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江主力到兩江遊覽,百年輪渡蝶變成武漢文旅名片

楚天都市報記者 高東起 通訊員 武文旅 範贇 魏清

日曆標籤:

2005年4月26日,武漢市輪渡公司購置的“晴川閣”號大型豪華遊輪投入兩江夜遊,確定了武漢水上旅遊品牌“兩江遊覽”,由此奠定了水上旅遊發展的戰略格局。

武漢兩江交匯,三鎮鼎立,輪渡一度是“永遠不堵”的過江通道。有著百餘年曆史的武漢輪渡,已經從“過江主力”嬗變為“文旅名片”。現在,武漢輪渡客運量僅僅是30年前鼎盛時期的6%。長江漢江上漂移的,更多的是遊覽船,成了武漢文化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助推全域旅遊發展,打造國際濱水旅遊名城。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歷史資料圖:80年代初期的柴油機動力的輪渡

百年輪渡

過江通道永遠不堵

昨日清晨7時,武漢關碼頭。

一陣低沉悠遠的汽笛聲響起,江城5號輪渡緩緩開行,載著乘客駛向武昌中華路碼頭。

56歲的船長馮衛國,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江城5號輪渡有800個客位,每天要往返42班。1980年,時年17歲的馮衛國,進入武漢輪渡公司,從水手到舵工再到船長,一干就是39年。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歷史資料圖:早期的蒸汽動力輪渡

“當時的船還是蒸汽動力,大舵盤。現在是柴油動力,電子系統,越來越先進。今後還要引進電動船,更加環保。”在駕駛室,馮衛國一邊指著儀表盤,一邊對楚天都市報記者介紹。

武漢輪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間。據史料記載,1900年,清人馮啟鈞購置了“利江”、“來源”號蒸汽機輪船,以“利記”公司之名,開闢了從漢口漢江口到武昌漢陽門的輪渡航線,武漢輪渡已經走過了119年的風雨歷程。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歷史資料圖:上世紀80年代,武漢市民主要靠輪渡過江

大武漢長江、漢江穿城而過,形成了兩江連四岸的特殊地貌,武漢三鎮隔江鼎立,以渡船溝通。對武漢人而言,居民的“出行史”就是一部百年輪渡“過江史”,輪渡成了一條“永遠不堵”的過江通道。輪渡紮根於武漢碼頭文化、市井文化,是一種深入到武漢人骨子裡的感情。龍王廟、武漢關、晴川閣、漢陽門……這些渡口,成為無數武漢人抹不去的記憶。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兩江遊覽

過江主力

高峰一年送客1.6億

武漢解放初期,武漢輪渡一片破敗。3艘主力船鏽腐不堪,“隨縣”、“蒲圻”號甚至要一邊航行,一邊用竹筒抽排艙底的積水。航線碼頭大多又陡又滑,每逢颳風下雨就有人摔跤。

之後,武鋼、武重等國家級重點項目紛紛在武漢上馬,大批產業工人過江上班需要坐船。延安輪、湖北輪、漢陽輪等帶著時代氣息的新輪渡應運而生,武漢輪渡迎來了大發展。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兩江遊覽

今年4月中旬,70歲的漢口市民鄔和平,特意和老伴一起,再次坐上了從武漢關開往中華路的輪渡。距離他們上次坐船過江,已有20餘載。

“真沒想到,現在的船設施這麼先進,船體這麼好看,還有空調。”再次站在輪渡的甲板上,吹著四月溫暖的江風,望著兩江四岸的美景,鄔和平感慨萬千,“我們武漢的發展真是越來越好了!”

鄔和平老倆口退休前都在武鋼工作,而家在漢口六渡橋,於是從上世紀70年代一直到1995年長江二橋通車,輪渡是他們上班必備的交通工具。

“過江輪渡一坐就是20多年,每當我回想起往事,總覺得船已經融入我前半輩子的生活,有時候晚上還能夢到汽笛聲,夢見上下班的職工排成長龍等船的場景。”鄔和平說,那時的船,設施落後,窗戶沒有玻璃,一到冬天,北風呼呼地刮,全船人都縮成一團。一到夏天,一船人滿滿當當地擠在悶熱的船艙裡,賣雪糕的小販不停地吆喝。下船時,大家滿身大汗,都像洗了澡,身上黏糊糊的。

武漢市輪渡公司總經理張四九介紹,上世紀80年代的武漢,長江上只有一座大橋,輪渡是名副其實的過江主力。那時,紅旗造紙廠、國棉廠、車輛廠、印染廠等一些大企業都在武昌,職工上下班幾乎都是搭乘輪渡。每天6點半早高峰時,過江的隊伍就排成了長龍。歷史客流記錄顯示,鼎盛時期,武漢輪渡曾一度擁有客運航線18條、渡船48艘,1989年年客運量達到了1.6億人次。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知音號遊輪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馬雲觀看知音號

文旅名片

八方遊客紛至沓來

時光如梭,大武漢城市一步步現代化。

曾經迴盪在輪渡上賣雪糕的吆喝聲,也漸漸消失在武漢人的耳邊。2018年,武漢輪渡客運量僅僅1000萬人次,是30年前鼎盛時期的6%。

在歲月長河裡穿梭了百餘年的武漢輪渡,悄悄迎來新的蝶變。

1995年,長江二橋建成通車,武漢陸地交通進入大發展時期,過江主力從輪渡變成了公交。而今,武漢江面上的橋越來越多,包括在建的從上游至下游共達11座。江底隧道也貫通了兩條,開車或乘坐地鐵幾分鐘就可以過江。2018年1月1日,武漢取消了ETC,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開車過江。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兩江遊覽

馮衛國駕駛的江城五號輪渡,也成了一艘移動的觀景臺。昨日,江城五號輪渡上,一名來自江蘇南京的遊客劉女士,吹著江風,欣賞長江風光,拿著手機拍個不停。劉女士和朋友一行,相約來武漢遊玩,除了遊覽東湖綠道、黃陂木蘭天池,他們更想融入武漢這座城市,做一回地地道道的武漢人,於是每人花1.5元,購買了船票。她說:“坐輪渡看長江大橋,別有一番風味。”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其實,武漢輪渡,早已具備了旅遊功能。武漢市輪渡公司總經理張四九介紹,2000年,該公司購置了“漢陽門”號輪渡,“渡+遊”相結合,它擁有300個座位,共兩層,第二層主要用來觀光遊覽。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當時武漢兩江四岸還沒有亮化,江灘建設尚在規劃設計階段。”張四九說,“漢陽門”號輪渡是武漢兩江遊覽的雛形。武漢兩江遊覽正式形成,是在2004年。這年4月26日,武漢輪渡購置了重慶的“朝天門”號遊輪,進行升級改造,以武漢的文旅地標晴川閣命名,打造成“晴川閣”號大型豪華遊輪,具備美食、觀光、遊覽等綜合性功能,很快投入兩江夜遊。

“當年五一假日就進行了試運營,引來諸多遊客嚐鮮。”張四九自豪地說,武漢水上旅遊品牌“兩江遊覽”由此確定,奠定了水上旅遊發展的戰略格局。最初,只是在長江段遊覽,10年後的2014年,進入漢江段,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兩江遊覽”。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如今,東湖號、黃鶴樓號、晴川閣號、古琴臺號、漢陽門號等充滿武漢文化味的觀光遊輪,在兩江上不停往返,串起了漢口江灘、江漢關鐘樓、龍王廟、龜山、晴川閣、長江大橋、鸚鵡洲大橋、黃鶴樓、渡江博物館等景點。

不論是日遊、夜遊,還是水陸聯遊線路,都受到了世界各地遊客的青睞。2019年五一小長假即將到來,湖北的多家旅行社已經做好了接待準備,兩江遊覽依然是熱點。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上海合作成員國旅遊部長在知音號

展望未來

助推全域旅遊發展

大武漢因水而生,緣水而建,因水而興,得水獨優。

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表示,武漢正在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努力將武漢打造成獨具特色的中國旅遊休閒示範城市和國際濱水旅遊名城。其中,正在大力發展藍色水上旅遊、綠色生態旅遊、紅色革命教育旅遊、古色歷史人文旅遊、夜色休閒旅遊“五色旅遊”。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同時,武漢江漢朝宗文化旅遊景區正在創建國家級5A景區,這將是全國首個以長江遊覽為主題的開放式5A級旅遊景區。

武漢還將打造國際性長江遊船遊艇中心,使武漢成為長江中游城市群遊輪旅遊集散中心。

武漢兩江遊覽,是武漢“五色旅遊”、江漢朝宗景區的重點項目,勢必助推武漢全域旅遊大發展。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據統計,目前,武漢的長江、漢江上,共有12條遊覽遊輪,都具備美食、觀光、婚慶功能。特別是知音號遊輪,它是萬里長江上的漂移劇場,遊客可以登船欣賞《知音號》演出,穿越回上個世界的老漢口,還可以進行遊戲互動,欣賞兩岸璀璨燈光,同時還可以舉辦大型婚典。

当年今日|从过江主力到两江游览,百年轮渡蝶变成武汉文旅名片

武漢旅發投集團正在對輪渡公司的旅遊碼頭,兩江遊船公司、輪渡公司的遊船,進行整體策劃和提升,並逐漸實現統一品牌運營。目前武漢兩江遊覽一年接待遊客約6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約5000萬元。近幾年,將實現幾何式增長。

“希望今後我也可以駕駛遊輪,專門走旅遊線路,載著遊客白天觀看大美江景,晚上欣賞璀璨長江燈光秀。”馮衛國憧憬著。

武漢百年輪渡華麗蝶變成文旅名片,它的使命還將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