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桐廬 ——

1.【行程數據】

浙江桐廬(12:31從先鋒雲夕圖書館出發,@62037km)→江西景德鎮樂平(17:52到賓館,@62351km)

全程:314 km

均速:63 km/h

油耗:5.7 L/100km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從賓館房間望下去,據說是當地最好的公園)

2.【特別鳴謝】

感謝淘車顧問周全一家當晚盛情接待,實在不好意思,年後還要把周全拐騙到重慶站去當顧問頭子,離他爸媽就更遠了......還望西南諾粉多多支持全哥。

3.【遊歷見聞】

第二天全哥帶我們一家驅車60km,去逛了瓷都——景德鎮,還事先約好了美女講解員,不錯!一天下來所見頗多,漲了不少知識,我就拿其中一個來聊聊吧,看看一個瓷器背後藏著多少故事。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跟著全哥的飛度,我們到了景德鎮陶瓷博物館)

景德鎮博物館裡有很多瓷器,價值從幾千萬到幾個億不等。其中有個大缸,既不精美也不華麗,一幅貌不驚人的模樣。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青花大龍缸,直徑約80cm,高約60~70cm)

這個大缸其實是皇室奢侈品,雖說奢侈,但究其用途也比較low,主要是用來儲水,方便平時使用,省去每次用水都要去井裡打之煩惱;也有人拿去裝米、養魚、種蓮什麼的,或是放在王爺府門口點長明燈(裡面放很多油)。

嗯,說到長明燈,於是有帝王想到了在自己的墓葬裡也放幾個這種缸做的長明燈,用途倒不是給自己的墓穴照明,而是消耗裡面的氧氣,其主要目的大家自然就能想到了哈~很聰明的辦法!細想也算一種輕奢了。

這樣的大缸在當時是十分考驗手藝的,廢品率極高!比如因為器皿巨大,不能採用我們在商場工作室裡見到的那種在旋轉盤上捏泥巴的方法制作,必須由好幾部分拼合成胚,每一部分的尺寸和曲率必須天衣無縫,精確計算過才能渾然一體;另外,因為缸大壁厚,在泥胚乾燥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外面的幹了,裡面的卻沒幹的情況,而導致裂口,那就必須在合適的季節,精心設計外部條件來進行乾燥;此外,在燒製的過程中,由於器皿巨大,各個部位的溫度場就很容易出現不一致,而導致變形“失圓”,控制窯溫和分佈又是一大難題。

以上都沒有提及每次工序間的半成品移動和管理,我想這些過程一定有不小的損失。因為就在當天下午,我家女兒親手體驗給毛坯上色時,我才發現土坯竟然如同餅乾般脆弱,好端端地拿著,都可能一不小心就碎成幾塊。那麼這麼大的毛坯,往地上一放,邊緣磕掉點肉簡直太容易了。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真實體驗過才知道,這玩意在燒製前其實只有餅乾的強度)

據講解美眉說,一批燒製品裡也不一定能出一個成品!一百多個缸不是捏完造型就送去烤了,而是各個都需要走完每一步工序,包括繪製青花長龍圖案,最後一步才是送去烤,然後才知道有沒有合格品......可見,燒製大龍缸,對工匠們是多大的折磨。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由碎片拼合的青花大龍缸)

上面這個由碎片拼合的龍缸,可不是把一個龍缸砸碎了再去拼起來哈,這些碎片來自好多個不同的龍缸,是一個民間愛好者多年蒐集多個龍缸的碎瓷片後,苦心挑選、切割,拼合後捐給博物館的。

參與拼合的瓷片圖案筆觸不盡相同,顏色深淺有別,所以的確不是來自同一個缸體,單拼合比對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是這些碎片組成的圖案銜接卻驚人的連貫,如出一轍。這些匠人怎麼就能做到徒手繪製這麼多個龍,每一筆基本都畫在同一個地方,且幾乎一模一樣呢?堪稱非凡之作啊!

接下來該聊人物了。萬曆年間,皇上要求景德鎮工匠趕製大龍缸,並派太監潘相督管此事。潘相見工匠燒造許久,終無一器成矣,著急得要死,加倍逼迫和殘害陶工,包括鞭打和餓飯等手段,並揚言在規定期限內如不能完成任務,就視為違抗聖旨,要全體斬首。

有個年輕的工匠叫童賓,自幼隨師父學習陶藝和燒造,此人性格剛烈,早就對官吏們忍無可忍,於是在燒造時跳入窯中,以骨做薪,化為灰燼。第二天開窯一看,竟然燒製成功了,總算有了可以交差的龍缸,所有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燒製瓷器的龍窯)

但是童賓的死,讓所有工匠義憤填膺,全鎮組織暴動,燒燬了當時的稅蜀和官窯工廠,太監只能懼怕而逃。後來官府為了緩和人心,在御器廠旁邊為童賓立祠,並號之為“風火神”,所以民間也尊童賓為“窯神”,每次燒製之前都要拜祭窯神。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窯神像)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唐英,瀋陽人,雍正皇帝派駐景德鎮的督陶官)

這裡又需要引出另一個人,欽差大臣——唐英。雍正六年,唐英奉旨前往景德鎮御窯廠,參與生產管理和品質監控。

窯神童賓事蹟的官方記錄多出自唐英筆下的《火神童公傳》,傳記中,唐英對童賓的勇敢給予高度評價,“神之死也,可作忠臣之氣而堅義士之心矣”。但唐英本人怎麼也沒想到,他死後會成為新一代的窯神。

據記載,唐英本來就懂陶藝和圖案繪製,他在景德鎮的頭三年,閉門謝客,把吃飯睡覺之外的時間都花在一線,和陶工們一起研究技術和工藝。唐英晚年時,已經幫助御窯廠搞出數不清的技術創新,並對國外的一些技術做了破解和升級,僅是顏色釉這一領域,就有57項創新,很多技藝現在仍在使用。他還把這些技術總結成資料,成為陶瓷文化傳承的寶貴文獻。這一習慣,我可以說,目前國內很多汽車領域技術人員都是欠缺的狀態,至今仍在不斷導致研究成果和半成品技術的“失傳”。

唐英對陶工非常關心,在自己的權力範圍內,實打實地開展扶貧救弱。讓病者有錢投醫,讓亡者有棺下葬,讓揹負債務的工匠可以預支薪水,讓優秀的工匠有大房子住。

乾隆八年,當地饑荒,朝廷撥款賑災,但遭投機商人壟斷販賣糧食,導致景德鎮米價暴漲三、四倍,陶工和家人們頓時面臨餓死的窘境。唐英上奏千字折,求皇上開恩關心此事,結果乾隆批覆四個字“該部議奏”,就是說,你去找應該管理此事的部門協調,其實正是這些部門不作為才導致目前的狀況。唐英無奈,東北人的性格,豁出去了,便擅自挪用官窯的公款買了糧食發給窯工。

景德鎮能有今天,其實唐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傑出貢獻,可以說如果派來的人不是唐英,可能景德鎮沒有今天。

1756年8月24日,唐英因病醫治無效,在景德鎮辭世,享年75歲。有人說,景德鎮最精緻的時代就這麼結束了,果然唐英之後再無來者也。

唐英之子請江西巡府代為上奏報喪,並替家父詳細上報了公款明細賬目、原料、成品、在製品的數量和封存狀態,遞上官印。然而,乾隆在這份奏摺上只批閱了一個字:“覽”。

4.【寫在後面】

寫到這裡,2500多字,總算把博物館裡的一件瓷器後面的故事簡單說了一下。

中國的歷史文化,可謂博大精深,蘊藏浩瀚。有人說世界很大想去看看,我倒是覺得能在有生之年能把中國走遍看遍,亦知足矣。

6.【花絮】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博物館門口停車時,老遠聽到一臺柴油開迪開過來,哥們下車也看著我們,開途安的和開開迪的,都是很容易能看對眼的。一看就知道都是愛車人,都是識貨的,所以車主跟我們聊了幾句,他從廣州開過來的,幾十萬公里了,綜合油耗5.x,也沒啥毛病,神車啊。)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價值兩個多億的鎮館之寶)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這些白粉一樣的磚塊,是觀音土,也叫高嶺土,是製作瓷器的重要原料。饑荒年代沒有吃的,很多老百姓就靠吃這個果腹,結果就是無法排洩腹痛而亡)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等待乾燥的泥胚)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上釉工藝)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手繪,釉下)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手繪,釉上)


八千里西南自駕(3)——景德鎮【諾總隨筆】

(迎著夕陽,我們一家繼續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