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竹雕:古人文人的獨特愛好


竹是中國人人格稟賦的象徵。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古人對竹的用情之深;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贊詩,更是將竹的錚錚傲骨描繪得淋漓盡致。

為適應不同的部位雕刻需求和複雜的刀法,竹子本身需精挑細選。

以生長三年時間,皮肉堅厚的毛竹為最佳選擇。古籍記載,天目山毛竹型正、皮滑、質密,堪為上品,浙江安吉荒坪、孝豐、姚村等地的竹子也是很好的雕刻材料。

為擇光滑、平整且色澤純淨的良材,採竹人不惜寒冬臘月奔赴山地背陰處“取材幽篁體,搜掘同參苓”,足見選材之艱難。

依據選用竹子部位的差異,竹雕可分莖雕和根雕。莖雕,取莖以下六寸及以上一寸圓筒形部分,分段截割,以便打製硬底的圓筒形器物。

竹雕看似是門素雅簡潔的藝術,工藝流程卻繁複異常。

宋代,竹刻藝術有了新的發展,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宋詹成造鳥籠,精巧冠絕於世。

竹刻成為專門的藝術,是自明代中期開始的。明嘉靖年間,在嘉定、金陵等地出現了竹刻藝術的流派,當時的嘉定竹刻名家是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擅長竹根雕和竹節雕。

入清以後,竹刻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竹刻名家輩出,各創一格。如清初竹刻名家吳之璠、嘉定名家封錫祿等,所製作品妙造自然,精巧絕倫。

清政府為了滿足皇室貴族的特殊需要,沿襲明代設置專門機構的作法,督促生產、兼收稅賦。當時工部所屬有造辦所,掌典銀工、繡工等5種官辦工場,於南京、蘇州、杭州設織造局,於景德鎮設御窯廠。

竹雕是中國特有藝術門類,頗受文人雅士青睞,2006年竹雕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