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杞遗迹——杞县城墙与护城堤

4.张柔城。古城名,在杞县城北1千米处,惠济河南岸沙土岗一带。张柔,字德刚,定兴(今河北定兴)人。金为骠骑将军。与元兵战,马蹶被执,遂率众降元,伐金围汴京屡立战功。赐金虎符,升军民万户,统诸军镇杞。元太宗六年(1234年)黄河决口,杞县城北面为水所圮,遂为大河之道。癸卯年 (1243年)春,于故城(今杞县城)北1千米河水北岸筑新城,名张柔城。至元中 1271—1294年),城毁于火,复新之。元至大末年(1311年),河决北城西南隅,城为之荡然,遂筑南城,号“南杞县”明清以来多次修复南杞县,张柔城渐废。

金杞遗迹——杞县城墙与护城堤

5.城墙与护城堤。杞县城墙为秦始皇置雍丘县时始筑:原为土城,其后历代加修,至清初全部改为砖灰结构,内附城隍,周长 9里13步,辟7门。主要城门5座:东为寅旭门,门楣嵌石质横匾1方(南西、北门同),文为“寅旭龙凤”,门内为平里街,即今东门大街;西为镇安门,匾额“镇安邦国”,门内为镇安街,即今西门大街;南为肃清门,又称南熏门,匾额“人清肃静”,门内为肃清街,即今南门大街;北为永安门,匾额“金汤永固”,门内为永安街,即今北门大街;西南一门名“宝成门”,门内为小西门街,即今文化西街西段。

金杞遗迹——杞县城墙与护城堤

东、西、南、北四门皆为瓮城,门两道,内门皆直通城内,与街相顺直,外门皆扭头曲向,东、西二门向南,南、北二门向东。城门规模雄伟,城楼皆筑于城墙之上,有二重门,外门平山式,前部有木柱支撑出厦。内门2层,楼阁式,顶层歇山式斗拱飞檐,底层飞檐挑角,斗拱架起外围木柱16根,支撑檐厦。楼内粉墙彩绘,雕梁画栋,极尽华丽。西南门(小西门)规格稍次。五门外,另于东门南辟1门,称小东门,内通黑龙潭,北门东另辟1门,称小北门,内通关帝庙后街,皆单层洞门,平时塞闭不通行人,遇雨涝则启以泄城内积水。

清末民初,上述2门俱废。20世纪30年代,复于大南门西辟1门,称小南门,规格略小,北通小南门街,即今青龙南街。1938年日寇陷杞时堵塞。今于原门旧址辟街,于旧城濠筑桥,内通青龙南街,外通城濠以南新街—海河南街。

金杞遗迹——杞县城墙与护城堤

杞县城墙自秦以来,备战守,防水患,护卫城巷居民,城池高深,城楼耸立,也为县城平添一道风景。1946年解放战争中出于战争需要拆除,其后渐平,居民以其旧址改街建房,遗迹不可复寻。

城外里许,环筑土堤一道,周长约7.5千米,为防洪袭城而筑。民国八年(1919年)《杞县志》稿: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黄河决口兰仪,漫溢杞境,危及县城,知县徐大镛始筑此堤。高5米,顶宽3米,底宽10米。

清道光六年(1826年),知县甘扬声沿堤植柳3000余株,夹堤成荫。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开封张家湾,知县娄谦督众运土伐柳,加固堤防,县城赖以获安。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知县查以谦于堤上重植新柳,蔚然成林。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以兵燹砍伐殆尽。民国1919年,知县石亮以堤外屡为黄水淤垫,高于堤内数尺,汛期堤内积水无处排放,存在决堤隐患于四方堤口处各建寨门,与县城5门相通。其门形式较简陋,平时通车马行人,水患则塞,以防外水倒灌。沿堤又加植杨、柳、洋槐2500余株,并再次加固堤防,修浚堤濠,面宽3丈,底宽3丈,深5尺,外通官路沟,以畅泄积水。此后10余年杞无水患,百姓大悦。1936年、1937年、1957年中,几次大水,虽堤无溃决,但堤内数千亩良田却沦为泽国,城内低洼街巷居民坐受积水之困。1963年,县党、政领导为防水患,于东堤口南侧建泄水闸1座,外与堤濠相连,东浚公路沟,南挖史庄沟,贯通堤濠,堤上重植杨、柳、刺槐。数年成林,浓荫蔽堤,挺拔入云,较前尤为壮观。文化大革命后,居民伐木挖土或辟田种植粮菜,无人究理。堤残损,满目疮痍,濒临毁废,据考,此种内城外堤之制,全省殊不多见,惟开封如此。该堤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实无人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