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节日,为什么不按阴历而按阳历算呢?

手机用户50274725056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阴历?什么是阳历?

所谓阴历,是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也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所谓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制定的历法,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历也是一种阳历。

那么,我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是按阴历算的吗?

其实并不是。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根据气候和农业生产总结出来的规律,是按照一种阴历和阳历所结合的历法制定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历。最早源于战国时期,到了什么节气,说明太阳移到什么位置,而这个时候应该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在古代,清明节是以冬至后的104天为开始的,或者说以春分第十五天为开始的。

到了近代,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规定清明节时间为公历4月4或5或6日 。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本是指导农业耕作的一个节气,不过后来又变成祭祀祖先、上坟扫墓的节日。过去,帝王都有春秋二祭之礼,春祭在清明,秋祭在重阳。后来重阳节扫墓祭祖慢慢消失,而清明的祭扫就非常普遍了。


镁客网


清明节最初不是节日,而是节气。只是因为传统在这个节气祭祀扫墓,百姓特别重视,才成为了节日。类似的还有夏至和冬至。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如果留意观察日历,基本上都能准确对应公元历(阳历这种说法不准确,一会儿说明),但以殷历(阴历的说法也不准确,一会儿说明)计却相差很大。

历史中外,历法基本上只有两种——以月相为周期的叫阴历,以回归年为周期的叫阳历(以夜空恒星运行为周期的也算)。很多人会误解,以为阴历是以月亮运行为周期,而事实上,阴历是以月相为周期。这二者之间相差一天多。

而殷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阳历(以月相为基础,以回归年作修正)。夏历为阳历,能够精确计算每年天数,误差很小,且不累加。但殷商之后改用殷历。阴历以一次月相轮回为一月,大约29天多一些,一年分十二个月。因此单纯以月相计算历法,误差非常大。所以殷历采取闰月的技术手段来弥合误差。而闰月,事实上是回归年为基础的——因为如果不精确计算出一个回归年的具体天数就无法安排闰月。民间俗语“三年两不闰,三年两头润”,不是特别准确。一般来讲,十九年九闰。理论上,平年可以相连,但闰年不可能相连。

具体到闰哪一个月也是有讲究的。“节气”者,分为“节”和“气”。以“立春”为1依次排序到24“大寒”,单数是“节”、双数是“气”。每一个“节气”相当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15°,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正圆(中国古人并不知晓地球绕太阳运转,但通过观察,古人画了一个虚拟的圆,即“黄道”。完美贴合了近现代以来观察所得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所以两个节气之间相隔的天数未必一样,但基本在15天,只多不少。而殷历一个月要么29天,要么30天,因此殷历一个月就未必能容得下两个“节气”。这就是闰月了——如果哪一个月没有“气”,就闰那个月(只看“气”,不看“节”)。


回到题主的问题,节气本来就是以阳历——即回归年历法计算得来的产物,所以套到现行“公元历”上,当然就会比较精确。但是,阳历并非西方特有。相反,世界上可考的最早的阳历就是中国的夏历。而殷历上计算节气,也并非参考了阳历,而是殷历本来就是阴阳历,完全可以计算出节气具体在哪一天。

最后总结一下,殷历对比公元历,在节气、精确度上并不弱,日历双显示,仅仅是互相对应而已。


止0X

清明节既不是按阴历,也不是按阳历来计算的,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准确点来说它是按农历来计算的,而农历实际上是我国古代一种阴阳合历的算法。

阴历的含义:阴历是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来制定的。

阳历的含义: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制定的。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历也是一种阳历,但是并不等同于我国古代所实行的阳历,公历只是作为世界上众多阳历的一种标准而已。

农历的含义: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它并不等同于阴历,而是一种阴历和阳历所结合的历法。清明节作为24节气之一,它是根据阴阳合历制定的,也就是属于农历的范畴内。

清明原本是24节气之一,后来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它的起源跟介子推的传说有关。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难在外,来到了一处没有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大家都找不到吃的,其中一个臣子介子推,就偷偷的在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汤得公子重耳喝了。公子重耳知道真相之后,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公子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也就是晋文公。晋文公论功行赏当年陪他逃难的臣子们,但是却忘了介子推的割肉之情。很多人都为介子推感到愤愤不平,劝他亲自去找晋文公讨赏,但是他却拒绝了,淡泊名利的介子推选择到绵山隐居。

这个事情被晋文公听说后,他羞愧万分,亲自去找介子推,但奈何介子推隐居在绵山。由于绵山太大,很难找到介子推,便有人提出从三面放火烧绵山,然后把介子推逼出来。大火过后并没有看到介子推出来,只找到了介子推和他老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看到此情此景非常的难过,他在介子推的尸体旁边树洞里面发现了一封血书,上面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1935年中华民国规定4月5日为清明节,这个是按照公历算法制定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在2007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规定农历清明当天放假一天,后来在2009年改为放假三天。

所以说现在清明节是按照农历算法制定的,放假也是根据农历清明当天推算放假时间前后的,并不是按照单纯的阴历或许阳历制定的,更不是按照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历算的。


小凌说史

这个问题问的不对。

说明你不懂阴历,阳历,农历,公历的区别。

阴历是月亮历,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很容易观察,一般最早的文明都是月亮历。

阳历是太阳历。根据太阳的南北来回引起气候变化制定的历法。一般农耕民族和航海民族较多采用。

农历是阴阳历。在中国经历了很多次变化。从最早的阴历,后来是阴历为主阳历为辅,再后来是阳历为主阴历为辅。

公历是公元历。是基督教徒人为确定的历法,但架构是阳历。

由于农历和公历的核心架构都是阳历,中国人和罗马人都是北半球看到的同一个太阳,所以记录日子都差不多。

事实上,清明不一定是公历4月5号,456都有可能。只是大家为了方便,默认而已。包括冬至夏至这些太阳节气都是如此。


兔子兔子耳朵长

清明节从来没有按阳历推算过,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人按照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独立系统,它有着相对固定的周期,而阴历是按照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他和按照阳历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在日期上并不能一一对应,即便是在古代没有引进公历的时候,二十四节气和阴历也是不能对应具体日期的。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正好和公历使用了同样的规律,所以反倒是和公历的日期产生对应的关系,公历每年十二个月,基本上每个月赶上两个节气,而且基本上是相对固定的,即便是有偏差也是在三两天之内,这是一种同规律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古人在指定二十四节气的时候并没有参照现在的公历。

如果你有机会找算命先生问问,他们都是用阴历的,但是他们可以仅凭阴历就可以推导出二十四节气对应阴历的日子,虽然每年都不一样,但是这中间也有规律可循。中古古人的二十四节气并为参照阴历,也未参照公历,而是按照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独立系统,与公历出现日期上的对应关系可以看作是巧合,也可以理解为同一参照系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清明节赶在四月的那一天也不是固定的,会有两到三天的误差。


山野论史



到了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规定清明节时间 为公历4月4或5或6日 。

综上,清明节是在近代才改为按阳历的。虽然改为了阳历,但是按照阴历推算也是在这几天范围之内,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做了统一。

为什么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呢?这里面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

据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走到了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眼看就要撑不住了,随从外出找吃的,但都空手而归,战乱时期,老百姓自己都没吃的,哪有粮食给别人吃呢。



正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随行的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激的流下了眼泪。

时间过了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介子推向君王讨赏,但他不屑这样做人。他打好行装,回到家带着老母亲悄悄的躲到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晋文公带着人马来到了绵山,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要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出来。

于是晋文公依言而行,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止。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这就是最早清明节的来历。


秉烛读春秋

“24节气现代化”是个有趣的天文学问题。

(作者@松鼠老孙,天体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清明节、24节气,既是中国特色节日,也是在普遍规律(一年四季,阴阳历)之下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难免有各种巧合,巧合背后是一致性。

  • 关于寒食/清明节日期的说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历法的特点。

例如唐代王泠然《寒食篇》:“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禁火初从太原起,风俗流传几千祀。算取去年冬至时,一百五日今朝是。”寒食节规定为从冬至算起的第105天。

24节气属于阳历,总长度即太阳回归年,也就是太阳运动周期(地球公转周期)。制定历法,比如要知道日月如何运行。而且夏历把冬至放在11月,然后设置其他月份和闰月。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夏历是阴阳合历。这是个相当复杂的计算。

关于清明节,有的说是寒食第二天(冬至106天),有的说是第四天(冬至108天),这些说法其实都是古人的经验,因为这个日期是并不固定的。我们在清朝以前计算24节气的时候,是按照平均分成24份来计算的。冬至设置为在11月,然后按时间平均间隔设置小寒、大寒、立春以……此类推。但这样设置其实有个严重问题,它计算出来的春秋分、夏至时刻和日期是不准确的,并不能很好符合天象。当然,这个误差并不特别大,不会干扰到我们一般人的生活。所以夏历一直是一种有效的历法,当然也常常进行调整和修改,以与天象更好地吻合。毕竟老天爷最大是不是……

明末清初,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参与修改历法的时候,顺手就把节气的计算改为按照也就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计算(黄经,黄道经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每过黄经15度为一个节气。我们现在的科普书上都是这么说的,这是根据西方天文学进行“现代化”的定义。

公历是阳历,24节气也是阳历,只是选择的起点和使用规则略有不同。所以24节气日期总是在某个公历日期前后一两天,也就不足为怪了。


松鼠老孙

24节气既不是按阴历,也不是按阳历算的。是按照黄道算的。弄清楚黄道就明白了,这里就不解释了。没有太大意义。

还有那么多不明白的,就不一个一个回复了。还是简单解释一下黄道。从地心学讲,太阳每年运行与地面相对的轨道,就是“黄道”。将运行一个周期确定的24个位置定为24节气。所以每年24节气。每一个节点固定不变,阳历出现的闰年与黄道节点产生误差,所以按照阳历计算节气就会出现偏差。而阴历是与月亮运行轨道计算,与24节气无关。再要不懂,找本书学去。


麻辣SC

今天是2018年4月4日,明天4月5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很多朋友疑惑:为何春节、中秋、端午等其它传统节日都按阴历,清明却按阳历?

一、阴历、阳历、农历的区别: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介绍一下农历、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先说阴历,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也就是说,阴历只考虑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变化,所以月圆总是在阴历十五十六日。

而阳历呢,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也就是说,阳历只考虑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

我国的农历,其实不是上述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也就是说,每个月的长度按照阴历,而每年的长度却是参照阳历,由于阴历十二个月的天数和阳历一年天数有差异,便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来加以调整。

二十四节气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日期,我国古人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定义为黄道,又将黄道视为一周天,平分成二十四等分,每隔15°的位置就是一个节气点,总共有二十四个节气点,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清明节、寒食节和上巳节:

二十四节气中,就有我们熟悉的清明节气和冬至节气,清明节气的原本定义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这一天,气温变暖,降雨增多,适合春耕春种,是重要的节气,因季节的关系,清明节气后来也形成了植树等风俗。

但我们现在过的清明节不单指清明节气,还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必须说明的是,古代寒食节是在清明节气前一二日,不是清明节气这一天,关于这一点,悟空问答有些朋友的回答出错了。古代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两天,直至清初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进行历法改革后才定为清明前一天。

寒食节源自远古的改火旧习,初春气候干燥,容易引起火灾,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必须全部熄灭,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禁火期间以冷食度日,也就是“寒食”,而寒食节真正确定为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晋文公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有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习俗,后来都被融入清明节中。

而上巳节是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俗称三月三,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这一天,有春浴、踏青、曲水流觞等习俗。

由于寒食节离清明节气很近,而祭扫又很难一天完成,所以常会延至清明节气,白居易就有一首诗叫《寒食野望吟》,其中提到: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三、清明节融合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

早在唐代,寒食、清明、上巳就有融合的先例,比如王维就写过一首诗叫《寒食城东即事》,其中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而在很多地方,比如广东,至今还保留在农历三月初三祭祖扫墓的习俗,而三月初三也被称为“古清明”。而清明节正式取代寒食节,不会晚于宋元时期,这时的清明节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成为了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六甲番人老家在潮州,潮州人最是重视清明节当天祭祖扫墓,每年清明前几天,广东珠三角通往潮汕地区的高速公路必是堵车,高铁则一票难求。

但是今年国家法定清明节假日却是4月5-7日,这让六甲番人们怎么办?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节日,当然是按阴历算了,确切地说是据农历中的太阳历(即日历、太阳黄经)计算。

1. 首先看清明节的时间算法。清明节是我国唯一一个以节气命名的传统节日,它的时间节点也自然是按照节气的规律来排列的,仔细观察一下日历,会发现每隔15天就是一个节气。那么节气又是怎么计算的呢?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由此形成的轨道面称为黄道,反过来说太阳在黄道面上的位置会

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春分时刻,太阳从黄经零度(此时太阳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就是一个节气,由此形成二十四节气。农历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由于农历为指导农业生产制定的历法,每年的物候表征不可能发生在同一时间节点, 农历的时间也就不固定,清明节在每年的农历算法中时间前后差距较大,并不是固定的一天。

2. 我们国家现行的历法是公元纪年,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民国元年时采用,1949年时正式规定下来。而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所以网上流传什么清明节按照公历计算的说法简直是胡扯一通,只不过公历、农历都与黄道有关联,按照公历的时间来看恰好在每年的公历4月4日——4月6日,一般来说4月5日居多,这也造成了不经意的常识误区,导致很多人都认为每年的清明节就是在公历历的4月5日,因而产生了清明节是按照公历来算的错误印象。

2015年清明时间:4月5日 10:39:07,农历 2015年二月(大)十七

2016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6:27:29,农历 2016年二月(小)廿七  

2017年清明时间:4月4日 22:17:16,农历 2017年三月(小)初八

2018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4:12:43,农历 2018年二月(大)二十

2019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9:51:21,农历 2019年三月(大)初一

2020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5:38:02,农历 2020年三月(大)十二

2021年清明时间:4月4日 21:34:58,农历 2021年二月(大)廿三

2022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3:20:03,农历 2022年三月(大)初五

2023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9:12:52,农历 2023年二月(小)十六

2024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5:02:03,农历 2024年二月(大)廿六

2025年清明时间:4月4日 20:48:21,农历 2025年三月(大)初七

3. 总结:

①农历分太阴、太阳两部分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按农历中的太阳历计算。

②农历其实是阴阳历,只是日常生活中一般称为“阴历”;而公历其实是阳历,所以生活中直接称之为阳历,由此容易形成讹误,使得人们以为清明是过公历中的阳历。

③清明节在农历中时间不固定,不同年份间差距还较大;但对应的公历在4月4日至4月6日,以4月5日的年份居多。

4. 最后其实我们只要观察一下万年历就能看出每年清明的时间不一样,不说农历,就单看一下几年的公历就可以看出——清明节就是在公历中有些年份也不是在一个时间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