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軍隊有何神勇之處?如何能夠滅掉六國?

社會圖文哥


傳說,秦王始祖是殷商後裔,在周取代商後,一直為周孝王養馬,後來因為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早期的秦國直到戰國初期,都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從一些記載來分析,其實早期的秦國主要是跟外族(狄、羌、犬戎)作戰,雖然在與外族搶奪生存空間的戰爭中,秦國收穫了豐富的戰爭經驗,但也因為常年累月的戰爭,導致了秦國國力十分虛弱,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甚至是被晉和楚一直壓著打的份。

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統一七國的秦國軍隊有何神勇之處?

一、賤民制度改革。在秦孝公之前的秦國,其實並非算得上是個封建國家,而更像是一個奴隸主國家,它的內部主要是以貴族為國家主體,賤民圍繞貴族土地生存的架構。而且更像是周朝時期的分封制度下的部落體制國家。因此國君其實沒有多少話語權,各地貴族經常叛亂。形成典型的高層掐,經濟差,文化低,人口少,只剩個大國空架子撐著局面,甚至被魏國壓著胖揍了二十多年,只能依靠割讓土地求存的局面。

商鞅變法的其中一點,就是廢除世爵世祿制,把多餘的土地分給賤民,同時派遣大量的秦吏到各地丈量土地、統計人口,賤民不再是貴族的附庸,而是獨立自主的單獨個體,同時編入各個新建的聚集地,不再是依靠之前的貴族、宗族屯堡。同時給予相應的權利及保護,在秦商鞅變法後,賤民擁有的自由民的權利,不再是貴族眼裡的牲畜,任其宰割。平民擁有了人身權利和土地後,秦國的向心力加強。

二、爵位制度,在當時戰國時期,秦國的爵位制度,等於給了平民一個上升空間,沒有比對就沒有傷害,被秦國滅掉的楚國,直到滅亡前夕才更改貴族制度,之前的楚國,軍隊分兩種,一個是王室的中央軍,另外就是各地貴族的私兵。而平民依舊還是賤民,需要依附在貴族才能生存。取得敵人首級一枚就能升一級,前面幾級可以提升平民在民間的地位,可以步入官場,可以獲得奴隸。這是相當誘人的。其實現在的美國的軍隊制度有點類似秦國的爵位制度,軍人需要在戰爭中才能更快獲取上升渠道,同時軍人只要獲取不同的勳章後,在國內享受到不同的優待政策。

三、鼓勵農業生產、鼓勵商業,秦國鼓勵農業大家都知道,只要多上繳糧食,就能跟軍人一樣獲取爵位,其實秦國一樣鼓勵商業,只是對奢侈品的商業活動有著相應的禁止而已,對於不管是國外的商人還是本國的生產型商人,秦國都有著鼓勵性質的政策。比如羌人烏氏,依靠西域商路,賣給秦國戰馬,同時將秦國的商品賣到西域各地,就被封為士大夫。

四、爵位不世襲制度,不管是誰,只能依靠功勞才能獲爵,最有代表的是秦始皇的弟弟贏成蟜,是說服了韓國割讓百里給秦國,才獲得爵位,要不之前只能成為秦二公子,或成蟜公子。

五、兵器生存及管理制度。當時七國中,只有秦國的軍士由國家提供製式兵器的,其他六國其實出了中央軍由國家提供之外, 私兵都是歸貴族所管理,只有趙國和魏國因為軍事改革,保留了比較大的規模中央軍之外,比如魏國的魏武卒軍團……

秦國的兵器生存,主要依靠兩種方式,一個國家出錢,用工業化和流水線制度,生存制式武器。另外還有一種就靠罰款,給武庫方面生存武器。秦國的律法中,並非全是砍頭、流放、做奴隸,更多的是依靠罰款,比如陳勝吳廣所說的失期要被殺頭,其實並非,“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若是遲到,僅僅被罰款二副盔甲。

六、提倡科技,只要有新的發明,都給爵位。

按理說,七國群雄中最強的軍隊應該是魏國的魏武卒軍團,是在特定條件下選拔出來的比較堅韌的職業軍人,同時裝備也是七國軍隊中最好的,若僅僅說武力值的話,秦國的軍隊是打不贏魏國魏武卒軍團的,可是戰爭打的是綜合實力,說白了,魏國後期,因為軍隊階級固有化,國家上層和軍隊已經脫離下層結構,打仗是國家的事,無關於平民百姓。反而戰亂更會影響到生產生活,最終魏國的平民在不斷逃難中,而秦國的軍人源源不斷……依靠著蟻咬死象打趴了最強的魏國


斐駺


公元前約900年,周孝王封贏非子於秦邑,始建秦國,傳至秦始皇共37代。秦國當時民生疲敝,非常弱小,屬於一個邊陲小國。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本名衛鞅,衛國人,但在衛國不受重用。於是商鞅離衛入秦。他向孝公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政策,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實行變法,這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

變法內容對秦國實力的增強起決定作用的就是獎勵耕戰。這在古代農業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戰爭不斷的戰國時期。獎勵耕織,就會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為戰爭做了重要的準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獎勵戰功,打破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還打洞”的局面,只要你作戰英勇,立了戰功,就能提拔為將軍,為窮苦百姓提供了晉升的階梯。這樣就大大地提升了老百姓種糧和作戰的積極性。


但商鞅要想推行新法,首先就要取信於民,因為當時官方經常失信於民。商鞅讓人在城下立了一根木頭,頒下法令,誰能將木頭扛到城頭,賞金條三根。老百姓們議論紛紛,不敢相信。正在這時,一個年輕人,閒來無事,決定一試。等把木頭扛到城頭上後,果然給了三根金條。這就是“立木為信”。自此,新法開始推行。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由於商鞅變法侵害了權貴的利益,再加上法令苛刻,得罪了許多權貴。一次,太子犯錯,按照法令規定應該割下耳朵。但太子是國之儲君,最後只好把太子師傅的耳朵給割掉了。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商鞅雖然死了,但是後繼者,一直沿襲獎勵耕戰的政策,大大的激勵了老百姓種地和士兵的作戰積極性。

孝公既沒,商鞅失去了保護傘。太子繼位,就是秦惠文王,為了平復宗室的怨恨,將商鞅五馬分屍。但惠文王殺商君而不廢商法,秦國繼續朝著強大的方向發展。秦惠文王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秦昭襄王繼位後,大膽起用新人,白起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白起出身狼孩,相當於一個奴隸,但作戰英勇,被破格提拔為一軍統帥。他征戰六國,曾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萬,被稱為“殺神”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在戰國後期,秦國士兵是作戰最神勇的士兵,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經過幾代的不懈努力,秦國的地盤在不斷的擴大,實力在不斷的增強。到了秦始皇時候,統一六國,已是水到渠成之勢。


奮進中的平原君


秦國曆史上君王勵精圖治的比較多,但真正的強大是從商鞅變法之後開始。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為相,奉行王道之治稱霸春秋,但實力還不足一統。

從商鞅變法主要解決的是秦國內政的諸多陋習,改變了秦國的社會風氣,使秦國上下一心,提高生產效率,有源源不斷的物資、兵丁支撐對外戰爭,國力蒸蒸日上,這樣的國力即使面對一兩次軍事失敗,只要不傷筋動骨,很快就能夠恢復的。秦惠文王和張儀騙地也好,秦昭襄王誆楚君也罷,這都是國力強大的體現,最終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政治和軍事目的,至於成效如何,另當別論。為啥不見當時的周天子去騙七雄呢,還不是實力不夠,沒那膽?秦國最終能統一六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奮六世之餘烈”,這點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能連續出現6個不瞎折騰的君主真的很少見的。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真正實現了依法治國,根除奴隸制,為秦國後來的強大和統一奠定了根基。後續的君王勵精圖治,大體上都堅定秦法不變,最終秦始皇一統六國,除了積級發展國力,軍隊是其重要的組成部份。

因為秦國實行徵兵制,絕大多數情況下士兵和農民本為同一批人,但在不同時期身份不同而已,所以並不存在成規模的常備軍意義上的秦軍,與其說秦軍驍勇善戰,不如說是秦人悍勇無匹。秦國實行軍功制,各縣官辦學室承擔的軍校的職能,讓廣大從軍吏民都能得到良好的軍事訓練,這又反過來促進了普遍徵兵制的發展。秦國各階層都從軍打仗,都按照統一的軍功爵標準考核,以功勞才能為分配資源的依據。故而秦國越戰越強,秦軍進化為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師。

秦國從秦獻公開始,到始皇帝,沒有出過一個昏君,秦孝文王在位3天,秦莊襄王在位3年,雖沒什麼大的作為,但沒有像其他國家君王那樣把家敗了,再到始皇帝,13歲繼位,22歲親政,花了9年的時間一統天下。可以說,秦國沒有出過一代昏君,但是其他的國家卻往往在經過前面幾代的發展後,突然蹦出個無能的當政(智障),導致國家覆滅。也許,秦國沒有出過昏君才是能夠一統天下的根本原因吧!


歷史說天下


一國的軍隊神勇,關鍵還得看國家的經濟條件和政策的制定。

商鞅變法使秦國綜合國力變強大。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舌戰群臣,出奇計強秦,秦孝公很喜歡,力排眾議,任商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商鞅變法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鬥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兵役制度使秦國軍隊驍勇善戰。秦國的虎符兵役制度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全民皆兵,秦代服兵役的年齡是從十七歲到六十歲,這就是說一個男子一生當中有四十三年時間要去服役,可見其負擔的沉重,作為一個小官吏也要從軍,服兵役,由此說明秦國兵役制度不只是針對普通百姓而言,下級官吏也需服役,可見,整個秦國可算得上是全部男子都需要服兵役,為實現秦的統一而奮戰,除此之外,老人、婦女、小孩也要從役。

為建立起一支英勇善戰,能贏得統一戰爭勝利的強大軍隊,秦制定了嚴明而系統的訓練管理制度。在吳子《治兵》中記載了當時軍隊訓練的具體方法:如,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教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 可以看出秦軍隊訓練形成了一定的體系,有專職教官負責訓練,並且不同兵種有著不同的訓練任務與要求。與此同時,秦國統治者還制定了嚴厲的軍事刑罰來保證軍隊訓練有效進行。

惠民政策成為秦國的後勤保障。秦國為了吞滅六國實現大一統的願望,建立完備的後勤保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秦王發佈優惠政策,招三晉民眾來秦,免除他們三代的徭役賦稅,秦境內的山林水澤十年不受賦稅。秦人在外打仗,新民在國內進行耕作,解決了軍糧供應的問題。這樣一來,既不耽誤農業生產,也不妨礙發兵去征伐他國,是富國強兵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秦統治者還制定了一系列規範和嚴格的畜牧業管理制度。


飄零列車T


秦國的君王幾乎代代無昏君,秦國一共耗費了六代人的努力才統一中國。可以說秦國確立了較為賢明穩定的上層結構,可以保證秦國在國際大事中積極參與其中,獲得利益。

秦國通過確立了軍功制度等制度,賞罰分明,保證了人才良性的上升渠道。大量調動了民眾積極性,民眾願意作戰。國內掣肘少,比六國徹底的變法讓秦國的動員能力大大超過其它國家。 秦國佔據關中巴蜀,是當時中國第一好位置,土地肥沃,東出不利只要閉關自守就是不敗之地。地區的優勢讓秦國可以集中主力對抗六國,而列國就不行。


你d感覺


變法之後軍隊制度很有意思,只要多殺敵就能獲得軍功爵位。軍功爵位分為20個等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而這些爵位的授予都和殺敵多少直接掛鉤。每升一級就會分到部分土地田宅和僕人。開始是以人頭做記數這就是所謂的“斬首”後來可能考慮到人頭記功過於血腥恐怖還不方便攜帶,就改“割耳朵”來證明殺敵斬首數量。即便如此但這個制度還是保留了下來。換句話來說戰場上秦軍眼裡的敵軍人頭不是人頭而是軍功爵位,這就是秦軍被稱為狼虎之師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瞎說歷史


君主英明,將帥優秀,士兵善戰,國力強大,國內團結,政權統一,接連幾代英主,幾代名將,變法有經過幾代的沉澱,相反別的國家總是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憾,這樣的秦國不想統一都難!


啊彬666


商鞅變法,只要跟底層人一絲機會,就能帶來無窮的力量!!同樣,只要它讓底層人連基本的生存權都不給,這個王朝軍隊在強大也會完蛋!比如,秦朝,隋朝,元朝,明朝,國民黨各個末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