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是怎么回事?

金城144965895


公元520年,北魏孝明帝改元正光,随后大赦天下。随后佛教和道教的头面人物被以庆祝的理由召唤到京城洛阳,他想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自己的大问题:佛教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很幼稚对不对?现在的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立者是王室太子悉达多·乔达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释迦摩尼佛。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之后,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不但信奉的人越来越多,还同中国的道教、儒学合流,发展出了中国特有的禅宗、净土宗、唯识宗等十个汉传佛教派别。

图1 北魏 皇帝礼佛图

参与这次会议的双方代表是清通观道士姜斌和融觉寺和尚昙谟最。会议一开始,孝明帝就问:老子和佛陀到底是不是同时代的人。道士姜斌先回答:当年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到西域,佛经里的佛陀不过是老子的侍从。所以佛陀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人。佛陀是老子侍从?按这个推论下去佛教的创出人就是老子,佛教也就成了道教分支。

和尚昙谟最听完自然一百个不服,问道士姜斌:老子出西域传佛教这些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道士说,我这里有本书叫《老子开天经》,书里面就是这么记载的。和尚又说,我这里也有两本书,《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里面却说在佛陀涅槃四百二十五年之后老子才出生,中间差了四百多年,老子怎么做佛陀的师傅?

孝明帝听完,命道士姜斌拿出《老子开天经》让大臣审阅。经过一百多个大臣的校对,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本伪书,根本不值得采信。道士姜斌拿着伪书蒙皇帝,自然犯了欺君之罪,好在对面的和尚慈悲为怀,苦苦劝说孝明帝。姜斌这才逃过一死。实际上,和尚昙谟最搬出的证据《周书异记》和《汉法本内传》两本书也是伪作。最后辩论以佛教的胜利而告终。

图2 北魏佛造像拓片

为何古人会固执的认为佛教是老子入西域创立的呢?这其实是佛教自己挖下的坑。

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东汉汉明帝梦中看见一个金人来到了他的宫殿。经过大臣指点,他派人出使西域寻找佛陀。这些出使的大臣不负众望,不但从西域把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接了回来,还用白马驼回大量的经书。两位高僧到来之后被汉明帝兴高采烈的安置在了鸿胪寺。鸿胪寺是国家的办公场所,两位高僧总住官府也不是个事,于是汉明帝又下令在洛阳城外修建白马寺。白马二字是为了纪念从西域驮经书回来的白马,寺则来自僧人最先下榻的鸿胪寺。寺本是官府名,从此之后才慢慢成了僧人活动场所的统称。

图3 佛教图

虽然有了皇帝的支持,但是佛教想在中国传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国人的信任问题,当时的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各种学说,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已经十分完备,凭什么信奉外来的佛教、供奉西方的佛陀?

同时,佛教的中许多含义是当时中国人所无法理解的。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空”。《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大般若经》里也有“十八空”的概念。“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现在也有许多佛教徒弄不清,更别说文化程度不高的古人。恰好我们的道家常说“无”,《道德经》中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还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于是很多人就直接把道家“无”的概念套在了佛教的“空”上。

图4 《老子化胡经》残卷,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伯希和敦煌经卷

现在我们都知道佛教的“空”和道家的“无”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空”指的是宇宙诸物的虚无,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起,也由因缘而灭,这就是“空”。而道家的“无”指的却是类似万物本源的混沌状态。这里面涉及的哲学问题当然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自然更不是古人能弄懂的。同时僧人清心寡欲,和道士的作风派头类似,于是不少信奉佛教的人把佛陀和老子放在一起供奉。佛陀和老子什么区别?管他呢,上香就完了。

一方面是本地人对外来佛教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在普通人的眼里佛教和道家有许多相通之处。佛教信徒为了能够顺利的实现宗教本土化,于是将机就计,借着《史记》中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编造了一个老子化为胡人创立佛教的故事。

老子化胡的故事在中国传开之后对佛教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既然佛道同源,那信佛就是信道,供奉佛陀就是供奉老子。看不懂佛经?没关系,参照《道德经》就行了。

图5 《老子八十一化图說》清末民国间刻本

虽然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发展为道教是东汉末年的事。而此时的佛教已经靠老子化胡说立稳了脚跟。

所以事情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就十分诡异,先是佛教傍着道家的大腿传播,而由道家衍生出的道教在看到佛教势头太盛之后又想拿老子化胡的传说压佛教一头。真是应了老祖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

虽然被道士姜斌当作证据的《老子开天经》当场就被证伪,但是佛、道之间的争论并没有停止。直到明朝依然有人相信老子化胡的传说。崆峒山老君楼中的《老子八十一化图》作于明朝嘉靖年间,其中从二十七化开始老子就进入了西域,在图中老子不光度化了佛教发源地的国王和王子,还做了《光明经》、《涅槃经》等多部经书。

参考文献:《心经》《大般若经》《道德经》《高僧传》


历史大学堂


老子(此处指老聃)为我国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眼见周王室衰微,故而出关西行,从此不知所踪。但是后来却出现了一种老子化胡说,即认为:老子出关以后到了印度教化百姓,并化身为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或者说释迦牟尼为老子的学徒。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后汉书·襄楷传》的记载。东汉大臣襄楷在给汉桓帝的一封奏折中写道:“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文中提到的“浮屠”是佛陀(Buddha)的另一种翻译,在梵语中本来指的是“觉悟者”的意思。释迦牟尼在领悟到佛法以后,便以此自称。

《三国志·魏志》裴注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亦记载:“《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这里与《后汉书》的记载稍有出入,《后汉书·襄楷传》认为老子就是浮屠,而《魏略·西戎传》认为浮屠是老子的学生。而魏晋之交皇甫谧的《高士传》中除了提到老子化身为浮屠以外,还增加了“教胡王”一说,也就是教化胡人。

到了西晋中期,道士王浮将老子化胡说推至巅峰,他创作了一卷《老子化胡经》,不过该经早已失传。今日流传下来的《老子化胡经》乃是盗名的伪作。

老子化胡当然只是一个虚构的传说。其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佛道两教的教义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皆相信宇宙中存在一种根本性的大法则,领悟和顺从这种大法则可以超越生死;其次,这种大法则是语言无法描述的,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佛教说:“法本法无法”;再次,佛道两教皆鄙视物质享受和世俗生活,提倡清心寡欲和远离社会的生活方式;最后,虽然是一种歪曲的认知,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封建统治者把佛教误当成是和黄老之学一样的一种养生修仙方术。所以,一些人就认为佛道两教有共同的渊源。其实佛教源于古印度神秘主义哲学,这种哲学最晚在公元前8世纪就已经发展至成熟的阶段了,而老子为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人。故而佛教根本不可能是由老子创立的。

第二,古代中国一直自诩为天朝大国,认为自己是文化的输出国。佛教的传入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到了这种观念。故而一些人需要借助老子化胡说来重整天朝大国信念。这种说法将作为佛教输入国的中国重新转变成了输出国,恢复了文化自信。

第三,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产生了竞争。梁代僧人释慧皎在《高僧传·晋长安帛远》记载:“昔祖(指帛远)平素之日与浮(即王浮)每争邪正。浮屡屈既嗔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这段记载很明确的指出了王浮重提老子化胡说的意义在于贬低佛教,抬高道教。


妖怪博士潘神


刀叔观点:道教典籍从来没有记载过这段话,很有可能是佛教于汉代东传时,为了接地气的一个谎言。

老子化胡是指中国老子西出函谷关,到西域(包括天竺)对西域人,天竺人实行教化的传说。根据老子化胡说,佛教其实亦源出老子,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徒弟。

《西游记》原著有这样一段话:

“菩萨道:你有甚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

很多人都说其实这不过是西游记里贬低佛教的方式,但严格来讲的话化胡为佛这句话并不是道家的人提出来的,而是佛教传入之初,为了便于传播和被人接受,就说自己的教义是老子西出函谷所受!

初期的佛教来中原传教不易,胡僧所说的佛教“八正道”,中国人根本就不信,常被称为“胡说八道”“胡说”“胡诌白挒”“胡扯”等,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并不接受佛教的那些思想,所以常依附于黄老之学而行。佛教刚开始是承认《老子化胡经》的,并且现在还收录在佛教的《大藏经》,但后来佛教借助五胡乱华的时机在中原立稳脚后就开始猛烈的抨击《老子化胡经》。

道教徒们神话老子,大致始自创教时的东汉。那时五斗米教的教主在《老子想尔注》里就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老子化胡为佛被后世的史书所记录,能翻阅到最早记载此事的,是《三国志》。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罽宾国、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临儿国,浮屠经(佛经)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母云莫邪。浮屠身服色黄,发青如青丝,乳青毛,蛉赤如铜。始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左胁出,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皆弟子号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正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南朝宋齐之际,道士顾欢作《夷夏论》大体是说夷夏异俗,佛教不能全形守礼、是西戊之俗,绝恶之学,不可以信仰;并进而指出,汉族人有自己的礼制风俗,为什么要模仿外国?又有萧齐道士假托张融名义作《三破论》,攻击佛教是“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云云。

南北朝时期浩浩荡荡的灭佛运动,便也开始开展了......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精品,全网总曝光15亿次的优质MCN自媒体)


刀墓手札


“老子化胡”的传说与《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经》据传为西晋祭酒王浮著,其实是王浮的编造。他身为祭酒,或许是五斗米道系统的道士。据说王浮与当时-些名僧辩论“道”的优劣,每每大败而归。王浮恼怒之余,便编造了“老子化胡”的故事。

胡者,此指外国也。如“胡人”、“胡椒”、“胡桃”等。而老子化胡之“胡”,则特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化胡说的出现,是巧妙地利用了《史记·老子传》中老子西游至函谷关著“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的含混说法。最早提出“老子化胡”说法的并不是西晋的王浮,而是在东汉末年襄楷时的某些人,不过极为简略:延熹九年(166年),(襄)楷自家诣阙上疏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后汉书·襄楷传》)

浮屠,又作“浮图”、“佛图”,是梵文的译音,一指“佛陀”,即“佛”,又指佛塔。上文为前意。说明当时已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佛)”的传说,并且当时把老子与浮屠同样作为神加以礼拜。

在《后汉书·襄楷传》中,尚未明确讲到老子到天竺去教化胡人。到三国时,即出现了老子到西方教化胡人的说法,甚至说老子是佛的师父。三国魏·鱼豢的《魏略·西戎传》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到西晋时,道士王浮将以上说法进一步发展,编出了一部大书《老子化胡经》。据站在佛教立场的梁朝和尚僧佑说:昔祖(法师)平素之日,与(王)浮争正邪。浮屠屈,即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出三藏记集》卷15《法祖法师传》)

老子不止化了一个“胡”

《老子化胡经》本为佛道之争的产物,佛道二教对此争个不亦乐乎,断断续续争论了一千年,直到元朝才结束。随着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进展,后来又发现另一外来宗教——摩尼教也掺和了进来。

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本为波斯古代宗教。公元3世纪时由波斯人摩尼(又译“牟尼”、“末摩尼”)所创立。在现今世界中,它已经没有什么信徒了。

下图福建省晋江市著名的摩尼教遗迹:草庵。

公元3到15世纪的一千多年间,摩尼教曾在亚洲、非洲及欧洲的许多地区流行,曾是古代历史中的一个世界性宗教,其所到之处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摩尼教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诺斯替教的宗教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信仰。

摩尼教崇拜四大尊严,即大明神、神的光明(日月)、神的威力和智慧。摩尼教以“二宗三际论”为根本教义。二宗,指光明和黑暗,即善与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宣称在初际时,光明与黑暗各拥有自己的王国;中际时黑暗侵入光明王国,光明王国的主宰大明神与黑暗势力进行着长期抗争;后际时,大明神派出先知摩尼,在摩尼及其宗教的教化下,光明终于战胜黑暗,光明与黑暗又恢复各自的王国,彼此分离。

下图新疆高昌遗址出土的回鹘文摩尼教赞美诗。

摩尼教大约在6、7世纪时传入新疆地区。武则天时,波斯摩尼教高僧拂多诞来到长安,开始在中原地区传教。

法国学者伯希和上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老子化胡经》中,有“老子化摩尼”的一段经文:

后经四百五十余年,我乘自然光明道气,从真寂境,飞入西那玉国苏邻国中,降诞王室,示为太子。舍家入道,号末摩尼,转大¥#Fa伦。说经戒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际及二宗门,教化天人,令知本际。上至明界,下至幽途,所有众生,皆由此度。摩尼之后,年垂五九,金气将兴,我法当盛,西方圣像,衣彩自然,来入中洲,是效也。当此之时,黄白气合,三教混齐,同归于我。


邓海春


老子化胡说是和华夏文化正统的价值观直接相关联的。

华夏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用,佛教初传入中国,面对传统如此深厚的华夏文化,如一叶孤舟般,无所依靠。佛教和佛教徒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已,需要选一株大树好乘凉,只能依附在中国所固有的宗教传统体系之上。

佛教传入中国的两汉时期恰好是黄老之学在社会普遍流行的时期。或许正因如此,佛教选择了当时华夏文化的主流崇拜对象老子,作为佛道两家共同的崇拜对象,提出了老子化胡说。为的就是表明佛教虽然是从西方传入,但实际上仍是华夏文化的分支,符合传统中国人对于华夏正统价值观的认识。

黄老是中国古人心中具有人格典范的支点,是道家思想,以及后来开宗立派道教的精神旗帜和精神领袖。因此早期佛教传入中国,为了得到华夏正统观念下,华夏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信服,去借助黄老的理论,用来阐释自己的价值观是常用的手段。

佛教和道教就这样度过一段蜜月期。双方在相互利用和吸收的情况下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但是随着佛教的兴盛,必然会影响到道教的利益和影响力,随之而来的就是佛教和道教的冲突。

道教开始秉承华夏正统,以自己为华夏正统观念,贬低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而老子化胡恰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老子化胡经》一书产生,似乎提醒佛教徒,道教才是华夏文化的主体,佛教只不过是老子化胡而创的一支分支,切不可反客为主,以夷变夏。佛教方面为了以之相抗衡,也忍不住制造了不少“伪经”来以毒攻毒。

总的来说华夏文化是多元的,它有其固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正是在不断吸收各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使得华夏文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废墟的沉默


老子化胡其故事的确为杜撰,为抵制佛教的传入,道教祖师们不仅创建各派各宗的道教与佛教相抗,还搬出長释咖牟尼八十余岁的老子,函谷关留下《道德经》后西去教化释咖牟尼去了。而事实上老子的道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不仅影响着我们中国,也影响着世界,尤其近现代,美国把《道德经》与《孙子兵法》都作为重要研教材研究,从这意义上讲也能称“化胡"!


皓玮冯建华


历史上关于“老子化胡”的传说似乎是一个谜,一直以来在道教与佛教之间纠缠不清。老子本是道家创始人,与道教本没有关系,但是自从道教诞生以来,老子就成为道教的道祖了。佛教认为道教档次低,不如佛教高明,不屑一顾。道士们就宣称其实佛教的佛祖就是老子西去印度化为佛陀创立了佛教。所以道教应该比佛教还要早,还要高明。佛教徒就与道士们辩论“老子化胡”的真相。唐朝时,道士们辩赢了,道教成了当时的国教。元朝时,佛教徒辩赢了,道士们和道教典籍几乎满门抄斩,道教从此衰落,佛教从此占了上风。

那么真实的老子到底有没有化胡呢?化胡的另一个说法就是老子出关西行。西行是肯定的,化胡就是佛教道家各自说各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我经过对老子化胡传说的考证,得到一个接近传说真相的故事脉络,那就是老子化胡的真实版本——

老子西行到了函谷关,遇到以前在周朝图书馆的同事苌弘的弟子尹喜。尹喜现在在函谷关当总管,见到鼎鼎大名的老子先生,自是恭敬如宾,当下拜师自称弟子。当然,他也颇有心计,总想旁敲侧击哄骗老子留点墨宝什么的给他,而老子碍不住他的软磨硬泡,终于提笔写了一篇被后世称之为五千言的《道德经》,然后仓皇逃离函谷关奔向终南山。哪知尹喜又追到终南山,表示要跟随老师走遍天涯海角。老子趁尹喜不注意又悄悄逃离终南山,说是往西去了。

其实老子从终南山出走后,并未西行。老青牛驮着老子反向而行到了华山。两周时期凡函谷以西秦属之地皆称西域。故此老子依旧滞留在西方。

老子为何要与尹喜分手?大约有两层因素,一是老子认为修行归隐是一个人的事,不能累及他人。有弟子在,衣食备足,那是寓公,不是隐士。二是老子恐尹喜再次催劝著书立文,那就失去了归隐的意义,须知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世。忘不掉凡尘烦忧,等于仍在小我世界。无我,无为,方可道法自然。

青牛似有道力,于是将老子带至华岳。这一招,是为避免尹喜的寻找。果然尹喜向西寻觅数月无果而罢。

老子喜在山里修行,从前在周室,曾数度到临近洛邑的景室山去观云打坐。终南山其实很好,但留给弟子似乎更好。华山巍峨高耸地势险峻,虎踞龙盘气象森森,有登华山而自我渺小天下博大的感受。然华山之险恶,上山无道下山无路,这让老子的出行困难无比。没有弟子在,饮食起居全靠自己。于是求助于樵夫,讨教于村妇,隐田里间,自食其力。不久,他牵来青牛套上铁犁,在陡峭石壁之间耕拓出一条长长的山坡沟渠,上接千尺幢,下接擦耳崖。耕出的坡地,一来可种稼禾,二来可作山路,两全其美。老子在华山峰顶尝试取药材熬炼,以解除山野之民的伤病之害。闲余时,化石为池,以周易八卦观测华山天象与四时丰兆。受到老子的教化,山民莫不拜伏,称其为圣贤。

关中话“圣贤”听之彷佛若“神仙”。山上有“神仙”,此消息渐次传开。老子隐姓埋名,时人并不知晓其身份。一日,山上来了一位读书人,自称秦失,说是一生喜好寻师访友,山上既有神仙,实属可遇不可求,一看是厚德老者,视为大贤,一定要拜师学艺。

老子不想回到从前好为人师的状态,谢绝了秦失的要求,但答应做朋友。

秦失与老子成了忘年交,但并不知这位老者就是天下闻名的老子。某日他对老子说:“近闻道者老聃先生去西方寻道未归,儒者孔丘先生痛哭流涕,写了一首追怀诗。秦人感怀于两位大学问家的挚交情谊,便在咸阳开了讲坛,第一个讲题就是‘孔丘问礼老聃’,于是,两位大家的思想各自形成了一帮拥趸追随者,争吵得不可开交。”

老子一喜一惊。喜的是因为秦属西域,近年愈来愈强大,大有取周而代之的趋势。西域之地若能浸润于华夏精义,就算取周代之,未尝不是好事。惊的是孔子竟然还做诗追念自己,看来孔子的确是个仁人君子。

“那么你是老聃的拥趸还是孔丘的拥趸?”

秦失道:“以前我是孔丘先生的拥趸,我曾去鲁国求过学。但我听不懂他的鲁语,他也听不明白我的秦腔,唉,痛苦得很。孔丘先生的好友、卫国大夫蘧伯玉也是我游学时的师长,他倡导‘弗治之治’,很赞赏老聃‘无为而治’的理念。我就是从他那里反而转为内心崇仰老聃。我现在已是老聃先生的拥趸啦”。

老子警觉起来,焉知此人不是故意拍马屁?“现在居然有儒道二家的说法了?你见过孔丘却没见过老聃吗?”

“大师在山中呆得久了罢,不清楚尘世之变化。现在何止儒道二家,百家都有,但以儒道领衔。我到帝都去拜老聃先生,先生已辞职回乡;我又赶到先生老家,先生已然西行。我始终赶不上老聃的脚步啊。”

“见到老聃又能怎样呢?你不是见到过孔丘吗?也没能怎样。所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秦失疑惑地看着老子,心有不甘地说:“能见到圣人,总是有益的。像大师这样清高自傲独立遗世者,能有几人呢?”

老子笑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刚才说孔丘给老聃写了首追怀诗,还能记得么?”

秦失道:“当然记得。我从蘧伯玉那里得到一本新书,说是孔丘编写的,叫做《诗三百》,蘧伯玉说其中《桧风•匪风》是孔丘亲自写来追念老聃的: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烹鱼?溉之釜薪。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意思是,远去的人疾驰西去,回首周朝大地心中悲凉。谁能治大国若烹小鲜?谁将走向西方寻找大道?谨祝平安寄我衷肠。

老子听后久久不语。他明白孔子已将《诗》删削为三百首,并加上了他本人创作的诗篇。但就是这一首诗,让老子感慨万千。他猛地站起来,望着华山的万壑千峰喃喃自语:“我该下山了。”

秦失大为不解:“为什么?”

老子语气坚定地说道:“孔子周游诸侯列国,是为复周之道,也是仕途之道。可我出关西行就真的是为了做一个隐士吗?非也。我当初西游,虽有避世之心,但也是怀着周游西方列国的理想,谁知阴差阳错还是当了隐君子。”

秦失大吃一惊,猛然醒悟:“原来您就是老聃先生?”立刻稽首连连跪拜三次,头撞在岩石上,从山涧那边传回三声巨响。

二人下山。秦失将老子接到自己的家乡扶风老宅。

扶风周边的名士学者纷纷前来拜见,以致于惊动到秦国京都咸阳,一时间,京畿大道尘马飞扬,名流雅士骆绎不绝。老子连续被邀请讲了几次学后,对秦失恳求道:“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被虚名拖累,必成行尸走肉。我要走了,我下山的目的不是讲学,而是为了完成我的西行。我要去周游西戎列国,观察那些小国寡民的生存之道。”

老子请求秦失不要告知任何人他的行踪,若有人问及,就说老子已经死去。秦失应诺“弟子谨记!”。

当天午夜,老子骑上青牛披着星光,悠悠地跨过渭河,向陇西方向走去。

第二天,秦失找来一口石棺,布置了一个灵堂,诳称老子昨夜不幸去世。

人们纷纷前来哀悼。听过老子讲课的,悲哀不已。听说老子名声的,痛惜不已。不知老子为何人的乡邻,也默哀悼念。

秦失走向灵堂吊唁,大哭三声就退了出来。秦失的朋党十分不解,问:“你不是老聃先生的朋友吗?”

“是啊!”

“那么,你这样吊唁不是太轻率太没有人情味了吗?”

秦失默然道:“我不这样看。原先我以为他是圣人,现在我不这样认为。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看见有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儿子;有少年哭他,如同哭自己的父亲。由此看来,他们之所以聚集在这里痛哭,一定有不想吊唁而吊唁,有不想悲痛而悲痛的。吊唁与悲痛只是一种礼节形式罢了。这种表现是没有天性并违背真情的。该来的时候,老聃应时而生;该去的时候,老聃顺理而死。生死顺应是自然法则,古时候人们将这称为上苍为世人解除束缚。”

朋党无语。

此后,老子游历于西戎诸国。先至姜戎渠戎一带,领略了苍茫雪原,再至鬼戎猃狁,目睹到大漠流沙。又辗转绵诸、西羌,满眼的黄沙扬尘,当然也有风笛杨柳。老子心情时有郁闷时有愉快,但对逐水草而居的偏邦,实难施行教化。

于是继续远行,至乌孙、月氏、塞种等胡地。

时事变迁,岁月无痕。不久,秦收服西戎八国。秦兵在一处大漠流泉的关楼中,发现了老子丢弃的诸国通关关堞,并有一卷亲笔缮写的绢麻遗稿。遗稿略有残缺,但大致可以看清以下内容:

“观国者观主,观家者观父。能为国则能为主,能为家则能为父。凡观国,有六逆:其子父,其主臣,虽强大不王。其谋臣在外位者,其国不安,其主不悟,则社稷残。其主失位则国无本,臣不失处则下有根,国忧而存;主失位则国荒,臣失处则令不行,此之谓颓国。主暴则生杀不当,臣乱则贤不肖并立,此谓危国。主两则失其明,男女争威,国有乱兵,此谓亡国。”

秦人探得老子还在,然已深入胡地,竟不知归宿。

后来,有道士讹传老子化胡,及至天竺,荒唐可笑。再后来,有儒生将老子遗稿定名《黄帝四经》,更是荒诞无比。


金山万丈


老子和释迦王子是同时代的人,这一点到是事实,有历史考证,老子年长。


抱月悠然站


老子化胡,最早的时候是东传佛教自己提出的观点,因为早起没人信佛教,只信道教,怎么办呢?提出了老子化胡的说法,哦,原来佛本是道啊,队长,别开枪,自己人!哈哈,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出自一本叫《水上门徒行》的书,说耶稣基督问法于释迦摩尼,这么说来,基督教也是老子的徒子徒孙,😂😂😂


古今文化探索


看了回答,已经非常全面。

简而答之:化胡,就是教化胡人。胡,指西域至南亚一代。古有东夷南蛮北戎西胡之称。

老子化胡:老子在涵谷关留下(道德经)后,骑牛西去,从此杳无音信,不知所踪。后人根据只言片语,说老子西去到了印度,传授释迦牟尼以教化当地人。

无法考证,只能当神话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