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专注力不够老走神,老师反映是轻微自闭症,该怎么处理?

苡居Ync66290


孩子专注力不够,老走神,老师反映说是轻微自闭症,不知老师是心理学老师,还是有专业的医师证的老师呢?
如果单从专注力不够,老走神来看,并不能判定孩子就是自闭症,不论是不是轻微!

判定是不是自闭症,要依据以下这16个症状:

  • 很少或从不说话,或者不当使用语言、重复使用语言
  • 出现自我刺激行为,例如摆动双手,重复性动作
  • 只吃特定食物,拒绝吃不熟悉的东西
  • 和其他孩子相比,不爱玩想象和假装的游戏
  • 明显过于活跃或是明显过于安静
  • 非常极端地发脾气
  • 独自在自己的世界里玩
  • 沉迷于旋转的物体,例如轮子或风扇
  • 不照玩具的设计意图去玩玩具
  • 侵略性过度或自伤倾向过度
  • 对疼痛的容忍度高得过分或低得过分
  • 很少与人进行眼神交流或是喜欢斜着窥视东西
  • 人多、嘈杂、混乱的时候总是烦扰不安
  • 不喜欢甚至很反感拥抱和亲密接触
  • 喜欢独自研究有趣的物品或事件不恐意邀请别人共享乐趣(术语叫作缺乏“共同注意力”)
  • 身体感觉十分敏感,例如衣服标签、不合脚的鞋子、气味、脚下的草或沙子都会让他难受
  • 侵略性过度或自伤倾向过度
  • 对病的容度高得过分或低得过分

也就是说,只从一点是不能判定孩子是自闭症的。

因此,不要听一面之词,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请专业人士来综合确诊,不要盲目对号。



我是亲子心理师徐婧英,更多育儿干货,欢迎关注!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儿子专注力不够,老走神,老师反应是轻微自闭症,该怎么处理?

首先这个问题包含了以下几点的信息,我们来梳理一下:

1、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老走神

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多种表现,比如上课坐不住,总是下座位;老师讲课总是在下面做小动作或者东张西望;上课的时候自己发呆或者看向窗外等。以上的这些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但是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种呢?

如果是以上的这些表现,那么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注意力方面的训练:

(1)听声识物

一开始可以根据图片,给孩子播放相应的声音去对应。接着就可以让孩子听声音去选择相应的图片。例如:一开始可以教孩子小猫是“喵喵喵”,小狗是“汪汪汪”;然后我们就可以问“汪汪汪”是哪个?然后让孩子去选相对应的图片。

(2)杯底寻物

将两个杯子倒扣,其中一个杯子里面藏有物品,让孩子去寻找。如果孩子理解了意思,就交换两个杯子的位置,交换完毕让孩子找到杯子地下的物品。一开始可以交换次数少一点,等孩子可以做了,再交换次数多一点。当孩子比较熟练了,就可以增加一个杯子。

(3)舒尔特方格

从网上和淘宝上都能搜到舒尔特方格,最简单的是5✘5的方格开始,里面有25个格子,格子里面有25个数字。可以让孩子去指出任意一个数字,也可以让孩子去按顺序找出25个数字。

(4)迷宫

小朋友一般都比较喜欢迷宫,迷宫的游戏非常有意思。网上也有很多走迷宫的书,可以根据难易程度买一些适合孩子的。

(5)找不同

找不同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注意力的项目,在找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样的训练对注意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用的。

2、这里提到的第二个问题:老师怀疑孩子有自闭症。

那么我们首先要考虑一下,这个老师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孩子有轻微自闭症的呢?这个老师懂特殊教育知识吗?这个老师真的了解自闭症吗?另外,老师有资格去评判孩子是否为自闭症吗?

目前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自闭症孩子的诊断都越来越严谨了。不要说是老师,就连专科医院的医生也不会直接给孩子下自闭症的诊断,现在大多数诊断都是说“疑似自闭症”或者“谱系障碍”。

因为现在很多孩子一开始可能有自闭症的表现,但是干预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并不是自闭症,可能只是发育迟缓。所以只有一些自闭症孩子的表现不一定这个孩子就是自闭症,所以家长首先就不要给孩子扣上一个这样的帽子。孩子有什么问题我们就去解决,解决了问题之后,孩子就会越来越好了。


娟说育儿


你好,我是一名特教老师,希望我的观点能够帮助到你。

“孩子上课不专心,老走神,老师反映孩子是自闭症!”看到这个问题,我只想问一句,这个老师是否接受过特殊教育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还是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孩子是自闭症?或者仅仅是觉得孩子不好好听课就一定是自闭症?

既然孩子都能送去上学,那么孩子的年龄最小都3岁以上,孩子有没有自闭症家长难道感受不到?非要到学校等老师来鉴定?这种轻易给孩子下结论的老师责任心是有问题的。

行内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大医院的医生和专家,诊断孩子自闭症也都是相对主观,因为医学上没有一个很精准的科学仪器来诊断孩子就是自闭症,而是以量表为基础,以孩子的行为准则为参考得出的!

再说孩子的表现问题,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确是自闭症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方面,但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并不是这个,而是社会交际障碍和行为方面的刻板狭窄,如果没有这两点,是很难给孩子下结论的。

所以,如果孩子只是你描述的这些特征,那么,老师的话你可以不理。可以在课外时间重点培训下孩子的注意力问题。比如,可以利用孩子的特征,来强化和巩固,通过语言语气的加重或者放缓,利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进行与孩子眼神的互动和交流,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有时间的话我会一一回复!


育儿伐木累


是不是自闭症的问题,不能这么轻率地下结论,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多种原因,多和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推荐你看一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为什么有些孩子,就是和大多数的孩子的节奏不一致。

这里甜甜圈简单谈一谈,关于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的问题!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我们能做些什么?

很多人喜欢用能认多少字、能识几个数来判断孩子的学习能力,而这些其实是学习成果,与能力无关。就像学习成绩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一样,“怎么学”永远比“学了多少”更重要。

0~2岁:最好的“保护”就是自由

一位妈妈后台留言:我女儿已经两岁多,还不会用勺子,饭要追着喂,含在嘴里不肯咽……细细一问,才知道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老人有洁癖,见不得弄脏衣服,所以从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

当妈的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吃顿饭,餐桌如同灾难现场;孩子摆弄玩具,一会儿就把房间变成垃圾场……然而我们养育孩子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干净整洁还是为了让孩子成长?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身高体重在增加,还有智慧与能力的养成。当大人把对孩子的“保护”停留在干净、安全的层面,想没想过这种“保护”会让孩子失去什么?

人们喜欢对孩子说“你不要……”喜欢与孩子斗智斗勇,阻止孩子“捣乱”,觉得孩子太难搞,却没注意到孩子探索时的兴奋,以及他们操控身边事物的技能如何在翻新。

好奇心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也是孩子能够专注于某件事的根本原因。保护孩子的探索行为,就是在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不要打断孩子

生活中有个不科学却很普遍的现象:孩子在大人眼里就像宠物或玩具,人们常常忘记那个小家伙其实有自己的想法。在孩子专心摆弄玩具时,好多大人喜欢突然出现在孩子身边,跟孩子闹一下,或要求孩子去做另一件大人觉得更有趣的事。回头说孩子专注力不好的,也是这些大人。

假如你希望孩子具备很好的专注力,那么,只要下一刻没有生命危险,就不要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如果你们接下来有很重要的计划,不能任由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事情里,那你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个时限,比如再玩多长时间,在时限到来前的几分钟里,提醒孩子时间快要到了。给孩子一个转移注意力的缓冲期,让孩子自己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不是突然被打断。

不用自己的情绪影响孩子

急性子的大人不在少数,虽然本意是想让做事效率更高,但如果大人常常焦躁,孩子耳濡目染,在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先发一通脾气再说,而不是耐心去解决。

与孩子沟通注意表达清晰

大人讲话不耐烦,孩子只能感受到大人的情绪,会忽略大人在说什么,因而感到无所适从。在与孩子对话时,我们可以尽量温柔平静,清晰地重复叙述指令,并亲身示范给孩子看。假如孩子吃饭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乱扔食物上,你可以贴近孩子,请他看着你的眼睛,告诉他要把食物放进嘴里,请他看你是怎样做的,帮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确行为上。

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小宝宝动手能力有限,只要他们肯努力尝试一件事,不轻易放弃,就已经非常了不起,大人不必将结果看得太重。假如孩子在努力搭积木,那无论他弄出多么奇怪的形状,一定记得赞美他的积极和努力,你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欣喜地告诉孩子爸爸:“宝贝一直在搭积木呢,试了很多次,很努力,始终没有放弃,特别好!”

2~4岁:找到让孩子专心的那个“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奋点”:有些孩子特别容易被视觉刺激吸引,有些则是触觉,还有的是听觉。先弄清哪种感官刺激最能吸引孩子,再围绕这个“点”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让兴趣来引导孩子巩固专注力。比如喆同学特别喜欢听歌,我平时就多给他听英文歌、看英文动画片,日积月累,形成了不错的语感。

先接纳孩子的兴奋点

有妈妈问:“我家孩子话特别多,太闹了,怎么才能让他安静一点?”也有妈妈问:“我家孩子太文静了,怎么才能让她活泼一点?”

中国妈妈应该是这世界上最容易焦虑的妈妈了,我们认为孩子未来发展得好不好,取决于他是更开朗的而不是偏内向的、是更有礼貌的而不是大大咧咧的、是掌握某种技能的而不是玩些乱七八糟的……

于是,我们总是试图矫正孩子的特点,认为这是在帮孩子“变得更好”。

然而心理健康学明确告诉我们: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性格健全与否、快乐与否,并不在于他是什么样的性格,而在于他对自己性格的接纳程度,这决定了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一个人要先欣赏和接纳自己的内在,才能和谐地与周围人共处。同时,妈妈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决定着孩子是否能顺利接纳自己,总被妈妈否定的孩子,一定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

对于活跃的孩子,我们可以鼓励他多和朋友互动,帮他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比如怎样描述一件事更生动,怎样提问更容易得到回应。如果孩子喜欢安静,那就试试听音乐、画画、玩拼图……用孩子感兴趣的事去引导他们发掘内在专注力,而不是根据大人的喜好强迫孩子专注。

帮孩子合理安排时间

孩子的自控力不如成人,要求孩子去做一件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事,结果注定失败。我们可以先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专注的时间能持续多久,把对孩子的要求落在合理范围内,然后协助孩子逐渐拉长每一次的专注时间。

假如孩子喜欢有卡通图案的拼图,就可以用拼图让孩子先稳定下来,然后慢慢增加拼图片数,渐渐延长专注时间。再比如涂色,开始时一次涂一两幅,慢慢可能是三四幅,每次进步一点点就好。

巧妙使用计时工具

很多妈妈都不知道该怎样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比如3分钟到底是多久?可以使用沙漏计时,沙漏滴完一次,就表示3分钟时间到了。如果沙漏滴完,孩子仍然在继续做原来的事,那表明孩子有进步。

4~6岁:在游戏中训练专注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孩子在游戏和单纯完成任务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下,将各种颜色的纸分装在与之同色的盒子里,观察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结果发现,在游戏中,4岁幼儿可以持续进行22分钟,而且分放纸条的数量比单纯完成任务时多50%。而在单纯完成任务的形式下,同龄幼儿只能坚持17分钟。

这项实验表明,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专注力集中程度和稳定性较强。

类似的游戏方法有很多,例如,学习字母时,我们可以故意藏起一些,让孩子去寻找“丢失的字母”。还可以跟孩子玩一些有规则的游戏,比如说1就跳到红圈圈里,说2就跳绿圈圈里。此外,妈妈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游戏绘本,让孩子在视觉搜索、图片接龙、语言描述中渐渐学会集中注意力。

6岁以上:帮孩子自觉提高专注力

作为成年人,我们对一项任务的目标和意义了解越多,就越能专注于完成这项任务。孩子也一样,他们对一项活动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完成的意愿就越强烈,活动过程中的专注力表现就越好。

6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些自控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合理设置目标,让孩子实现自我约束,自觉提升专注力。比如做一个积分卡,每取得一次成就就累计几分,达到某个分值后就可以获得一次旅行机会。

抗干扰训练

特意选择在闹市街头读书看报,训练排除环境干扰的能力。

凝视训练

双眼长时间凝视远处的某件东西,比如窗外的树枝、空中的云朵,这种训练会让人的意识范围逐渐变窄,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很多科学家在思考问题时,都喜欢盯着窗外的树枝哦!

更多育儿方案,搜索关注“甜甜圈家庭教育” ,更多育儿问题,后台留言问我哦!


甜甜圈伐木累


自闭症不是轻易可以下结论的,要经过专业机构的认定。老师的说法只能参考,不能作为结论。

专注力不够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并非只有自闭症。比如小儿多动症等等、神经衰弱,或者其他心理障碍等等。

平时喜欢看着墙角的学生我也遇到过比较多,一般有以下情况:

1、轻度或中度抑郁

这一类的表现与自闭有点类似,人际交往退缩,不爱说话,不爱交际,学习不上心,听课不专心,平时郁郁寡欢,参与活动不积极。

2、受到意外打击

比如父母离婚或者父母感情不合;比如跟同学闹矛盾,跟朋友分手绝交了;甚至失恋都有可能。(现在的孩子谈恋爱越来越早,有的小学就开始了)

还有的纯粹就是小事,但孩子处理不好,影响情绪,比如钱被偷了,贵重物品我丢了;也有可能遇到校园欺凌、被敲诈勒索等事情。

3、身体原因

有时候孩子可能患上了难以启齿的疾病,但又无法说出口。

我曾经遇到一个孩子,因为手淫频繁导致后来勃起障碍,心理压力非常大,但又无法说出口,也不知道怎么办。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发呆,整天闷闷不乐不说话,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建议题主先跟老师仔细谈一谈,全面了解孩子情况;再跟孩子谈一谈,看有没有具体原因。如果确实有不明原因的注意力不集中和自闭,建议找专业机构测试,千万不要盲目猜测,乱盖帽子。


心理咨询师沁心


关于孩子专注力的问题,走神与否,要看孩子是否学到了课堂上的知识。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些是听觉型的,有些是视觉型的,有些是混合型的。所以家长和老师要一起分析一下孩子当时没看着老师,但是知识是否学会了呢?如果学会了,而且掌握的很好,那么其实孩子是没有走神的,因为他不是靠“盯着”老师学习的。当然,老师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看着他、听着他、回应着他,但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

另外,对于孩子走神的真正原因,一般是以下几种:

1、已经全会了,听不听没关系。

2、完全听不懂,听了也没用。

3、周边环境吸引了他(真正走神)。

所以老师和家长也要分析孩子到底是哪种情况,再来对症下药。

我们老大刚上一年级那会儿,我被老师找过两次,都是反应孩子上课不专注走神儿的问题。我当时也特别焦虑。但是冷静下来一分析,孩子的走神儿属于第一种情况,因为上过学前班,而且学前班教的特别完整,把一年级第一学期所有内容都讲完了。那你说他怎么可能还在那里认认真真听老师讲那些对于他来说的“陈旧”的知识?自然就在那里扣扣这儿摸摸哪儿开小差儿了。

所以不要一听老师的反馈就焦虑的不行,自己的孩子要多观察多沟通,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rainbowzhong


我觉得这位老师下结论太有点草率了,小孩子在小的时候,对事情的关注不会持续太久,也许你儿子比起其他小孩来说,只不过是时间稍短而已,自闭症一说又从何而来。

但是,有一项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90%以上都是上课认真专心听讲的同学。可见,专心听讲很重要。

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长还是要积极重视,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1.从思想上树立孩子要专注听讲的信念。家长可以举一些励志的例子,让孩子向他们学习。树立起孩子自强不息的信念!

2.研究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办法。我曾经在 一本书上看到过,日本的“三分钟超觉静思法”。据说这个办法可以使人精力集中。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静坐。第二阶段为调整呼吸。第三阶段是默念关键字一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贵在坚持。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训练,逐渐使孩子增长注意力时间。


樱桃小王子


家长您好

训练孩子专注力

孩子的专注力不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①教学环境里干扰物太多

②成人制定的任务目标不符合孩子当前的认知理解水平

③任务量不明确,持续做某项任务

④没有选择适合孩子的强化物孩子

⑤本身感知觉需求没有被满足,所以专注时间较短。

不同原因有不同的处理策略:

①设置固定的教学环境,同时避免在此空间里出现引起孩子分心的干扰物

②选择适合孩子当前水平的任务目标

③每一项学习任务都不应当过量教授,家长朋友可以把三至四项教学任务穿插进行,避免孩子总是学习某项任务而产生排斥心理

④在孩子完成每项活动后及时给予适当的强化物以保证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喜欢跑动,有时完成任务后允许孩子跑一跑也可以作为强化孩子的一种方式

⑤孩子本身需要多进行前庭觉及本体觉感知输入。

更多相关文章请关注恩启社区


自闭症在线


自闭症的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富有经验的医生和大量的测评表格,而且即便是这样,也会存在误诊的概率,绝对不是单凭一个学校老师就可以下结论的,我们先来看一下自闭症的核心表现:

1、语言障碍:多数患者语言发育迟缓,或者在2-3岁出现全面倒退,甚至终身不语。

2、社交障碍:患者无法与人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逃避对视,表情匮乏,对亲人少有依赖感,对人的兴趣极低。

3、狭隘的兴趣和刻板的行为:对某些物品异常地热衷,比如可以盯着风扇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生活习惯和规律固执不变,反复一些刻板的动作,比如跺脚,拍手。

4、智力障碍:50%左右的自闭症儿童伴有中度和重度智力障碍(智商低于50),25%伴有轻度智力障碍(智商50-69),只有25%的患者智力正常。

以上问题不一定在一个自闭症孩子的身上同时具备,按照最新的DSM-V诊断标准,核心障碍只是社交障碍和刻板的行为。

当然,很多自闭症的孩子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但是反过来说就不成立了,并不是所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都是自闭症,还有很多原因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1、感统失调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

3、儿童抽动症

或者仅仅是孩子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有些分心而已,所以不能单靠一个注意力不集中就判定为自闭症,可以带孩子去专业的儿童医院检查和测评一下,看看是否存在某方面的问题,再辅以合适的训练和治疗。


爱陪娃的熊叔


这位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很能理解你的心情:害怕、着急、伤心却又不知怎么办!

有几点建议给你:

1, 接受儿子的现状和儿子的所有情绪和表现,不管怎么样,他永远是你的儿子,你对他的爱不会改变。

有了这种接受的心态,你才能逐步冷静下来,冷静思考儿子的情况只是性格问题?还是因为自己和家庭养育方式和环境的影响的问题?

2, 老师的意见只是给你指出了儿子在学校存在的一些现象,不是医生下的诊断,所以也不必害怕,况且医生也有诊断错误的时候,更何况老师不是医生;同时,不管儿子是不是轻微自闭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自己除了尽快调整好心态之外,还要做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儿子的专注力和沟通能力。



以后怎么做,要和自己先生达成一致意见:短期内以孩子成长为重。你可以从一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多陪孩子亲子阅读,尤其图画书的阅读,只要孩子适合孩子孩子又愿意看或者听的书都可以,亲子共读可以促进和孩子的沟通,有意识地引导他表达出内心的一些想法;

其次:有意识地多带他出去找他喜欢的伙伴一齐耍,或者约两三个性格合得来的伙伴一起做活动,游戏、运动、读书、郊游等;

第三:给儿子足够的耐心和信任,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

第四:为了儿子,也为了家庭,你自身必须要做到:自身不断地学习,从网上查阅有关自闭症的相关内容;读书听课或其他方式,学习儿童、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迷失了自己,否则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第五:在你认真冷静思考之后,才确定是否是需要带儿子去看医生来确定是否是自闭症。因为贴标签容易,撕标签不易。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我们无法躲避,只能迎上去正视面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