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部為何要入侵西藏?清朝是如何收復西藏的?

靜夜史


事實上漢、藏兩族同根同源,都發源於今天黃河上游的青海河湟谷地一帶,後來漢、藏兩族的共同祖先中有一支遷徙到今天陝西、甘肅一帶的黃土高原——這就是軒轅黃帝部族,此後漢、藏兩族開始了不同的歷史演化進程。 在夏、商、週三個上古王朝時代稱青藏高原上的民族為孟族。春秋戰國時代一些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並逐漸和當地土著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個部落。公元6世紀時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區的澤當、窮結一帶的雅隆河流域崛起了悉勃野部,與此同時其鄰近地區還有被稱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勢力:它們分佈在現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區一帶)、塔布(今山南地區東部)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拉薩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囊日論贊成為悉勃野部的首領後兼併鄰近諸部,北遷拉薩河流域,此時悉勃野部已成為青藏高原各部的翹楚。不過此時囊日論贊的政權還很脆弱:他對新徵服或新歸附地區的貴族,加以封賜和籠絡,他敢於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貴族,或授予軍權,麾師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舊貴族的極大不滿。隨後囊日論贊自己的庶民心懷怨望,王妃所屬的庶民則是公開發動叛亂:外戚如香雄、蘇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繼叛離,囊日論贊內外交困,最後被人毒死。囊日論贊死後其子松贊干布誅滅毒殺父王的兇手,平息了悉勃野部內部的叛亂,隨後他先後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蘇毗、羊同、白蘭、党項、附國、嘉良夷等部。633年(唐貞觀七年)松贊干布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贊干布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松贊干布為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開始採用曆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于田、天竺等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以後發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殘酷的法律。隨著吐蕃的國力日益增長,松贊干布開始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河湟谷地擴張,這裡由鮮卑慕容部後裔建立的吐谷渾汗國統治。隋煬帝時期一度征服吐谷渾,從而將青海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然而在經歷隋末動亂後吐谷渾重新建國。當松贊干布向吐谷渾擴張時唐太宗李世民也在這一帶拓展大唐的勢力範圍,兩國一度爆發過沖突,但都沒發生什麼重大損失,始終處於相持狀態。松贊干布見難以從大唐撈著好處,轉而向大唐求婚,希望藉機吸收大唐先進文明以改革吐蕃。貞觀十五年(641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吐蕃全盛時期完全佔領了西域地區,將唐朝與回鶻的勢力徹底驅逐。同時吐蕃還將勢力擴張到雲南地區的南詔國境內,這一時期吐蕃同時對抗東面的大唐帝國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國,成為亞歐大陸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地緣勢力。然而吐蕃的擴張過程中其實就已潛伏下了日後衰敗的種子:唐德宗時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聯合回鶻、南詔、天竺、大食等國共同削弱吐蕃的計策。另一方面吐蕃內部的權力鬥爭愈演愈烈,終於爆發大規模的奴隸起義,最終統一的吐蕃王朝崩潰,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各部群雄逐鹿的狀態。事實上在吐蕃的瓦解過程中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就是從印度從來的藏傳佛教和西藏本土的雍仲本教之間的矛盾,最終藏傳佛教逐漸佔據了上風,然而在藏傳佛教內部也存在著不同派系。在統一的吐蕃政權分崩離析之後青藏高原經歷了長達400多年的分裂割據時期:作為藏區人民精神信仰支柱的藏傳佛教內部分化出不同的派系分別對各地區進行政教合一的統治,其中實力較為強大的派系有寧瑪派、噶舉派、噶當派、薩迦派等。

公元1218年統一了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西征西遼,由此揭開了他雄心勃勃的征服世界的宏大計劃。在隨後的七年中他統率著蒙古大軍橫掃亞歐大陸:從萊茵河畔的維也納到黃河邊的汴梁,從嚴寒的西伯利亞到炎熱的阿拉伯半島都臣服於蒙古的鐵蹄之下。1225年成吉思汗發動了他生平最後一戰,正是這場戰爭成功滅掉了西夏國。西夏的統治疆域位於今天的寧夏、陝北以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隨著蒙古人進入這一地區就和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接壤了。1236年成吉思汗的繼任者窩闊臺將西夏故地分封給次子闊端,此時金國已於兩年前被蒙古消滅,蒙古將下一個征服的目標鎖定在南宋身上,然而在進攻蜀地的過程中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卻一再遭遇挫折。這時闊端萌生了向吐蕃借道進入蜀地的念頭。當時藏區各教派面對強勢崛起的蒙古勢力都同蒙古保持著或多或少的納貢關係,但成吉思汗死後吐蕃地方的各教派停止對蒙古納貢而各教派彼此之間的關係也趨於緊張,發展到後來各教派幾乎顧不上同蒙古人打交道了。1239年秋闊端派其部將多達那波率領一支蒙古軍途經青康多堆、多邁和索曲卡進入前藏。蒙古軍在藏北由於遭到部分武裝僧人的反抗,燒燬了西藏佛教噶當派的寺院熱振寺、傑拉康寺,數百名僧俗群眾被殺,其中包括一個名叫賽敦的佛教法師。而位於熱振寺和傑拉康寺之間的達隆寺因為當時大霧環繞,能見度非常低,蒙古軍隊沒有發現達隆寺,才使該寺免遭一劫。據《西藏王臣記》記載:多達那波率蒙古軍打到了拉薩河上游著名的止貢寺,可由於寺主法術無邊,祭起一陣神奇的石雨,擊退勇猛無敵的蒙古軍,以致蒙古軍未曾將該寺破壞掉。現在看來所謂的“法術”和“迷霧”顯然不能解釋達隆寺和止貢寺未遭破壞的真實原因。事實上真正阻止蒙古大軍進一步深入的是青藏高原險要的地理環境,蒙古大軍很快在這裡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在這樣的局面下闊端轉而試圖通過懷柔手段達到迫使吐蕃臣服的目的:公元1247年闊端邀請西藏薩迦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涼州同自己會盟,這次會盟最重要的產物就是《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正是這一文件向歷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從此正式劃入蒙元版圖,西藏屬於中國。公元1260年十二月蒙古忽必烈可汗冊封吐蕃薩迦派的八思巴為“國師”並命其率吐蕃語言文學者重新創制蒙古文字。1269年二月由八思巴創制的蒙古新字製成,由忽必烈正式頒行,同時忽必烈為獎勵八思巴的功績加封八思巴為“帝師”、“大寶法王”,統領全國佛教。與此同時忽必烈設總制院管領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內事務,由“帝師”八思巴統領。1271年忽必烈在自己的漢族幕僚建議下仿照中原漢制建元稱帝,與此同時忽必烈對全國各地的行政區劃進行了重大調整:包括今天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由中書省直轄,在地方上設置有遼陽、嶺北、甘肅、陝西、四川、雲南、湖廣、江西、江浙和河南江北十個行省,與此同時吐蕃舊地由宣政院管轄,同行省平級。

公元1370年明軍攻取洮州、岷州並進克元朝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脫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遂降明。元順帝病歿後原先忠於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領陸續歸附明朝。1371年西藏的世襲封主鎮西武靖王卜納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奧魯赤的五世孫)攜帶元朝頒發的印信,率吐蕃諸部首領到南京嚮明朝納款,表示歸順。明朝收繳了元朝授予他們的印信,分別授予他們為河州衛指揮同知、靖南衛指揮同知,並准予其子孫世襲。屬下官吏也授千戶、所鎮撫等職。1372年元朝冊封的帝師喃加巴藏卜降明並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冊封。1374年明朝正式在藏區設置烏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兩大地方行政機構。明朝在確定藏區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後陸續委任藏族首領擔任都指揮使司和衛所的官職。最初明朝是封蔡巴、羊卓、止貢、嘉瑪等故元萬戶府首領為烏思藏的行都指揮使或都指揮僉事等職,然而元朝扶持的薩迦政權已不可逆轉地走上衰敗之路,而噶舉派的帕木竹家族的勢力卻日漸發展壯大。在對帕木竹政權的情況有較為充分的瞭解後明朝就開始任命帕木竹政權的主要宗本為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的官員,並且進一步在內鄔宗和仁蚌宗這兩個最大的宗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明朝在藏族地區封授的指揮使、都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等官職都准予世襲,但是重要官職的襲職要經過皇帝的批准,並換髮敕書和印信。崇禎三年(1630年)烏思藏僧人三旦多隻等十五人入朝班貢,這是藏區領袖最後一次入貢明朝。據《明史·志第十六》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文中“西據吐番”的“吐番”是宋、元、明等時期的史籍中對青藏高原及當地土著的慣稱。明朝先後在西北藏區設立洮、河、岷、西寧四衛,在今甘、青、川部分藏區以及衛、藏地區設置“朵甘衛”和“烏思藏衛”。藏區各部族首領均被明朝委任為同中原官職相同的指揮使、都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等職,所不同的是內地官員是通過科舉選拔,而藏區官吏則允許世襲,但新任官吏承襲官爵時必須經北京的大明朝廷批准並換髮敕書和印信。鑑於藏區政教合一的格局,明朝除了在當地設立衛所、封以官爵之外,也加強了對藏傳佛教各派首領的管控——明朝在藏區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都綱、喇嘛等,每級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進行分封。各級僧官按明王朝制定的規則定期入京朝貢,各級僧官的承襲同地方衛所官吏的承襲一樣必須獲得朝廷的認可。明朝對西藏的管理因此被形容為“多封眾建、因俗而治”。

明末清初受明朝冊封的藏傳佛教噶舉派帕竹政權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格魯派的日益發展壯大:1373年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前往衛藏地區學經,先後從薩迦﹑噶舉﹑夏魯等派僧人學習,最終綜合各派學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宗教理念。宗喀巴針對當時藏傳佛教僧紀廢弛、寺院生活腐化的現象而倡導宗教改革,提出僧人嚴格持戒、 不事農作、獨身不娶,並加強僧院制度管理。明永樂七年(1409年)甘丹寺的建造標誌著格魯派的正式形成。1542年格魯派以索南嘉措為二世達賴的轉世,由此確立了格魯派的活佛轉世制度。公元1644年清王朝定鼎北京。165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應召到北京覲見清世祖順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是西藏曆史上一位富有政治才能的領袖——他在明末清初的混亂局面下藉助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的兵力打敗了明朝時統治西藏的噶舉派帕木竹政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甘丹頗章王朝”。這一時期西藏達賴喇嘛政權在於蒙古勢力合作的過程中也將格魯派信仰傳播到蒙古各部。自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從蒙元手中收復燕京之後蒙元勢力就退回北方草原,然而脆弱的遊牧經濟已無法支撐元朝仿照漢制建立起來的統一帝國,於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復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的諸部割據狀態。到明末清初蒙古各部大體分為三部分:漠南蒙古(今內蒙古自治區)、漠北喀爾喀蒙古(今蒙古國)、漠西衛拉特蒙古(今新疆天山以北)。和五世達賴合作的蒙古和碩特部屬於漠西衛拉特蒙古並長期扮演衛拉特聯盟的盟主這一角色。漠西衛拉特蒙古主要由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大部落和一些小部落共同組成,進入17世紀後準噶爾部在首領哈喇忽剌的領導下日漸強盛:1623年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衛拉特四部一起進攻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王朝,殺其首領。此戰之後哈喇忽剌統治了阿巴坎河至葉尼塞河流域的吉爾吉斯人。1628年準噶爾部又逼迫土爾扈特西遷。1629年哈喇忽剌聯合作為衛拉特盟主的和碩特首領固始汗再次進攻阿拉坦汗王朝,此戰後衛拉特人完全控制了天山草原。1634年哈喇忽剌傳位於長子巴圖爾琿臺吉。巴圖爾琿臺吉繼位時東面的漠南蒙古諸部和南方的大明王朝在對立了兩百多年後遭到了新興的後金王朝的打擊,到了1632年漠南蒙古盟主察哈爾部的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個部族的四十九個王公擁戴皇太極為可汗,同年皇太極仿行漢制稱帝,改後金國號為清、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儘管這時皇太極的主攻方向是南面的大明王朝,可巴圖爾琿臺吉仍能感受到皇太極志在混一天下的咄咄逼人之勢。正當東面的清王朝磨刀霍霍之際在準噶爾部的西面也崛起了一個大敵——由莫斯科大公國演變而來的沙皇俄國自1480年脫離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後就走上了持續不斷的擴張道路,當巴圖爾琿臺吉繼位時沙俄的擴張觸角已延伸到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開始和衛拉特蒙古、喀爾喀蒙古地區接壤。巴圖爾琿臺吉面對東西方同時崛起的大敵一方面進行內政改革,一方面主動出擊東征西戰:他制訂了《蒙古衛拉特法典》;授命喇嘛咱雅班第達將過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託沁”文字,作為準噶爾的統一文字;與喀爾喀札薩克圖汗共同召開衛拉特、喀爾喀各部領主會議,由此形成了更廣泛的聯盟;在兩次擊退越境俄軍後開放了和俄羅斯的貿易;向西擊敗哈薩克汗國。1653年巴圖爾琿臺吉在去世前夕以第五子僧格為繼承人。

本來根據巴圖爾琿臺吉這一安排而言:他的第6子噶爾丹應該是無緣準噶爾部首領之位了。事實上噶爾丹在10歲時就已前往西藏學佛,不過他並沒安心當一名僧侶——在西藏學佛期間噶爾丹不時返回準噶爾參與政治事務。據俄國檔案記載:1668年4月6日噶爾丹接見了正在準噶爾訪問的俄國使者,甚至向俄國使者表達了和身為準噶爾首領的僧格和不同的意見。其實僧格並不是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不僅噶爾丹保持著相當的權力,其他兄弟也都不服他,他們甚至公然起兵反叛僧格。十七世紀六十年代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的僧格才勉強平定了叛亂,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兩個哥哥——車臣和卓特巴巴圖爾暗殺,這時僧格的三個兒子都還年幼,根本鬥不過僧格那群如狼似虎又年富力強的兄弟們。噶爾丹趁機在徵得老師五世達賴喇嘛的同意後在衛拉特盟主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車臣汗的援助下擒殺車臣,將卓特巴巴圖爾趕往青海。噶爾丹隨即還俗就任準噶爾部首領,西藏的五世達賴喇嘛不僅同意了他的還俗之請,還特意賜加"博碩克圖"之號,使其在普遍信奉藏傳佛教的蒙藏諸部中具有相當的號召力。1676年噶爾丹俘獲其叔父楚琥爾烏巴什,至此在準噶爾部內部再無人能與噶爾丹爭鋒。次年正月二十日噶爾丹擊敗身為衛拉特盟主的和碩特部,昔日鬆散的衛拉特聯盟被噶爾丹變成了事實上的準噶爾汗國。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噶爾丹領兵3萬迫使吐魯番、哈密臣服,準噶爾勢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肅張掖)一帶。此時由成吉思汗後裔建立的蒙古察合臺汗國在新疆的統治已日漸衰敗,維吾爾族的和卓勢力日益強大並分為白山派和黑山派,黑山派在察合臺后王伊思瑪業勒支持下把白山派首領和卓伊達雅圖勒拉驅逐出喀什噶爾。和卓伊達雅圖勒拉被迫在中亞一帶浪跡近10年,此後他從克什米爾輾轉進入西藏找到五世達賴喇嘛,在五世達賴喇嘛的引薦下他前去投奔噶爾丹。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爾丹派出12萬準噶爾騎兵經阿克蘇、烏什等地向喀什噶爾、葉爾羌進軍,準噶爾鐵騎在當地白山派教徒的響應下橫掃南疆,將察合臺后王伊思瑪業勒及其家屬囚禁於伊犁,扶植和卓伊達雅圖勒拉為王,稱阿帕克和卓(意為世界之王)。此後準噶爾貴族統治南疆達80餘年之久。1682年至1683年噶爾丹率兵進攻哈薩克的頭克汗,次年噶爾丹攻佔塔什干、撒馬爾罕、布哈拉、烏爾根齊等城市,迫使哈薩克汗國臣服。1683年他又迫使烏茲別克汗國稱臣進貢,噶爾丹由此稱雄西域。這時的北亞已形成了大清帝國、準噶爾汗國和沙皇俄國三足鼎立互動的局面: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參加中俄邊界談判的全權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專門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策動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1688年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繼而進軍內蒙古烏蘭布通,威逼北京。這一時期準噶爾汗國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亞、外蒙以及內蒙的一部分,在這樣的局勢下葛爾丹順勢將統一蒙古諸部提上議事日程。

事實上準噶爾汗國不只具有統一蒙古的野心——被葛爾丹打敗的和碩特部進入青海建立了和碩特汗國。青海和西藏都位於青藏高原上,歷史上同屬吐蕃王國。吐蕃王國覆滅後藏傳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元、明兩代都通過冊封青藏高原當地的藏傳佛教首領實行因俗而治的政策。已皈依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和碩特汗國通過與西藏的達賴政權合作共同統治青藏高原。噶爾丹在追擊和碩特部的過程中也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青藏高原。就在葛爾丹向青藏高原擴張之時西藏達賴政權與青海和碩特汗國政權卻鬧翻了:事情的起因是五世達賴時期他的管家桑結嘉措利用自己和達賴的特殊關係掌握了藏傳佛教的教權,鑑於當時這一地區政教合一的客觀現實要想統治青藏高原必須同時具備教權和兵權,然而桑結嘉措的弄權行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權和兵權出現了分離——教權掌握在桑結嘉措手中,而兵權掌握在青海和碩特汗國的拉藏汗手中。五世達賴死後桑結嘉措擔心拉藏汗乘機剝奪自己的管理權,於是在沒知會拉藏汗的情況下自作主張立了六世達賴。拉藏汗自然不承認這位未經自己認可的達賴,桑結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沒有兵權,真打起來絕不是拉藏汗的對手,於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傳佛教教權的號召力向噶爾丹發出求援結盟的意向。噶爾丹早年在西藏學佛期間深受桑結嘉措優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個人感情驅使下噶爾丹率部大舉進入青藏高原。如果任由噶爾丹吞併青藏高原,那麼大清的西部疆界將完全暴露在準噶爾汗國的威脅之下,考慮到青藏高原的地緣優勢將使準噶爾汗國在面臨清軍時具有居高臨下的巨大優勢。康熙皇帝面對噶爾丹的巨大威脅決定御駕親征:1690年清軍在烏蘭布通和噶爾丹的軍隊對峙——準噶爾軍隊“以萬駝縛足臥地”組成“駝城”,“士卒於垛隙發射矢銃”;而清軍則“以火器為前列,遙攻中壘,聲震天地”。噶爾丹被迫主動轉移撤離,八月初四清軍將領福全在追擊過程中誤中噶爾丹緩兵之計,噶爾丹率千餘兵力逃出後以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為基地恢復生機。1696年二月康熙再次御駕親征,到了這年五月清軍將領費揚古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敗噶爾丹,殲滅其主力,噶爾丹僅率數十騎逃遁。正當噶爾丹被清軍一再重創之時他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起兵反叛,控制了北到額爾齊斯河上游、東到烏布蘇湖的整個地區,從背後形成了對噶爾丹根據地科布多的包圍。此時的噶爾丹已陷於兩大強敵的夾擊之中,在此形勢之下他試圖集中兵力先打敗清軍,再回師收拾策妄阿拉布坦,於是在1695年噶爾丹再度進兵喀爾喀。這時喀爾喀各部已歸附清朝,於是康熙再次御駕親征,這時的噶爾丹已只有3萬人馬,最終不敵康熙的20萬大軍,連噶爾丹的大妃阿奴也在此戰中戰死。策妄阿拉布坦趁機奪取了噶爾丹控制下的哈密,徹底切斷了他的歸路。在經歷一年的逃亡生涯後噶爾丹於1697年3月13日在阿爾泰的阿察阿穆塔臺服毒自殺。次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將噶爾丹的屍體獻給清朝以示臣服。

當康熙皇帝御駕親征噶爾丹時青海和碩特汗國的拉藏汗趁機殺死了桑結嘉措,這時如何處理桑結嘉措所立的六世達賴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六世達賴就是寫下《見與不見》與《最好不相見》兩首如今在網上大紅詩作的詩人達賴倉央嘉措——事實上六世達賴是一個命運多舛之人:他本是一個身份卑微的農奴之子,然而正因為如此才被桑結嘉措視為是一個容易控制的人,於是桑結嘉措瞞著僧俗民眾和康熙皇帝派人在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找到了倉央嘉措並宣稱他就是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一夜之間這個農奴的孩子就成為雪域高原最高權力的掌握者——當然這只是名義上的,而實權則操之於桑結嘉措之手。幼小的倉央嘉措不得不就此與自己的父母親人分離,他曾愛上一名女子,卻由於身為達賴的身份只得苦惱地寫下那句“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寫下這句詩的時候倉央嘉措也許不會想到在他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還有磨難等著他:拉藏汗殺了桑結嘉措之後就以倉央嘉措是桑結嘉措擅自所立的假達賴為由將倉央嘉措抓起來押赴北京。這下輪到康熙皇帝為難了——倉央嘉措儘管是桑結嘉措擅自所立,可畢竟是西藏人民頂禮膜拜的六世達賴,如果處置他勢必使剛穩定下來的西藏局勢再生波折,可如果不聞不問又無法安撫青海和碩特汗國的拉藏汗。思前想後康熙又把倉央嘉措交換給了拉藏汗,而康熙皇帝給出的理由是:“汝等曾思之否?所迎之六世達賴喇嘛如何處置?如何供養?”其實康熙這是在耍滑頭——他故意裝作完全不記得拉藏汗指責倉央嘉措是假達賴一事,而是言之鑿鑿聲稱倉央嘉措是被迎接到北京的,但該如何在北京長期供養他呢?畢竟北京可沒布達拉宮,那麼讓他去哪裡唸經呢?這樣一來皮球又踢回給了拉藏汗。這下拉藏汗為難了——皇帝親自把人送給你的,你總不能再給還回去吧?可如果拉藏汗要真敢處置倉央嘉措,那麼無異於將自己置於西藏僧俗民眾的對立面。思前想後拉藏汗最終告知倉央嘉措:根據朝廷的最高指示您現在已獲得了完全的自由,所以拜拜吧您!然後拉藏汗就安排一群人把倉央嘉措帶到荒郊野外一扔就不管了,最終倉央嘉措就一個人孤零零地在青海湖邊因為缺吃少穿而圓寂了。至今藏族人民仍對這位充滿悲情色彩的六世達賴充滿懷念——當年倉央嘉措曾有一首詩寫道:“白色的野鶴呀,請你借我一雙翅膀;不去遙遠的北方,只是嚮往日當”,倉央嘉措圓寂後人們在尋找他的轉世靈童時把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改成了“只去一回理塘”——這其實是在肯定倉央嘉措作為六世達賴在政治上和宗教上的合法性,因為七世達賴格桑加措正誕生在理塘,而格桑加措正是被視為是倉央嘉措轉世之人。

噶爾丹的敗亡並不意味著準噶爾汗國的失敗——策妄阿拉布坦只是暫時臣服於清朝,這更多的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事實上策妄阿拉布坦仍延續著噶爾丹時代的對外擴張政策: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自己的弟弟弟策凌敦多布西征,迫使哈薩克向準噶爾臣服。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兩次擊敗入侵的沙俄軍隊。隨著實力的提升策妄阿拉布坦不願再臣服於清朝: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派兵襲擊哈密北境五寨,兩年後他又派遣臺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軍從伊犁河谷出發,經過和田,攻佔拉薩,殺拉藏汗,在衛藏建立統治。1718年清軍由川入藏,被準噶爾擊敗。直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才成功將準噶爾軍隊從西藏驅逐出去,此後清政府在西藏設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然而這並沒終結藏傳佛教內部的派系紛爭: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噶瑪噶舉紅帽系第十世活佛確朱嘉措外逃到廓爾喀國(今尼泊爾)並唆使廓爾喀國王發兵西藏,乾隆五十六年廓爾喀兵再次入侵西藏,乾隆皇帝委派福康安率兵入藏,福康安由日喀則一路南下直至今天的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城下。這次軍事行動結束後清政府頒佈了《欽定藏內二十九條章程》並制定了規範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籤制度,這一制度不僅在整個有清一代延續,也被民國政府所延續。1936年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頒佈《喇嘛轉世辦法》以進一步規範活佛轉世制度。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用金瓶掣籤認定的大活佛是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而後又制定有《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明確承襲金瓶掣籤制度。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718年-1720年,清朝康熙皇帝,為了安定西藏地區,發兵打敗侵入西藏意圖擴張的蒙古準噶爾部,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有朋友可能會疑惑,康熙皇帝對準噶爾部三次親征,不是在1697年已經滅掉心腹大患準噶爾汗噶爾丹了嗎?沒錯,噶爾丹是被滅了,但是準噶爾勢力的威脅並沒有解除,相反卻更嚴重了。因為準噶爾部在噶爾丹死後,出了個比噶爾丹更讓清廷頭疼的策妄阿拉布坦。

策妄阿拉布坦為噶爾丹的侄子,因他爹死的時候他尚年幼,汗位被噶爾丹篡取。策妄阿拉布坦隱忍到成年後,恰逢噶爾丹和康熙對決於烏蘭布通之戰,被康熙策反的策妄阿拉布坦在背後突然發難,抄了噶爾丹的老巢,佔據伊犁。噶爾丹後來被清廷和他的侄子逼得走投無路只好喝藥自殺。

相比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更狡猾更難纏,他和他的兒子噶爾丹策零和清廷糾纏了幾十年。清廷也為此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直到乾隆朝時才算最終解決掉準噶爾的問題。

策妄阿拉布坦因助清平噶爾丹有功,得到清廷信任,繼任汗位後經過不斷擴張,準噶爾實力大增,開始覬覦西藏以及中原之地。當時青海、西藏地區是和碩特部領地,策妄阿拉布坦為麻痺碩特部拉藏汗,遂娶了拉藏汗的姐姐,並將女兒嫁給拉藏汗的長子丹衷。

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以護送丹衷夫婦回藏省親為藉口,派部將策零敦多布等率兵6千從伊犁出發,從塔克拉瑪干沙漠西面穿過,經過阿克蘇、喀什、莎車,從和闐(今新疆和田)以南翻過崑崙山,翻山越嶺過沙漠,晝伏夜行,經過近9個月的艱難跋涉,最終秘密入藏。

從新疆伊犁去西藏,因為有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阻隔,從中間穿越號稱“死亡之海”的大沙漠,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只有一種方式就是繞開它,因此除了策零敦多布走的這條西線,還可以走東線,從哈密南下經青海入藏。

相比之下東線比西線的路況要好很多,為什麼策零敦多布要選擇這麼難走的一條路線呢?有兩個原因:一、策妄阿拉布坦曾經攻打過哈密,就是想打通東線的通道,但是清廷在東線早有防備,加強了防禦。二、此次行動兵力有限,只能作為出其不意的奇兵使用,繞開清軍防線,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

1717年,策零敦多布攻克喇薩(今西藏拉薩),殺了拉藏汗,掠奪各個寺廟裡貴重器物送往伊犁,將拉藏汗所立的達賴喇嘛囚禁。

1718年,康熙於正月派侍衛色楞和西安將軍額倫特,各率數千精兵從青海兵分兩路增援西藏。清軍進至喀喇烏蘇(今西藏那曲),陳兵喀喇河北岸。

策零敦多布兵分兩路,一路在河南岸據河以守,另一路迂迴至清軍背後,截斷清軍糧道,將清軍包圍。清軍堅持一個多月,最終彈盡糧絕,一萬多清軍全軍覆沒。

準噶爾兵開始快速擴張,有進犯四川、雲南的意圖。康熙決定再次出征,將準噶爾部趕出西藏地區。為確保勝利,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命十四皇子允禵為撫遠大將軍,趕往青海沱沱河源以南坐鎮指揮;升熟悉邊情的年羹堯為四川總督,籌辦從四川進藏事宜;命定西將軍噶爾弼率軍從四川巴塘入藏;命平逆將軍延信率軍從青海進藏;命富寧安率軍進至巴里坤,在北面開闢新戰場,牽制策妄阿拉布坦,以防其救援策零敦多布。封青海所立的噶桑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團結可以團結的對象,康熙這方面能力一直挺強。

1720年,清軍兵分南北兩路從成都和西寧向西藏進發。噶爾弼和嶽鍾琪率南路清軍,經打箭爐(今四川康定)、巴塘進抵察木多(今西藏昌都),然後從拉里(今西藏嘉黎)翻越拉里山,兵鋒直指墨竹工卡。延信率北路軍護送六世達賴喇嘛翻越唐古拉山,進入西藏北部。

北路清軍在今西藏那曲以北、以西地區,連敗策零敦多布。南路軍也攻克墨竹工卡和拉薩。策零敦多布見大勢已去,率領殘部從老路逃往伊犁。

延信留大軍守達木,率部分兵力護送六世達賴噶桑嘉措前往拉薩布達拉宮進行坐床典禮。西藏的秩序得以恢復。接下來清廷又設置駐藏大臣,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的控制和管理。

此次清軍在西藏戰勝準噶爾部,斷絕了其佔據西藏的擴張企圖,對維護祖國的統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1707年,西藏的攝政第巴桑結嘉措被拉藏汗殺死,隨後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遭到廢黜。

這一系列事件最終導致和碩特蒙古汗廷、西藏喇嘛教之間的對立,也為日後準噶爾汗國侵略西藏埋下伏筆。

關於準噶爾奇襲西藏的原因,大概可以歸結為這幾個方面:

策妄阿拉布坦個人的野心。他作為噶爾丹的繼承者,一直渴望重建汗國。

西藏對準噶爾汗國的經濟發展重要性。策妄阿拉布坦希望先控制西藏,然後再攻取青海的巴爾喀木等地。

藏傳佛教格魯派在蒙古族中的地位。這個原因其實是沒什麼可說的。

準噶爾汗國被夾在清朝、俄國之間,地緣政治局勢促使他們必須擴展汗國的生存空間。

總而言之,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促使準噶爾汗國選擇侵入西藏。

策妄阿拉布坦只派了不到6000人,就成功地將西藏拿下。這是由於戰爭前準噶爾作了周密的部署,同時拉藏汗失盡人心且應戰準備不足,故才如此順利。

隨後在1718年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但初戰並不順利。於是,康熙決定在1720年再次整兵出擊,成功驅逐策妄阿拉布坦的勢力,使得西藏徹底隸屬清朝的版圖。

以上是清朝經營西藏之初的歷史介紹。


HuiNanHistory


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雍正在繼位前的奪嫡之爭中,最大的對手就是他同父同母的弟弟——皇十四子允禵(胤禵)。允禵在康熙晚年被任命為“大將軍王”,掌“撫遠大將軍”印,率領大軍西征。然而,在電視劇裡卻出現了一個紕漏——允禵出任“撫遠大將軍”的前前後後宮廷內部的鬥爭都講得很清楚了,卻偏偏忘了交待一個問題,那就是允禵率軍到底是去打誰?這個問題,對清史不熟悉的朋友,估計看完電視劇十有八九還是不知道答案。今天,筆者就來為不知道答案的朋友們做做解答。

【漢子雍正帝】

我們都知道,康熙皇帝曾經三次御駕親征準格爾大汗噶爾丹,最後終於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徹底打垮噶爾丹,迫使對方服毒自盡,清朝由此取得了對準格爾鬥爭的重大勝利。但是,噶爾丹死後,準格爾人並沒有就此對清朝俯首帖耳,他們在新的領袖策妄阿拉布坦的領導下,繼續同清朝進行著爭奪中國西部土地的戰爭。而戰略位置險要且是藏傳佛教中心的西藏就成為了雙方爭奪的新焦點。當時的西藏正處於蒙古和碩特汗國的統治之下,和碩特汗國在順治時期就已奉清朝為宗主國,西藏兩大宗教領袖——達賴和班禪也要經清廷冊封,雙方可謂關係密切。但是,由於康熙帝聽信讒言,輕率地廢黜了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導致了清朝在西藏僧俗兩界的威信大跌,這就給了準格爾人以趁機插足的機會。

(被康熙帝廢黜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夏天,準格爾名將大策凌敦多布率領六千多準格爾軍,在經過了長達八個月的艱苦行軍之後,穿越藏北無人區,突然出現在拉薩城下。疏於防備的和碩特大汗拉藏汗倉促上陣,同準格爾軍展開激戰,結果一戰身死,準格爾軍就此控制了西藏。消息傳到北京,康熙帝十分震驚。西藏是藏傳佛教的中心,而當時的蒙古各部基本上都信奉藏傳佛教,準格爾控制了西藏,就意味著他們控制住了蒙古各部的精神世界,這將嚴重威脅到清朝對蒙古各部的統治。所以,康熙帝決定立刻出兵驅逐準格爾軍出西藏。但是,由於輕敵和冒進,清軍第一次入藏的軍事行動遭遇了慘敗,2000多清軍幾乎全軍覆沒,主將色楞陣亡。康熙帝由此意識到,西藏的準格爾軍實力不俗,必須要調集重兵,做好準備工作,才能將其驅逐。為此,他精心準備,調集各路大軍,集中了大約十萬的兵力(號稱三十七萬),並籌集了大量糧餉,以支持遠征作戰。兵餉都有了,那麼,主帥由誰來擔當呢?這個時候,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允禵就走上了歷史舞臺。

(雍正血緣上最親的弟弟,也是他最大的敵人——允禵晚年畫像)

允禵自幼聰慧異常,文武兼備,資質較其他兄弟尤為出色,在康熙帝諸子中,他一直受到父親特別的寵愛。康熙帝看重這個愛子的才具能力,也希望他能在這場重大而又複雜困難的軍事行動中得到鍛鍊,所以經過反覆權衡,最終決定任命年僅三十歲的允禵為“大將軍王”,掌“撫遠大將軍”印,統率十萬大軍進軍西藏,驅逐準格爾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年底,允禵正式掛帥出征,康熙帝給予了極高規格的歡送儀式:“出征之王、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齊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徵之王、貝勒、貝子、公並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齊集午門外。大將軍胤禵跪受敕印,謝恩行禮畢,隨敕印出午門,乘騎出天安門,由德勝門前往。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並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處。大將軍胤禵望闕叩首行禮,肅隊而行。”

(清軍入藏之前的中國形勢,青藏地區被和碩特汗國統治)

允禵到達前線之後,不顧個人安全,親臨前線坐鎮指揮,一面調動各路大軍向西藏進軍,一面統籌糧餉後勤事宜,一面安撫青藏地區的蒙古王公和宗教領袖,一面展開政治攻勢,護送得到清廷承認的新的達賴回到西藏。面對清軍絕對優勢兵力的進攻和強大的政治攻勢,準格爾軍節節敗退,終於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全部潰敗,退出了西藏。允禵護送新達賴在拉薩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典禮,正式宣告了清軍第二次入藏之戰的全面勝利。

允禵的這次勝利,不僅是他個人的勝利,也是中國大一統國家歷史上的一次重大勝利。在這次戰爭之前,西藏雖然奉清廷為宗主,但並沒有接受清廷的直接統治,而在此次戰爭之後,清軍得以直接入駐西藏,並由清廷直接任命藏族官員組成了西藏地方政權,這就為清朝穩固地控制西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又經雍正、乾隆兩朝的努力,西藏終於被中央政府牢牢地控制在了手中,從此成為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再也不能被分割出去。由此而言,允禵實是功不可沒。

【步步驚心中的雍正與允禵】

然而,所謂成王敗寇。由於允禵的功勞真的太大,而他又在奪嫡之爭中的失敗,最終遭到了被雍正圈禁的命運,其所立下的功勳也被勝利者全面抹去。好在青史昭昭,不可永絕,歷史最終還是給了允禵應有的評價!參考文獻:《清聖祖實錄》、《清史稿》、《康熙朝滿文奏摺硃批全譯》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康熙皇帝在位的六十一年間,清朝開疆拓土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康熙帶來了巨大聲譽。其中,“驅準保藏”是康熙的最後一次大動作,它的成功使清朝取得了對西藏的實際控制權,意義重大,擴大了我國的版圖。

1、清朝的“西藏”問題和準噶爾的入侵

七世紀時,吐蕃在青藏高原建立。唐初,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十三世紀,蒙古帝國崛起並擴張,很快臣服吐蕃各部。元朝建立後,青藏高原歸為宣政院管理,西藏成為元朝領土。明朝代元,在西藏實行“僧官封授”制度。由於蒙古和青藏高原的特殊關係,因此清朝的管理方式也別具特色。清朝在建立初期,與蒙古各部結盟,對蒙古有特殊的待遇。因都信仰藏傳佛教,蒙古和西藏關係密切,為清朝經營西藏打下了基礎。

清朝前期,蒙古分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其中漠西蒙古又分四大部落,其中和碩特部和準噶爾部勢力強大。由於邊界等問題,到十七世紀中葉,和碩特和準噶爾關係緊張,勢同水火。在這種情勢下,和碩特首領固始汗決定:帶領和碩特部向青藏高原進軍。為此,他和準噶爾做了交易:放棄自己在新疆的地盤,作為回報,準噶爾助和碩特奪取青藏高原。1636年秋,和碩特佔領青海。當時的西藏,黃教和白教劍拔弩張,關係緊張。黃教領袖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禪向和碩特部請求求援。1642年,和碩特部南下佔領西藏,使黃教在西藏一家獨大。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對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進行了猛烈打擊,逼迫噶爾丹自殺。準噶爾部東進失敗後,後繼首領策妄阿拉布坦開始將目光轉向青藏高原。康熙五十五年(1716),策妄阿拉布坦聲稱保護黃教,派遣大策凌敦多布率六千人自新疆南下進攻西藏。很快準噶爾部佔領拉薩,和碩特部首領拉藏汗戰死,和碩特部在西藏的統治被摧毀。

對於準噶爾部的入侵,康熙皇帝起初不以為然。康熙認為:若是內部攻訐,皇帝可以居中調停,但是很快傳來拉藏汗戰死的消息。康熙皇帝坐不住了,緊急調兵遣將反擊準噶爾入侵。但是因為準備倉促,對敵情和西藏氣候地形等估計不足,導致主力被誘殲,反擊很快失敗,西藏局勢更加混亂。

遭遇當頭一棒的康熙很快清醒過來,開始組織大軍捲土重來。

2、西藏地區混亂的宗教政治

西藏問題,與其說是民族問題,倒不如說是宗教紛爭。唐朝末期後,吐蕃也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吐蕃王國的輝煌一去不返。青藏高原在唐朝時期才真正有佛教傳播,吐蕃上層為了緩解層出不窮的下層起義,利用佛教麻痺下層人民。但是很快佛教坐大,開始干涉吐蕃政治。積重難返之下,吐蕃也出現了多次滅佛運動,但已經無濟於事。很快,在僧侶的擾亂下,王國崩潰。從此,世俗勢力退出歷史舞臺,分裂的吐蕃開始向宗教政權演進。

元朝的建立是一個重要節點。藏人巴斯巴被忽必烈授予國師稱號,成為青藏地區第一個政教合一的首領。在巴斯巴影響下,元朝在青藏地區設置宣政院,直屬中央管轄,使青藏法理上成為元朝的一部分。至此,青藏高原成為宗教統治的地區。此時的青藏地區宗教林林總總,雖然都是佛教,但也分新舊兩派,新派中也分出了很多分支,巴斯巴的教派就屬於新教中的薩迦派。在元朝的支持下,薩迦派一直佔據著優勢地位。明朝推翻元朝後,在青藏地區實施分而治之的政策,扶持不同的教派共同治理西藏,比較突出的是噶瑪噶舉派(白教)。但是明朝後期的衰落讓青藏地區逐漸離心,最終使清朝趁虛而入。

清朝前期的統治非常不穩定,內地反叛不斷,邊疆烽煙不息。所以對青藏地區上層採取拉攏政策,五世達賴來京拜見就是典型例子。而此時青藏高原也不安生,黃教和白教爭得不可開交。達賴喇嘛屬於新教中格魯派(黃教),格魯派為了在宗教鬥爭中取得優勢,尋求清政府給與支持,清政府此時也需要控制西藏地區對付北部的準噶爾蒙古,因此很快清政府就和格魯派達成了聯盟。這種聯盟的建立使得格魯派在青藏地區影響力迅速上升。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皇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從此達賴和班禪成為統治西藏的宗教領袖,協助清朝成為管理西藏地區的左膀右臂。

在此時的清朝看來,利用達賴和班禪的宗教號召力比羈縻統治或委任官吏管理要靠譜得多。因此清朝特別重視對西藏地區宗教的管理。清朝不僅設有理藩院直接對接西藏宗教上層,還在避暑山莊修建外八廟實現清藏共榮,避暑山莊在康乾時期發揮著維繫滿漢蒙藏一家親的重要作用。

3、堅定的保藏雄心

康熙五十七年(1718),康熙皇帝任命皇十四子允禵為撫遠大將軍,開始解決西藏問題。

西藏地區,對於清朝這樣一個農業國家的生產而言,可謂意義淺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氣溫很低,不適合農業發展。但它是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屏障,清朝時期英國開始入侵印度,牢牢掌握西藏無疑能阻擋英國向中國內地侵略滲透的腳步。

在準噶爾部入侵西藏期間,康熙皇帝就曾與群臣商議西藏問題的出路。議政大臣們以西藏是人口稀少、路遙地險、山高嶺峻、地瘠民貧的“蠻荒之區”的現實得出“惟行看守”的意見,意思就是管好自己不生事,讓水深火熱的西藏自生自滅吧。的確,維持西藏,需要大量糧草、銀錢供給駐軍,對於遠在北京,重心在北部蒙古沙俄的清朝而言的確得不償失。但康熙皇帝認為:“西寧至四川、雲南,皆系土番,俱是一類,倘藏地被策零敦多布佔據,則藏兵即是彼之兵丁,而邊疆土番,豈能保全?”看得出,康熙對於西藏地區是有清醒認識的。西藏不保,不僅被征服的藏軍會認賊作父反抗清朝,更會引起其他非漢地區獨立的連鎖反應,如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這也為後世處理邊疆離心問題提供了借鑑。當下“臺獨”猖獗,“港獨”“藏獨”“疆獨”等分裂勢力抬頭,若不加以控制,掐住源頭,勢必會引發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映,導致國家分崩離析。而且,西藏獨立,青藏高原不保,西方侵略者趁虛而入,居高臨下,新疆、河西走廊、雲貴川地區將岌岌可危。如若成真,西半個中國的安寧將不復存在。所以,康熙皇帝下定了決心。

康熙皇帝的決心是:不要作壁上觀,不要羈縻統治,要派官駐軍,行使主權。康熙五十九年(1720),康熙下旨:“今大兵得藏邊外,諸番悉心歸化,三藏阿里之地,俱入版圖。”隨之第二次進軍打響。

吸取第一次失敗的教訓,康熙皇帝做了多手準備,確保萬無一失。

1、收民心。收服藏民,前提是搞定達賴、班禪及一眾上層喇嘛。康熙派敕使,持慰問信慰問達賴、班禪,將班禪從日喀則請到拉薩。進入拉薩後,平逆將軍延信帶領滿漢將領大臣,召集所有喇嘛、藏人,召開一次團結的大會,為六世達賴舉行了坐床安禪典禮。隨後平逆將軍延信、定西將軍噶爾弼又代表康熙皇帝向達賴、班禪各塞了一個大紅包(贈達賴喇嘛銀一萬兩、班禪五千兩,以及 “金奶、蟒緞等物”)。又在各寺佈施,僧、俗、官、兵,尤其是清軍將、帥、軍官、大臣,各向寺廟佈施銀、米、財帛。經過準噶爾入侵,西藏地區生靈塗炭,這些舉措可謂是雪中送炭,一下子就讓西藏上下對清朝空前認可。

2、派駐軍。大將軍胤禵在西寧和蒙古王公進行了隆重的陣亡將士追悼會,消除了第一次作戰失利的陰霾,做好了哀兵必勝的心理準備。做好安撫之後,清軍自四川、青海、甘肅分三路進軍西藏。進軍前,清朝宣佈準噶爾在拉薩立的達賴是假,副將延信護送新冊立的喇嘛噶桑嘉措及眾多僧侶,浩浩蕩蕩向拉薩進發。四川方面,四川總督年羹堯坐鎮打箭爐(康定),定西將軍噶爾弼從成都出發,川滇各地少數民族土司也派出武裝參與進軍。新疆方面,清軍實施牽制行動,靖逆將軍富寧安在天山東部駐軍,警戒新疆南下的援軍。由於戰前準備得當,清軍所到之處,藏民夾道歡呼。《清史稿》記載:“經過雷多噴多等處,居住喇嘛人等,感激聖主再造弘恩,罔不踴躍歡欣,男女老幼,襁負來迎,見我大兵,群擁環繞,鼓奏各種樂器。”很快嶽鍾琪先行突進拉薩,準噶爾部魂飛魄散。主力隨後跟進,並舉行了隆重的達賴坐床典禮,重新確立了黃教的統治地位。

3、改制度。收復西藏只是開始,康熙想要的,是一個更加穩定聽話的西藏,就像收復外蒙古一樣。康熙皇帝旨在通過這一軍事行動,將西藏納為清朝領土。康熙設立噶倫制,任用功藏官擔任噶倫。噶倫之上有“率軍總理西藏、事務大臣”。四位或五位噶倫,在清軍首領的監督下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務,西藏成為清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收復西藏之後,中國西南邊境趨向更加穩定。同時,準噶爾部的勢力範圍被大大壓縮,收復西藏使清朝實現了對準噶爾東向和南向的戰略包圍。加上沙俄與準噶爾關係惡化,準噶爾逐漸衰敗,為清朝最終消滅準噶爾創造了條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西藏和蒙古有著很深的淵源。自從元朝時期蒙古人征服青藏高原後,賦予喇嘛教統治西藏。而喇嘛教又分為紅、黃、白三個不同教派,期間內鬥不休,尤其以紅、黃兩教之間。在明朝末年,紅教曾經聯絡漠北蒙古,即喀爾喀蒙古剷除青海一帶的黃教勢力。黃教則聯絡漠西蒙古,即厄魯特蒙古(分為和碩特和準噶爾兩個部落)與之對抗。在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落的幫助下,黃教最終取得了西藏的地方大權,而厄魯特蒙古勢力也深入到了西藏。

清王朝統一全中國後,西藏地方勢力臣服於清王朝,但是因為鞭長莫及的緣故,此時的西藏與清王朝實際上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在清廷平三藩叛亂期間,西藏地方勢力就曾暗中支援過吳三桂。三藩之亂後,西藏地方大權由一個叫桑結嘉措的人掌握,並且勾結準噶爾部驅逐了和碩特部。準噶爾部大汗噶爾丹早年就曾受五世達賴收留,並在五世達賴支持下登上大汗的寶座。

在康熙三徵噶爾丹時,特別是第一次時,桑結嘉措以出面代表準噶爾與清軍講和為由拖延時間,成功的掩護了噶爾丹的逃亡。在後來康熙第二、三次征討噶爾丹期間,西藏發生內亂,桑結嘉措被親清的拉藏汗殺掉,餘黨逃到了天山準噶爾部的老窩,鼓動掌握了準噶爾部大權的策妄阿拉布坦進取西藏。狡猾的策妄阿拉布坦以反對噶爾丹為名取得清王朝的支持,同時又同執掌西藏大權的拉藏汗結為兒女親家,迷惑拉藏汗。

康熙五十六年,策妄阿拉布坦見時機成熟,以護送拉藏汗之子回藏的名義,秘密派遣大將策凌敦多布率6000騎兵取道荒涼偏僻的地區,經過長途跋涉,突然出現在了西藏首府——拉薩。猝不及防的拉藏汗戰敗身死,同時又拘禁了清廷冊封的達賴和班禪,完全控制了整個西藏。控制了西藏的準噶爾部妄想進一步東侵進佔青海,遭到清廷邊防軍的打擊未能得逞。

準噶爾侵佔西藏的舉動使得清王朝西部和西北部遭到威脅,特別是在西藏的燒殺搶掠更是嚴重破壞了民族和諧。對此,康熙帝大為震怒,決心武力打擊策妄阿拉布坦這個卑鄙無恥的小人。

康熙57年5月,清廷侍衛色楞率數萬大軍入藏,討伐準噶爾部。但是由於色楞有勇無謀,中了準噶爾部誘敵深入的奸計,清軍孤軍深入,最後因彈盡援絕而全軍覆沒,色楞也在交戰中陣亡。

敗報傳至京師,清廷上下大為震驚,康熙帝力排眾議,決心第二次對西藏大舉用兵。

這次清軍兵分三路,中路由平逆將軍延信統領,出青海向黑河進軍;南路由定西將軍噶爾弼、副將嶽鍾琪統領,出四川由打箭爐入藏;北路由靖逆將軍富寧安、副將傳爾丹統領,出新疆巴里坤、阿爾泰,隔斷準噶爾本部與西藏的聯繫。

三路大軍由坐鎮西寧、擔任大將軍王的皇十四子胤禵統一節制。

為了確保軍事行動的順利進行,清廷繼續對深受準噶爾侵害的西藏地方宗教勢力特別是黃教以及民眾實行安撫,策應清軍作戰。

中、南兩路清軍於康熙五十九年6月開始向西藏開進,途中受到西藏各階層人士的熱烈歡迎,進展十分順利。準噶爾軍兵力僅6000餘人,面對十倍於己的清軍大兵壓境顯然難以抵擋。因此,清軍進軍西藏戰事並不多,準噶爾軍基本上是一觸即潰。8月,南路清軍首先抵達拉薩城下,中路清軍進抵黑河。準噶爾軍主力損失殆盡,策凌敦多布率殘部500餘人化整為零倉皇逃往準噶爾部。 清軍進軍西藏取得了輝煌勝利,對於西藏的統治得到了空前加強。


大將軍威武K


準噶爾部起源於和明朝對抗的瓦刺部,後再韃靼部打擊下遷徙並分裂,準噶爾部就來源於這次的分裂,他們仍然屬於蒙古族,也被稱為漠西蒙古。

十七世紀的時候,準噶爾部強大起來,兼併了周圍幾個部族的領地,在擊敗哈薩克人、回部諸察合臺汗以及伊斯蘭派後飛兵拉薩,威懾西藏,建立了準噶爾汗國。



噶爾丹的野心飛速膨脹,恰巧碰到了同樣飛速擴張的沙皇俄國,兩者一拍即合。在沙皇俄國的策動下噶爾丹入侵蒙古,康熙親征,經歷了烏蘭布通之戰和昭莫多之戰,擊敗了噶爾丹,噶爾丹服毒自殺。策妄阿拉布坦成為了噶爾丹部的統治者,也就是入侵西藏的噶爾丹部。

隨著地盤的再次擴大,野心的再次滋長和沙皇俄國的挑動下,準噶爾部再次開始了入侵也就是入侵西藏的原因。

為了平定西藏,第一次出兵平定西藏失敗全軍覆沒,第二次出兵後吸收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團結當地軍民,對敵人分化瓦解,成功的擊敗了準噶爾部,恢復了對西藏的統治。第二次戰爭的勝利更是由於南部清軍的隨機應變和對進攻戰機的掌握。


歡樂的禿子


清朝打擊準噶爾不僅僅是因為準噶爾叛亂,要與自己爭奪天山南北的霸權,更加因為準噶爾的野心與勾結沙俄的行為,嚴重威脅到了清朝的統治。而準噶爾的目標就是恢復成吉思汗時代的強盛,稱霸天下。

明朝崛起將蒙元驅逐回北方草原以後,蒙古諸部再次陷入了衰敗與分裂。俺答汗時代曾經有過短暫統一後,蒙古主要分成了三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與天山南北的厄魯特蒙古(漠西蒙古)。


而其中最強大的就是厄魯特蒙古,厄魯特蒙古崛起以後強迫土爾扈特部西遷,排擠打壓杜爾伯特部,逐漸成為了衛拉特聯盟的霸主。

明朝被農民起義軍推翻以後,滿清趁機入關肅清了大西、大順等勢力坐擁天下,成為新的中原之主。然而西北部的準噶爾迅速崛起,擊潰了歸附清朝的喀爾喀蒙古,建立起準噶爾汗國的同時,大規模擴張,而準噶爾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南方的青藏高原。

準噶爾對東擊潰喀爾喀蒙古,杜爾伯特部歸附了清朝;對南佔據了青海的和碩特部;對西又越過天山進攻哈薩克汗國,強迫回教白山派與黑山派對自己俯首稱臣。按照準噶爾當時最鼎盛時代的勢力範圍,幾乎已經越過了傳統農耕與遊牧的分界線。

其實清朝平定準噶爾也是非常不容易,畢竟戰爭持續了近七十年,歷經康熙、雍正與乾隆三朝,花費軍帑需求,清軍死傷枕籍。所謂“盛極而衰”,準噶爾如日中天的時候,葛爾丹死去,整個準噶爾發生了嚴重內訌。

而此時的清朝歷經雍正帝的治理,國力強盛,繼承者乾隆帝趁機將準噶爾一舉擊潰。


澹奕


清朝末期雖然腐敗無能,但在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為今天中國擁有的遼闊疆域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