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超要求每隊至少上場4名本隊青訓會不會刺激中超豪門發展青訓?

上次的那次


說實話,目前的U23政策已經令俱樂部叫苦不迭,並且為了成績各出奇招。說白了,基本上沒有哪個隊是為了鍛鍊而使用U23,全在應付足協的政策要求罷了。而在去年召開的18賽季聯賽總結工作會議上,足協發佈了19賽季的中超、中甲准入規程調整內容。除了要求俱樂部必須擁有一支女子足球隊及相關要求外,還明確提出鼓勵中超、中甲俱樂部建立國青青訓中心、輸送球員到國外訓練、比賽。其中,特別要求中超、中甲准入的俱樂部在報名大名單中,“必須要有本俱樂部培養的U21球員”。

第一、揠苗助長,只能是害了“苗”。U23政策是不是培養年輕球員的最好辦法,目前不敢妄加評論。但批評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止,這卻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U23政策提出兩年來,經過數度反覆、修改,現在只要求首發要有U23球員、上場人數必須3名且不與外援人數掛勾。但只要一到國家隊、國奧隊集訓或比賽,肯定又會出現新的變化,至少有的球隊不必使用或少使用U23球員。

中超第7輪富力主場對佳兆業之戰,開賽僅僅4分鐘,富力即由範雲龍換下U23球員黎宇揚。而在第4輪富力主場1-1申花的比賽中,黎宇揚得到了10分鐘左右的出場時間。至於臨近比較結束才匆匆匆忙忙換上U23球員、有的眼看比賽就要結束了還沒成功換上最後一名U23球員而有隊員急得大吼等令人忍俊不禁的事情時有發生,更有多次出現U23球員剛被替換上場2分鐘不到即又被換下的笑話。

令人感到無比鬱悶、奇怪的是,足協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視而不見、聽之任之。不知道是足協默認這種現象的存在,還是在研究相應的對策、只是暫時還沒發佈執行罷了。這至少說明,目前的U23政策有漏洞。或者直說了,目前大多數的U23球員的水平、能力並沒有達到中超聯賽的要求。而僅僅是因為應對足協的要求,不得不派上並不符合球隊戰術需要的U23球員。上述種種“奇招”,除了讓U23球員上場走幾步,有的甚至連汗都沒出就被換下場。這種換人方式,除了U23球員沒有得到任何鍛鍊、球隊沒有得到任何幫助之外,U23球員身心受到巨大的創傷,恐怕就極難評估。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一個制度的制定、執行,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或者暗中抵制、牴觸,難道不應該反思它的正確性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如果我們制定的政策經過實踐的檢驗,正確性還沒有得到證明——至少可能還有比之更好的辦法,那麼它就有必要進行修改或廢除。否則,除了令人討厭,它的存在意義就真的很難尋找。

第二、“每隊至少上場4名本隊青訓”只能是導致中超、中甲迅速倒退。U23政策已經令大多數中超俱樂部窮於應付,19賽季的准入條件中“必須要有本俱樂部培養的U21球員”因為只是剛開始執行,且沒有強制上場比賽,所以目前尚未有對此的相關報道或者點評。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能夠在中超比賽中安排上場的U21球員的確實非常罕見。

安排4名本隊青訓是什麼概念呢?首先是本俱樂部培養的,買來的不算。其次,至少4名。場上的11名球員中,降了3名外援(恆大2名),只有3-4名非“本隊青訓”名額,留給主教練安排戰術的空間就極為有限,甚至無所適從了。

但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對於恆大這種本賽季一下子購買了五、六名年輕國腳的俱樂部來說,那就更是一場災難了。花巨資引進的年輕球員,幾乎一個都不能使用。或者,它就變態地堅決執行,除了4名本隊青訓球員(假如沒有守門員)+2外援+守門員,另外的4個用人名額,則從韋世豪、何超、張修維、高準翼、劉奕鳴等人中輪流選擇上場。因為他們是帶著某種使命被恆大引進的,如果他們不能夠最大可能的得到聯賽鍛鍊,最痛苦的可能不一定是恆大。如此一來,恆大所有的老隊員,包括上述之外的其他球員,幾乎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但這種做法,對國家隊又有什麼好處呢?中超之外的其他賽事,如亞冠、足協盃等,還能參加麼?

其實,這不僅是中超,而是整個中國足球一個歷史欠帳。冷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理,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也切不可操之過急,要正視歷史的現狀。

在中國足壇,足球青訓做得比較好的,也就遼寧(主要是大連)、山東、浙江、上海、廣東、湖北等少數幾個省份。而目前的中超、中甲俱樂部,不少是經過一輪或兩輪或更多的轉手之後“買”來的,有的是購買整支球隊,有的甚至僅僅是“買殼”而來。相當一部分俱樂部原來並沒有自已的青訓基地,比如上港、申花都曾經大量購買根寶基地的球員。而恆大在起步之初,更是大量購買球員。真正有自已青訓、使用自已青訓的俱樂部,也只是魯能、綠城等少數幾個俱樂部。

如果突然宣佈“每隊至少上場4名本隊青訓”,估計不少球隊只能是把一些“童工”派上用場。因為大部分俱樂部真正重視青訓的,也就這兩年才開始。即便真要開展這方面的工作,除了資金到位、硬件建設、人才招錄等等大量的工作,所謂的本俱樂部青訓相當一部分恐怕都還沒有走上正軌,又哪來“至少上場4名本隊青訓”?硬性執行,只能是把這些俱樂部逼退。

第三、發展青訓,應該是一種自發行為。除了讓俱樂部“被迫”、應付式發展青訓,通過政策,引導俱樂部積極、自願地發展青訓,這才是真正的發展。這必定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有一定的時間積累。任何急功近利,只能是違背客觀規律的行為,最終只對是對中國足球更大的傷害。

個人認為,與其不切實際地出臺U23政策,不如認認真真地組織好U23聯賽。又或者,把目前的預備隊聯賽與U23融合起來,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任何強制性的執行一些不符合實際的政策、措施,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不但無法實現制定政策的初衷,還有可能對中國足球帶來難以預計的打擊。一旦這種狀況形成,想要再喚起投資人投資足球的熱情,恐怕就非常困難了。


久古gg


如果真是有這樣的政策出臺,那對我們中超豪門發展青訓是非常有利的。一個國家足球水平高與低,取決於國內聯賽的水平。而國內聯賽的水平,又是由各個俱樂部水平夠成的。縱觀世界足壇,青訓體系的強大,才是發展高水平足球⚽運動的基礎。所以,發展青訓是各個國家及俱樂部非常重視的。

現有的政策不靠譜嗎?

中國足協為了推動我國足球的長期發展,推出了U23政策。這個政策推出的核心就是,鼓勵年輕的球員有更多的上場比賽的時間。然後間接地督促各個俱樂部加上青少年的培養。從而提醒俱樂部加強青訓體系的建立。但是,到了實際運用政策時,有的俱樂部貫徹執行的很好,有的俱樂部敷衍了事。在中超聯賽中出現了很多的笑話。U23球員上場不到3分鐘就被換下,這些現象發生,說明這個政策有漏洞。不適合當下中超聯賽。需要更改。

什麼樣的政策能刺激聯賽?

如果規定一場比賽中,必須上場本隊青訓球員4名,至少比當前的U23政策靠譜。首先,沒有具體的年齡限制。這樣俱樂部在比賽中,比賽球員上場,就會有更大的選擇。也不會導致優秀的年輕球員都集中在一起。不利於青訓體系的發展。這個政策真的實行的話,也能推動俱樂部加強青少年各個級別隊伍的建設。而不像有的俱樂部靠錢買梯隊。也為中國足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扯個足球


同意你的觀點,既然中國足協想發揮政治體制的優勢,那何不玩狠一點?非得搞一個不倫不類的u23,只能變相炒作球員身價。


阿萌36


會的,應當這麼要求。否則搞青訓有什麼用。


虎哥安全


跟足協一樣弱智的球迷還是有的。規定年輕球員上場就能提高青訓了?那規定中超23歲以上球員不得上場中國足球會不會打遍宇宙無敵手?


太陽E10000


其實問題的根源就明顯,只是不敢去碰而已!就這麼簡單,整天說青訓說自律說天賦說身體素質等等一大堆藉口問題,就是不敢說最本質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