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畢4月讀10人:私心是個要命的梗

老畢4月讀10人:私心是個要命的梗

1、 翁同龢:私心是個要命的梗。

京師士林評價老翁:滿面憂國憂民,滿口假仁假義,滿腹多忌多疑,滿身無才無識。讓人對評人說事何其慎重。翁的最大問題是私心太重,為了報復李鴻章,不惜嚷嚷對日一戰,坐收漁利,太壞了。所有的偽飾,都經不過時間的檢驗,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事,老翁竟然讓我想到了“君子劍嶽不群”,那個陰陽人。《走向共和》裡李鴻章罵翁同龢“直娘賊”的場景,記憶尤深。私心,是個很要命的東西,目及這麼多年來,凡有私心者,行為如何隱藏也是遮不住的荒唐。心底無私,天地方寬。一旦陷入一己之私,盡皆表演了。你長了啥特殊腦子,為什麼總要把別人當傻瓜呢?

老畢4月讀10人:私心是個要命的梗

2、 塗子沛:我們正在進入無僥倖社會。

塗子沛在演講和書中都提到一個觀點:數據之燈,最大的貢獻是,讓中國成為一個無僥倖社會。包括天眼計劃、銀行記錄、行蹤定位等技術的發展,消除了很多人犯罪的僥倖心理,只要你做了壞事,一定是跑不掉的。所以,很多事情倒逼回歸到了本源該有的樣子,迴歸到了規矩、規則的層面上來。

老畢4月讀10人:私心是個要命的梗

3、 陳彥:選擇一條窄路走。

最近張嘉譯在西安吉祥村一帶拍《裝臺》,火遍抖音。《裝臺》是陝西劇作家陳彥的三部曲中一部。提到這個名字,依然記得近20年前當他獲得陝西省十大傑出青年座談會上的一段話:大家都勸人往大道上走,我勸人往“窄道”上走,因為大道上的人太多了。當時的陳彥是名“劇作家”,寫陝西相對很小眾的一種眉戶劇,連連獲獎。“選擇一條偏僻的小路走,越走路越寬”,陳彥後來的經歷證實了這一點。

老畢4月讀10人:私心是個要命的梗

4、 高曉松:阿里為什麼需要我?

不是因為高技能,我也不是企業家,我只是一個思考行業的知識分子,被認為尚有一些價值。知識分子踩上了新節拍,也挺好的。推薦這句話,是覺得這些年互聯網的顛覆效應,最大特點是打掉了公共場域裡知識分子那份純粹、自信與堅守。談理想,談情懷,依稀成了一件毫無意義的荒唐事。但任何時代,都有它需要定心的東西。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只是單純的以錢來定義成功與否。走在歷史的長河、時間的軌跡裡,道義的價值,文化的意義,終究是要有的。不再信了,價值虛無,是個可怕的東西。

老畢4月讀10人:私心是個要命的梗

5、 趙薇:不要在別人的嘴中證明自己。

在老婆訂閱的服飾與美容雜誌上,看到了梁文道、趙薇等人的專訪。梁文道談論的是,電子圖書的瓶頸,實體圖書的迴歸,強調的是,每一個人都需要一點孤獨、靜心、療愈。而趙薇談論的,則是“多做、少說”——不要在別人的嘴中證明自己。從社會角度講,趙薇因為投資股市的事情,被多名投資人多次舉報,有點狼狽不堪,從避風頭的角度講,有此態度在所難免。無異於幫人家辯護,只是覺得這句“不要在別人的嘴中證明自己”,還是值得咀嚼的。有些時候,我們就是因為太想在別人嘴中證明自己,患得患失,猶豫不決,想讓所有人說你好,最後你什麼也做不好了。

老畢4月讀10人:私心是個要命的梗

6、 梁啟超:只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

在梁實秋的《固守流年》裡,看到了當時梁任公的一句笑談名言:只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不由得想起了今日之事——我們常常在翻書和玩手機之間徘徊,晚上為了能沉下心,要把手機扔的遠遠的,才有可能很有效率地把書看下去;一旦手機抓在手裡,刷來刷去,基本也就忘記看書了。只有看書可以忘記玩手機,只有玩手機可以忘記看書。當然,在玩手機和打牌(麻將)之間選擇的話,好像更恰當:只有打麻將可以忘記玩手機,只有玩手機可以忘記打麻將。當然,我們還可能在手機上打麻將,或者手機上看書——合二為一了。

老畢4月讀10人:私心是個要命的梗

7、 劉永好:電子創業者創成了飼料大王

看到關於新希望集團劉永好的一段專訪,讓人啞然失笑。1980年代剛開始創業,劉永好是打算做音響的,要做一個電子工廠。結果公社書記說,你這涉嫌走資本主義道路啊。縣委書記說,你乾脆做農業,種菜、養豬、養鵪鶉吧,一年帶動是個專業戶,也是一大貢獻。於是,從養豬到做豬飼料,劉永好走出了一條農業希望之路。你看,比選對事兒更重要的是什麼?敢上路!本月還看到一個名詞“魯莽定律”——先搞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所有的事兒到最後都是好事,如果不是,說明還沒有到最後。

老畢4月讀10人:私心是個要命的梗

8、 陳寅恪:不採蘋花即自由

總是在夜間讀書時,內心才能歸於平靜。開始不懂為什麼,本月看到作家黑塞的話,才豁然明瞭。“你的內心總有一處寧靜的聖地,你可以隨時退避並在那裡成為你自己”——每個人都需要一塊寧靜的聖地,安放太多的TMD。所有的職場裡都繞不出的邏輯,“春風無限瀟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陳寅恪老先生境界高,改了一句“不採蘋花即自由”——確實超出了柳宗元的意境。問題是,因為多數人是做不到的,陳寅恪才成為一支精神的標杆。

老畢4月讀10人:私心是個要命的梗

9、 克魯格:相信事實、理由、證據,可以讓政府更積極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自殺了,58歲。克林頓和奧巴馬都給了很高的評價。其中,奧巴馬的聲明中這樣說的:經濟政策不是一個抽象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讓人們生活得更好的方法。他相信事實、理由、證據,可以讓政府做出更積極的反應,他的熱情和好奇心,確實具有感染力。這段評價,其實適用於所有致力於公共擔當的人。在泛媒與人人麥克風時代,公共領域正在快速失掉這種精神。最怕的是,我們不信了。

10、 索爾仁尼琴:一個人一點點交出良知

面對鳳凰衛視的採訪,老任顯得無比的從容:我很清楚說真話是要付出代價的,但做人最高的追求是什麼?我至少不想喪失自己的尊嚴。我比很多人最大的差別就是,我不用再去想當官了,我也不用再去想發財,名聲,報酬,證明自己。很多人擔心,是因為沒有完成積累,一旦字典裡沒有往上怕的需要,也就沒什麼顧及了。我說真話,所有的目的,就剩下為了這個國家好。心底無私天地寬,任的敢說話,或許還在於有了“底氣”與“本錢”。但另一個維度講,普羅大眾,真的可以為了一點“私”,都放棄對於“真”的價值堅守嗎?翻開索爾仁尼琴的《青年人》,黑暗是什麼?看不到真相,聽不到真話,遇不到真人,沒人講真理。書的主題呈現的就是,一個人,如何一點點被迫交出自己的良知。我們總可以給自己放棄對“真”的堅守找到千萬個理由,然後,一點一點把心底的真氣交了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