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為何凌駕萬仙之上?孫悟空不服,如來佛祖道出一個祕密!

【一】

《西遊記》有一個周知的故事。

自孫悟空從菩提祖師處學得神通,便想著向體制要一杯羹。玉帝似乎不太想招惹他,給了一個“齊天大聖”的虛職。本來也相安無事,後因聞悉蟠桃盛會上沒他名字,頑劣性情大發,便扛著金箍棒,囔囔著要大鬧天宮。

玉帝想了一些辦法,似乎效果都不太明顯,放肆的孫悟空,一度打到了通明殿。

這個時候,就該輪到如來佛祖登場了。

孫悟空抬頭看了看這個六丈金身的大佛,神色不屑又略帶挑釁道,“常言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便罷了;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

佛祖報以一笑,“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你那個初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

孫悟空偏偏不從,非要挑戰一番,卻見佛祖手起又翻覆,猴王腦門一片白光,尚未反應過來,便被壓在五行山下。

這一通牢監,便是荒草叢生的五百年。

玉皇大帝為何凌駕萬仙之上?孫悟空不服,如來佛祖道出一個秘密!

【二】

佛祖對峙猴王之言,無形中道出了玉帝上位的秘密,即“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

原來,在神話世界裡,即便是神仙,也有渡劫這一說。譬如,孫悟空學藝之時,菩提祖師就曾言,“(修仙)雖駐顏益壽,但到了五百年後,天降雷災打你,再五百年後,天降火災燒你,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就是常說的“雷、火、風三災”,大抵五百年一個輪替週期。而在同為神魔小說的《封神演義》,也證實了這種說法。譬如元始天尊佈置封神任務,就曾言,“十二弟子犯了紅塵之厄,殺罰臨身”,而這個大殺劫的週期,大概是一千五百年(也就是三災小週期的累積)。可見,渡劫歷練,可以看作神仙資質考核的依據。

換言之,歷經的劫數越多,所獲得的尊重也越多,在神仙界的咖位也就越高。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譬如玉帝,他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誰都沒有底氣、也不敢同他爭奪天帝的職位。而孫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之所以能夠坐擁靈臺山上,“一層層深閣瓊樓,一進進珠宮貝闕”等可觀房產,原著也給出瞭解釋,“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也就是說,菩提祖師能獲得與天同壽、不死不滅之軀,以及享有若干產業,本質上在於曾數度歷劫。

當然,回望當年的佛、猴對峙,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佛祖給悟空釋放一個信號,你這猴頭,若要得到諸仙的認可,絕非胡攪蠻纏式的逞強,必須要苦歷劫難,於是乎,便有了五百年山刑。其間,似乎也隱約窺出,如來正在處心積慮地為今後的取經工程鋪路,他有意無意給悟空心理暗示,此時所受的苦難將成為他日的功果。


玉皇大帝為何凌駕萬仙之上?孫悟空不服,如來佛祖道出一個秘密!

【三】

有趣的是,不僅是悟空,如來座下二徒弟金蟬子也逃不過歷劫之旅。

譬如《西遊記》九十九回,觀音菩薩核實取經團績效時,就曾向如來佛祖呈上報表,“金蟬遭貶第一難,出胎幾殺第二難,滿月拋江第三難,尋親報冤第四難,出城逢虎第五難,落坑折從第六難……”,當然,還得加上後來通天河落水一難,共計八十一難。不難看出,唐僧從尚在孃胎始,就歷經著沒完沒了的考驗。而這些苦難,正是他“職稱評聘”的重要考核依據。

當然,完全可以預料,作為踐行如來形象工程的回報,取經之旅圓滿收工之際,唐僧便得到了旃檀功德佛編制。

同樣,作為唐僧一路來苦難的“共享者”,悟空、八戒以及沙僧也得到相應回報,分別被授予鬥戰勝佛、淨壇使者、金身羅漢等職稱。

玉皇大帝為何凌駕萬仙之上?孫悟空不服,如來佛祖道出一個秘密!

【四】

值得一提的是,《西遊記》要闡述的,絕非只是虛無縹緲的神佛故事,而是當時世相的投射。

回望佛祖關於玉帝上位之路的陳述,“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登得帝位之後,“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看得出來,神仙醉心歷劫的核心動機,還是在於個體的享受,絕非為百姓服務或其他崇高的理想。

這正是小說作者對時人皆求功利的一種隱約揭露。

同樣,當取經團途徑通天河,恰值河面冰封,富戶陳老爺曾就當地民風向唐僧做出陳言,“河那邊乃西梁女國。這起人都是做買賣的。我這邊百錢之物,到那邊可值萬錢;那邊百錢之物,到這邊亦可值萬錢。利重本輕,所以人不顧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數人一船,飄洋而過。見如今河道凍住,故舍命而步行也。”

可見世人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

再看唐僧當時第一反應是什麼?

“世間事,惟名利最重。似他為利的,捨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為名,與他能差幾何!”

好一個出家人不打誑語。

實誠人唐僧倒是坦然道出了取經的本源動機,不為修身養性,不為普度眾生,而是一個“名”字。但這“名”和“利”,又怎能分家?靈山分封大會上,唐僧一眾獲取旃檀功德佛等職稱,這又是“利”的表現了。

《西遊記》這些字裡行間的潛在流露,恰恰扣合了第一回總起小說全篇的表述,“爭名奪利幾時休?更無一個肯回頭”。興許,這才是作者當初起筆的本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