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年来民企债券违约多发

今年一季度的债券违约事件明显多于去年同期,无论是违约主体数量、违约债券数量,还是违约涉及金额,和去年同期相比都有大幅增加。据海通证券统计,截至2019年4月18日,2019年新增违约主体共20家,其中一季度新增18家。一季度违约债券共54只,共涉及债券约309亿元。而在2019年新增的20家违约主体中,民营企业共有18家,占违约主体数的90%。新增违约民企以非上市公司及制造业企业为主。而在2018年1~3月债券市场只有10支债券发生违约,累计违约金额45.51亿元;其中新增1家违约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企业经营压力仍然较大,资金周转面临较大困难。

最近几年以来,债券违约的主体,主要都是民企。导致大量民企债券违约,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就民企自身来说,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程度相对较差,企业管理能力与水平明显不如国企;而且民企融资扩张意愿往往更为迫切,希望借助融资支持快速实现企业规模做大,所以往往都是将企业融资能力发挥到极限,企业资金链极度紧张,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非常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从而使得企业无法在债券到期时筹措足额资金进行兑付,债券违约也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去杠杆、调结构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的推进,对民企融资的影响较为突出,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融资趋紧的情况下,民营制造企业的融资供给显著减少,债券融资需求大幅增加,大量原本通过银行渠道融资的中小民营制造企业,不得不寻求通过债券进行融资;这一变化的后果,一是增加了质地较差民企通过发债融资的数量,放大了潜在违约主体数量;二是这些质地不佳民企由于资信较差,发债融资成本明显高于国企,而且融资多为短期,在增加融资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发债企业的短期支付压力,往往所融措资金还没来得投入使用,就面临着还本付息日期的到来。

不过总体上看,随着一系列缓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举措的落实,民企的资金压力会有所降低,资金供给状况将有所好转,未来三个季度中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的民企债券违约事件预计会明显减少。当然,民企债券违约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增加民企资金供给来缓解,民企自身也必须采取有效举措,来从根本上解决债券违约事件的发生。首先,民企应做好资金使用规划,确保可以在融资到期前筹措偿债所需资金;其次,民企应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不盲目借助信贷或债务融资进行快速扩张;再次,民企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善企业盈利能力,使得企业能够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为减少民企债券违约事件发生,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债券监管部门在加强债券发行管理的同时,要改变民企债券期限结构,适当增加民企中长期债券的发行数量,以利于民企更好安排资金使用,缓解民企短期资金偿还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