溝通很重要。

讓孩子耳濡目染,養成明晰的眼光、進取的意識、樂觀的精神,百折也不放棄的毅力,除此,更需要我們作為父母,時時刻刻反思自我、深層次學習,這是我們第一次為人父母,需要莫大的勇氣,需要以身作則的努力與改變,才能讓孩子們在內心深處贏得敬重。

致家長:真的,別再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最後,我想說,如果一直差孩子一聲道歉,那今天,請你放下所謂的面子,放下那高高在上的身份,蹲下身來,心平氣和地跟自己的孩子,真誠地說一聲:“爸爸/媽媽錯了,不應該……對不起,請你原諒我,我會改變,我們一起努力!”


題外話:即便今天我們已為人父母,可是回想一下,我們與自己的父母之間,是不是也缺了這一聲道歉……

後臺有人留言:

這麼多年來,我們之間的摩擦,我是有錯的,他們也有錯的。

我總是在等他們的一句道歉,

但是我其實也欠他們一句道歉!

我相信這麼多年他們肯定無數次對我失望,就像我也總是對他們很失望一樣。

但是也很感謝的,在這數不清的失望裡,我們總是在彼此原諒和幫助。

我們都是含蓄又不善表達的人,

可能一句對不起我們一生都不會說出口,

但是從行動裡,我們能看到彼此的付出,和拙劣的想要表達愛的心情,

其實就夠了!

希望每一個對家人失望的人,

都還能夠在失望裡看到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