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在台湾,上至首富、高官,下到贩夫走卒,各种民间信仰特别有市场。除了妈祖娘娘这样知名的神仙外,

还有很多小众化神仙,也都有不少信徒。

除了中国大陆也很熟悉的玉帝、佛祖之外,台湾人民拜的神还有:

邢府王爷、池府王爷等各种王爷以及保生大帝、玄天上帝(北极大帝)、福德正神、感天大帝、东岳大帝、清水祖师、有应公、三山国王、太阴娘娘、四大护法元帅、虎爷……等等。

其中的王爷信仰中的王爷,多是历史人物,生前也不一定都是高官显贵。死后因其功绩或品德被奉为神明,尊为“王爷”。

宝岛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池府王爷(也称“池府千岁”)一说是指唐朝将领池梦彪,另一说指明朝福建地方官员池然

不管在大陆人看来多陌生的神话人物或者历史人物,都能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信众。

宝岛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邢府王爷,一般指北宋官员邢炳,一说是唐朝官员刑鹏。本星君表示,无论哪个刑爷,都不是很知名呀。

为何这么多林林总总的神祗能在台湾找到各自的信徒和拥戴者?台湾繁多的民间信仰背后,又记载着台湾怎样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呢?

宝岛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台湾部分民众每年两次大典祭祀刑府王爷


一、朝廷官员的政治造神

除了史书上都几乎没有提到的历史人物在台湾成了“王爷信仰”,也有全中国都推崇的历史人物神明,比如:关公关云长。

台湾民间信奉关帝爷的庙宇非常的多。之前有学者统计全岛共计有356座之多,其中台南43座、高雄43座、云林39座,信奉之盛可见一斑。

宝岛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台南市显明殿的Q版关公

早在明朝末年永历年间,在台湾就新建了关帝爷的庙宇。

当时台湾的政治文化中心位于现在的台南市。如今供奉着关帝爷的台南武庙,至今仍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

宝岛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关帝爷之所以在台湾广受推崇,和统治阶层的大力推广密不可分。为什么统治阶层不遗余力推崇关帝信仰的统治阶层推崇关帝信仰?

用郭德纲的话来讲,“丫忠义!”

无论是南明时期盘踞在台湾的郑氏政权,还是后来统一台湾的满清政府,都十分推崇关羽身上忠君和仁义的道德品质。

清朝乾隆时期的台湾知府、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使杨廷理在台南的关帝庙题写了匾额“大丈夫”三个字。

宝岛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台南关帝庙的“大丈夫”三个字

杨廷理在乾隆时期就出任台湾知府。后因陷入政治斗争而被冤枉获罪,发配到新疆伊犁。数年后,到了嘉庆年间,他又复出,再次出任台湾知府。

这位两度出任台湾知府的传奇政治人物,之所以能当上台湾知府,就是因为他在台湾为官期间,正好碰上了台湾发生了林爽文武装事件。

当时,杨廷理临时代理台湾知府职责,对抗林爽文等武装暴民,守城安民有功,进而擢升任台湾知府。

1786年,台湾的林爽文借天地会结盟起兵造反。林爽文起事于台中,后攻占彰化、淡水等地,并与另外的起义部队南北夹攻位于台南市的台湾府城,危及台湾地方政权中心。

这种情况下,台湾老百姓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明清时期从大陆渡海到台湾安居的人中,福建人和广东人多有不和。林爽文祖上是福建漳州人,他此次起义又多有烧杀抢掠的行为,更是遭到了广东移民的愤恨不满。

在台湾的广东后裔于是就组织义民军,协助清军平乱。他们不仅参与收复竹堑城,转战于大甲地区。义民军与林爽文的部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牺牲众多。

宝岛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地图中的诸罗县,后来改称嘉义县,这是为了致敬协助清军抗林的义民军

1788年,林爽文之乱平定之后,奏明乾隆皇帝后,皇帝亲封“褒忠”匾额,这些在平乱中阵亡的义军也被尊称为义民。

这就是台湾社会的另外一种很普遍的民间信仰——义民爷信仰。

自明郑时期到现在,各个历史时期以武力保卫乡里的义民都被请进了庙宇,尊为神明而受到当地乡民的供奉。义民庙里除了供奉一名的排位以外,也会同时配之以佛祖、菩萨、土地爷等神话人物。民间信仰的氛围很浓。

1945年以后,这些义民庙的庙产不少都拿来兴办乡村中小学,这些小学很多都取名义民中小学。当初保卫乡里的义民们,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离开人世后几十年,还能以教育基金的方式行办教育、造福乡里。


二、满清皇帝以敬妈祖笼络台湾民心

上文提到的林爽文事件其实暴露了当时清政府和南方各省老百姓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林爽文起事就是以天地会的名义,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在南方各省很多人仍然奉明朝为正朔,对满清政府颇有抵制。

为了减少清朝中央政府和南方各省老百姓之间的心理隔阂和感情疏远,平定了林爽文事件的清朝官员,将这次功劳归功于妈祖娘娘的保佑。

在写给乾隆皇帝的捷报当中,讨伐林爽文的清朝军官福安康、海兰察等,奏请朝廷对妈祖娘娘家以褒崇。

神明在天,哪管得了人间的政治纷争和武装斗争。归功于妈祖这不过是一种说辞。乾隆皇帝也就借坡下驴、顺水人情,为妈祖娘娘颁布了“佑济昭灵”的匾额,以笼络台湾众多妈祖信徒的人心。

这次台湾林爽文事件之后,清朝地方官员的这番操作,无非是当年施琅的操作的重现。

早在康熙年间,施琅攻占台湾以后就非常重视通过妈祖民间信仰来团结台湾当地人。

施琅曾奏请朝廷在台南的宁靖王府建立大天后宫,供奉妈祖娘娘。康熙皇帝也御笔亲写“辉煌海澨”四个大字。

这也是台湾最早的妈祖庙宇。

宝岛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台南大天后宫,摄于日本侵占我国台湾期间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妈祖娘娘在南方沿海各省人的心中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认同。和台湾人民共拜一座神,总是能增进他们对满清朝廷的感情认同的。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爷孙俩也深知这个道理。


三、妈祖和其他众多神祗构成台湾社会生活一部分

连皇帝都要多次表达敬意的妈祖娘娘,为何在台湾有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

台湾的汉人社会主要是由福建和广东的移民所组成。因此台湾的民间信仰和相关习俗都无不源自闽粤家乡。

福建、广东的人每当要扬帆出海,都会把他们所信奉的妈祖的神明供奉在船上,作为航行于茫茫大海时的保护神。

清朝康熙年间的台湾汉族人实际聚集的地方就是现在台湾岛西海岸地区。

宝岛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明末到清朝,到台湾岛定居的居民来源主要是福建和广东

因此对于闽粤人士来说,台湾大部分地区都还是陌生恐惧的地方。在陌生的地方打拼自然希望得到从感情上更加认可的家乡的神明的保佑。妈祖娘娘的感情抚慰作用也就愈加凸显。

台湾的汉族移民多到一定程度后,妈祖等民间信仰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大。

当时来台湾的大陆移民中的泉州人,因为比较擅长海上贸易和海上作业,因此他们往往居住在沿海区域。他们新建的妈祖庙除了民间信仰的作用以外,还逐渐增添了很多办公开会的作用。这时候的妈祖已经从神明走进了世俗社会。

除了妈祖,福建广东人信仰的其他神也纷纷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在台湾内陆平原地区从事农垦的人来源相对比较复杂,他们也就迎俸不同神明。

同安人信奉霞海城隍,惠安人尊奉青山尊王,安溪人奉清水祖师,漳州人则很多信奉开漳圣王,客家人多尊奉三山国王。

宝岛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台湾汉族移民主要来源地之一的福建泉州地图

除此以外,中国人一贯尊重地方像的山川神明,到了新地方也要先向当地的山神和土神拜拜码头。于是台湾很多农村都有土地公庙。这些土地庙不仅是做祭拜使用,而往往体现了乡村单位之间的疆界。

为了防止恶鬼精灵作祟,因此也有了为驱赶邪鬼的“王爷信仰”、“茄苳公”等等。


四、亲近人间的当代台湾神祗

有人说,当代台湾很多行业节目基本娱乐化,比如政治,几乎变成娱乐大众新闻。

其实很多民间信仰也脱去了禁忌和威严,展现出娱乐、幽默的一面。

宝岛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颇有人气的妈祖娘娘也有了Q版形象,神祗的文创产品在台湾颇为畅销。

如今的台湾社会对于神灵的情感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原来的畏惧转化尊重和敬仰,当初的祈福现在更多变成了对话和宣示。

以往,祭神庆典是人为神灵举行的;现在,肃穆的仪式成了祭拜者表达自己立场的绝佳机会,仪式其实是为人举办的了。

很多中国台湾人,也会继续以神明之名,宣誓自己的主张和志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