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揭密白鹿原上小康村古村村名來歷

小康村

位於白鹿原狄寨街道辦駐地南約1公里處。2012年,144戶,585人,耕地711畝。2個村民小組。村民姓氏有於、李、谷、王等,于姓居多,約佔總人口的85%。以傢俱加工和沙發涼椅加工為主。

據地方誌載,西晉時即有此村,清嘉慶年間署名“於康村”,以在大康村之東而得名。相傳灞橋區新築鎮於家與本村同宗同姓。相傳小康村於家祖輩曾以燒製陶器為業,至今村外有多處窯窖遺址可為佐證。

1950年,在駐村工作組的領導下,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鞏固人民政權,給曾在舊軍隊、政府中工作的個別人甄別定為“歷史反革命分子”,進行監督改造。1951年,進行土地改革(簡稱土改),村中無地或少地的村民分到了土地、房屋、農具等,並劃定各戶的階級成分,村裡還成立了農會。1954—1955年村中成立10餘個互助組,互幫互助使用牲畜、車輛、勞力、農具等。1956年小康村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初級社),村民的土地、大型農具、車輛、牲畜作價入社,村民走上合作化集體道路。小康村與鮑旗寨、北大康村三個初級社合併為團結社(高級社)。因管理上的矛盾,小康村獨立為團結二社,北大康村、鮑旗寨為團結一社。1958年公社化,成立狄寨人民公社,小康村成為小康生產大隊,村東為第一生產隊,村西為第二生產隊。同年8月,興起食堂化之風,小康村一、二生產隊分別辦起各自的公共食堂(小食堂),後全村兩食堂合併為一個大食堂。颳起“共產風”,搞一平二調,隨意拿群眾傢俱實物,砍伐樹木。大鍊鋼鐵,動員群眾捐獻廢銅爛鐵,甚至出現“砸鍋賣鐵”,搞“大躍進”。成立青年突擊隊,深翻土地、密植、夜戰。在村南搞深翻地試驗,深翻土地一米以上,由於過量密植,小麥倒伏,基本無收,以失敗告終,“浮誇風”受到重創。

1960—1962年,三年連續遭遇大旱,糧食歉收,糧不夠吃,食堂以瓜菜代之,人人面黃肌瘦,許多人因營養缺乏患浮腫病。村中榆樹皮被剝光,以糠菜充飢,苦不堪言。1961年,食堂停辦,給社員分配自留地,允許搞副業。1965年5月至年底,社教運動。社教工作組入駐,開展以“四清”為內容的社教運動。由於“左”的錯誤思想指導,許多大隊、生產隊幹部受到錯誤處理。民主革命補課,有兩戶村民補定為地主成分。小康村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成立。1965年秋,紅旗公社常家灣所派修建車村水庫的社員借住小康村。1966年6月,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村中先後成立派性組織,群眾情緒長期對立,於讓山家族近十戶被補訂為富農成分,於讓山本人被戴上“富農分子”帽子。同年10月,狄寨公社更名為紅原公社,小康大隊隨之更名為紅色大隊。

1972年春,在原小康大隊辦公室舉辦批判林彪、陳伯達反黨集團圖片展覽,駐村工作組組織鄰村社員參觀。1973年春,一隊在村東鑽成狄寨原第一口215米深井,後二隊打成大口井一眼。1976年6月至10月,狄寨平地大會戰,遠郊區漢城兵團駐小康村平整土地。1977年末,“文化大革命”後恢復高考第一年,村裡有2人被大學錄取。1979年,清理“文化大革命”及以前冤假錯案,撤銷對大部分黨員幹部的錯誤處理決定,糾正在“四清”運動中被錯劃的地主、富農成分。

1982年,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將土地承包到戶,牲畜、農具折價分給各戶。1984年,狄寨恢復鄉建制,小康村成立村委會。1985年春節,第一次破天荒組成30餘人的高蹺隊,參加狄寨鄉春節文藝會演,獲得好評。1986年,部分農戶開始從事沙發生產,以後漸成規模,形成專業村。

1990年,進行道路規劃和整修,基本修通村裡道路並以廢砂石鋪墊。1995年,沙發製作逐漸轉產涼椅,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品遠銷省內外。1996年,自來水安裝到戶,徹底改變村民吃水難狀況。1997年,村中修好所有沙石路,砌好排水溝,結束村民出行難狀況。1999年正月,村黨支部老書記於潤傑病逝,鎮政府為其舉行隆重追悼儀式。2000年,村裡投資安裝路燈45盞,村民夜間出行更為方便。2002年,村裡完成電網改造。2003年,建成村委會辦公樓及樓前混凝土籃球場。2004年,鋪設鮑旗寨至小康村的混凝土路約3000平方米。2005年,村裡投資10萬元,建成高近30米,容積20多噸水塔一座。2006年,修築全村混凝土道路3000米,約18000平方米。投資2萬元安裝10套健身器材並整修健身廣場。大規模整修村容村貌,修建文化牆5座,家家門前花壇,改廁所125個,村容村貌徹底改換。先後被評為區級民主法制示範村,村黨支部被評為區級先進基層黨支部,被西安市政府命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村內歷史名人:

於伯理(1890—1966),幼年入私塾讀書,後考入西北大學預科班,畢業後執教於長安縣第七高小(老洞小學前身)。後棄文從武考入西北講武堂學習軍事。1925年投身國民革命,參加靖國軍,隨胡景翼將軍轉戰河南。北伐戰爭結束後回地方工作,1945年任小學校長,在任期內對狄寨鄉吸食鴉片的菸民集中戒菸治療教育,使69人戒除了煙癮。1949年,任長安縣軍事科長,新中國成立後曾被選為長安縣人民代表。晚年居家參加農業勞動,1966年6月逝世。

於福慶(1893—1954),從小愛好秦腔。1906年經人引薦投師學藝,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下,悟性高,出師後專攻小生,以扮演《黃鶴樓》中的周瑜、《遊西湖》中的裴生而聞名,人們贊之為“活周瑜”、“活裴生”。在長期演出中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唱腔圓潤,功力紮實,動作利落,表演精彩。有一副好嗓音,剛勁有力,悅耳動聽。擅長打板,晚年曾為鮑旗寨自樂班教練技藝、鼓藝。後因身體欠佳回家務農,仍竭盡其能,培養桃李,為地方民間藝術事業做出了貢獻。1954年病逝。

於俊極(1921—),於伯理長子。自幼勤奮好學,中學畢業後考入西北農業專科學校(西北農學院前身),經民國政府考試院選拔進入中央政治大學高等公務員學習班(農業經濟專業),後分配到社會部合作事業管理局,1947年,調往中央金庫陝西分庫專員。新中國成立後調陝甘寧邊區政府農業廳任西北合作聯社秘書處副處長。1988年,被選為中國棉麻流通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兼秘書長。現離休。

於芙英(女),自幼隨師學習中醫,後投師西安著名中醫王懋如門下,成為親傳弟子,在西安行醫多年。後調入寶雞市工作,任寶雞中醫學校副校長,寶雞市政協委員,全國中醫學會寶雞分會副會長。現已退休。

於群朝,於伯理二子。幼年因病致盲,依靠超強的記憶隨父學完中醫經典基礎理論,隨堂姐於芙英共投師西安著名中醫王懋如,得其真傳。擅長於婦科各種疑難雜症及消化科,後為鄉親義診多年,醫術漸高,聲名遠揚。1993年病逝。

於建軍(1929.11—1949.6),烈士。舊社會被國民黨拉壯丁而當兵,後投誠參加人民新中國成立軍,成為西北野戰軍第六軍十六師四十六團戰士,1949年6月在扶眉戰役中光榮犧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