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 “龙头”带动 助农增收脱贫


花垣 “龙头”带动 助农增收脱贫

花垣镇兴农园社区村民在兴盛果蔬公司蔬菜基地采收萝卜。

花垣 “龙头”带动 助农增收脱贫

石栏镇猫儿坡村村民在五龙茶业公司黄金茶基地覆膜。

“跟着老田种花,土地租金不算,每天工资60元,我们生活就是甜……”4月17日,在花垣县鑫梓公司溢仁坊千亩玫瑰观光园里,麻栗场镇各鱼村村民龙满成一边松土,一边乐滋滋地对笔者算着“幸福账”。

在该县惠农政策吸引下,原“矿老板”田建文改行种玫瑰花,先后流转土地5000多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麻栗场镇各鱼、新科等6个村寨400多户村民种植玫瑰花,发展美丽经济实现了增收。

近年来,花垣县狠抓产业扶贫,强化“造血”功能,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产业转型、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截至2018年底,该县累积退出贫困村129个,65228人先后脱贫摘帽,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8.6%下降到4.5%。

“龙头”引领 建设“绿色银行”

该县加快转型发展,大力扶持县内工矿企业“退二进一”投入绿色生态农业。规划建设占地92平方公里、总投资150亿元的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花垣核心区)建设“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积极引导“矿老板”转型发展,苗汉子合作社、兴盛公司等48家企业及合作社入驻园区。

现已建成猕猴桃基地3390亩、蚕桑基地4200亩、烟草基地8000亩、油茶基地4000亩、牧草基地3500亩、虎杖等中药材基地7200亩,共带动2万多农民务工就业,成为该县精准脱贫的强大引擎。该县“矿老板”和工商企业主转型创办农业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开发的企业达100多家,在他们带动下,全县形成了优质稻米14万亩、药材3万亩、蔬菜10万亩、特色水果2万亩、烟叶2.4万亩、油茶12万亩、桑叶1.45万亩、湘西黄牛2万头、生猪16万头、乳鸽50万羽、竹鼠5万只、鲟鱼30万尾等特色种养规模。

“老板”带动 探寻“增收路子”

通过“政府扶助,企业带动,群众发展”的政、企、农三位一体关系,形成了多元化的“公司+农户”扶贫产业发展模式。 德农牧业“老板”严德忠通过“7+1”即“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科技+保险+金融”的模式,大力发展湘西黄牛产业,带动2000多贫困户稳定增收。

同时,引导“老板”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破解老百姓农产品销售难题。兴盛公司“老板”李叶德建设20万吨果蔬加工项目,与该县80多个村的3700多户农户订单发展豇豆、大头菜等蔬菜种植,1000多贫困村民年均增收2000多元。五龙茶叶公司先后流转土地8000亩,带动贫困户1208户发展十八洞黄金茶,户均年增收3000元。

创新模式 发展帮扶产业

针对部分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不强、扶贫资金到户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等问题,引导产业扶贫资金、贫困对象帮扶资金通过股份合作、委托帮扶等形式加入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建设,形成“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新模式。

2014年,引导十八洞村与苗汉子合作社进行股份合作,苗汉子合作社出资306万元占51%股份,十八洞村民和村集体出资294万元占49%股份,在农业园区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猕猴桃产业。2018年,十八洞贫困群众人均分红1200元。以同样的方式,流转土地2140亩,带动双龙等3个乡镇52个村9600名贫困人口组建新股份公司发展猕猴桃产业。该县还与6家龙头企业签订委托帮扶协议书,明确受托方通过购买扶贫社会服务后对贫困户的帮扶责任。2015年以来,恒远、兴盛等龙头企业按每人每年分红不低于500元的标准,连续帮扶贫困户3414户13213人。

激发活力 确保稳定增收

按照“农民自愿、合理流转”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将土地向规模特色农业、高效农业集中,有效激活农村土地和劳动力活力。

该县土地流转9.6万亩,亩均年流转金400元,2.4万余农户受益,释放劳动力2.2万余个。同时,出台奖补政策,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年以上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按标准予以奖励;对100人以上的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达企业总人数30%以上的,年终一次性给予奖励并授予“精准扶贫爱心企业”称号;对创业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达到一定人数并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分别给予奖励。截至目前,该县400余家农企以及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群众5000多户就近就业,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