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重器缘何扎堆上线

大连重器缘何扎堆上线

大连工业的发展,一直值得这座城市骄傲和自豪。新中国成立伊始,大连就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40年来,大连的工业制造一直保持高水准。

近年来,我市突出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科技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推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去年,大连在“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直辖市”组别中受到表彰,是辽宁省唯一受到表彰的城市。

无论老牌国企,还是新锐民企,大连制造转型升级,不断向“大连智造”迈进。“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即,让我们走近出自大连人智慧的部分工业成果和产品,品读匠心,感受骄傲。

盾构机

刀盘轴承

打破国外

技术垄断

本报记者石鹏

25日上午,记者走进瓦轴集团精密技术与制造工业园,园内厂房林立,洁净敞亮,在精密传动轴承公司生产现场,工人们正忙碌而有条不紊地调试设备,机器轰鸣运转,员工工序繁忙,旋转、滚动,工作人员不断对正在加工中的盾构机刀盘轴承进行检验。

“盾构机刀盘轴承已实现批量化生产,我们集团现在已掌握其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瓦轴集团精密传动轴承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王峰介绍说,作为隧道施工成套设备,盾构机刀盘上安装的滚刀是盾构机掘进的“武器”,要应对复杂的地质工况,掘进火山岩,泥岩,粉砂,砂岩等不同的地质岩层。盾构机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制造水平的大国重器之一。

据了解,我国盾构机研发技术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但最关键的主轴承先前仍依赖进口。近年以来,瓦轴集团公司针对刀盘轴承不断进行攻关,在加工过程中首件确认,保证产品符合标准要求;优化系列产品的零件材料,提高强度;固化产品加工过程,保证过程能力稳定,批量加工质量一致性,使该轴承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国外知名企业同台竞争,不仅打破盾构机轴承的国外垄断现状,还以高性价比,得到国内多家隧道施工企业的认可。近期,瓦轴的盾构机刀盘轴承生产出现井喷式增长,月产量近万套,产量较比前几个月翻了一番。

国产

大飞机上的

金普制造

本报记者韩顺兆

2017年5月5日,承载着中国十几亿人梦想的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大连长之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健钧有幸受邀到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因为国产大飞机上配套的后防火墙隔热毯、卡箍等部件都是由这家位于金普新区的民营企业生产的。

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成立的时候,夏健钧就有一个梦想,把长之琳的产品做进国产大飞机。十年前,长之琳还是个小钣金加工厂,厂房是租来的。中国商飞来公司初审调研的专家都说从没来过这样在大杂院里的企业。虽然基础很差,但他们想参与国产大飞机项目的决心打动了中国商飞的审核专家。

据了解,该公司研发的后防火墙隔热毯,专门用于隔绝飞机尾椎部位,可隔离因APU 工作造成的430 多摄氏度高温,从而确保飞机上相关元件能够不受高温影响正常工作。要隔绝430℃高温,这技术难度可想而知,那这家小小的民营企业到底凭啥得到了如此难得机遇呢?

其实,该部件的配套最初是交由一家外国知名企业提供,然而在C919 的研发过程中,该厂商却因为工期、价格等问题,与研发生产C919 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多次发生矛盾。为了确保国产大飞机顺利起飞,长之琳才临危受命,从2008 年开始,着手参与国产大飞机项目。

经过7 年漫长曲折的技术攻坚,长之琳通过新材料的研发试验,最终实现了对进口产品的成功替代,并于2015 年正式成为中国商飞的“合格供应商”。而在凭借后防火墙隔热毯抢搭上C919的“头班飞机”后,该公司研发的卡箍、高支撑座等标准件也随着正在进行批量生产的国产大飞机,准备再次大显身手。

雪龙二号的

“左膀右臂”

在这里诞生

本报记者祝福

去年9月10日,第一艘由中国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在上海下水,并正式命名为“雪龙二号”,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对于“雪龙二号”高度关注的读者们可能会注意到,在雪龙二号的船头和船尾分别有两台高大的红色吊机,就像是两条粗壮的手臂一样为破冰船下海作业随时待命着。“雪龙二号”的“左膀右臂”就是由大连石岛工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生产。这也是石岛工业继2015年参加奥达克斯科考船制造后,参与的第二个科考项目。

大连石岛工业有限公司是距离大窑湾港15公里的一家企业,主要从事船用产品生产,2015年公司生产的低温船用吊机装备了全球首艘极地重载破冰甲板运输船——AUDAX (奥达克斯)号。而这次,公司要研发的两台吊机分别位于“雪龙二号”科考破冰船的船头和船尾,是最重要的甲板设备,而且更高的要求是可以在零下50摄氏度极低温环境工作。

雪龙二号的一号吊机为伸缩吊臂,臂长26米,在15米时需要吊重50吨。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精度对于折弯的精度要求非常高,特别是主臂长15米的时候,对于折弯精度要求在正负一个毫米以内。这样的话,特别是对于主臂和副臂的滑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果是出现偏差的话,会出现滑动抖动的现象。在冷弯成型车间,吊机的主臂制造生成之后,每节臂架需要有六次折弯,工人会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结合精确计算的开料尺寸以及折弯位置,定位耐低温超高强钢板。它的独创性就是说一张钢板采用折弯形成一个密闭型箱,这种做法在国内应该也是少之又少的。

据介绍,这种国内首创的超高强低温材料的实验及设计,得益于石岛工业与国际知名企业芬兰麦基嘉公司的互动研发。也正是金普新区高度的对外开放取得的优势,从1996年开始,大连石岛就与麦基嘉深入合作,多年的融汇互通,使它们共同成为全球船舶配套行业的市场领航者。2015年,大连石岛生产及交付的集装箱船用绑扎件就已经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用绑扎件生产基地。多年来一直为中国海运、马士基等国际知名船东装备全球最大集装箱船,海上的每三艘集装箱船中就至少有一艘是石岛人提供的绑扎系统。

大连系统

牵动

“天眼”眼球

本报记者仰山

“天眼”是对位于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的亲切称呼。“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也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自2012年6月起,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连重工”)承担了“天眼”项目中6套柔性馈源索驱机构(简称“索驱动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总承包工程。如果把“天眼”比作为眼睛的话,那么馈源舱体就是眼球,大连重工研制的索驱动系统就是眼球的睫状体肌肉和神经,靠它来实时灵动地牵引和控制眼球以最佳姿态去接受信号,并将信号传输到几公里远的测控中心。

索驱动系统悬吊着重达30吨,长相颇似UFO的馈源舱体,空间跟踪定位极其严格,600米大跨度空间运行,位置偏差不能超过48毫米,空间指向精度偏差不能小于1度。这么重的馈源舱体是由六根巨索一起牵引着,每根巨索长度达到670米,重量超过了7吨,一阵小风吹过都会让馈源舱晃个不停,直接导致对观测信号产生干扰,如何保证精度,没有任何先例可循。面对如此多困难,大连重工抽调骨干技术力量组成了机械、电气、工艺制造及安装专业技术团队,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发,认真分析,反复论证,确定了最终技术方案、试验方案和测试方案,最终达到系统跟踪位置偏差小于30毫米,姿态偏差小于0.5度,电磁防护达到国军标D级(120DB)的技术精度要求。

大连重工研制的FAST索驱动系统在大跨度六索并联机构、柔性并联系统、多物理场的电磁屏蔽技术三方面实现创新,填补了三项国内及国际空白。2016年9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

全国

最冷“冰箱”

达-192℃

本报记者仰山

目前医疗科学已经从疾病防治,向全方位、全周期的人体健康方向发展。从“疾病”到“健康”,医学的边界被放大,伴随着这一发展,行业对生物样本保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冰山集团松洋生物公司在覆盖8℃至-192℃全温度带生物医疗低温存储产品的基础上,研发出“智能型医用超低温箱”。记者了解到,这个产品的最低存储温度已经低至全国最低。

精准医学、基因治疗、CAR-T治疗等前沿科学的发展基础,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等生物样本,更需要的是高质量生物样本及其全周期精准信息的大数据高效率获取。为实现这一目标,对生物样本存储产品的要求变得更高了。松洋生物公司研发的智能型医用超低温箱,运用环保型冷媒、复叠式制冷及VIP真空隔热技术,实现超低温储存环境,并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有效容积20%。搭载智能管理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化的样本管理、设备诊断、权限安全以及24小时全天候日志监控等功能,提供多种标准通讯接口,与样本管理信息系统、温湿度监控系统以及个人信息终端对接,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搭载冰山集团自主研创的bingo云平台,建立起松洋生物云环境,将人、设备、样本三者信息互联,建立生物样本储存的智能化物联网,实现云、边、端信息交互,实现精准、便捷、安全的样本资源化利用,使样本价值最大化。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从技术升级到智能化创新,松洋生物秉持“引领创新,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与研发制造的融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深厚的产品技术优势基础上,前瞻引领行业发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定义样本存储的智能和物联场景。

“绿巨人”

动车组开跑

兰渝铁路

本报记者仰山

2019年1月8日8时55分,首趟兰州开往重庆北的D754次“复兴号”动车组在兰州车站鸣笛发车开跑兰渝线,从此早起吃牛肉面,下午涮火锅的美食梦,被兰渝动车载入现实。记者了解到动车组的动力车由中车大连公司提供,是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首辆长编组时速160公里的动力集中电动车组,也是中车大连公司近年来最耀眼的明星产品,动力集中动车组开启中国铁路普速客运新篇章。

因为动车组外壳是绿色的,研发人员亲切地称呼它为“绿巨人”。据悉,“绿巨人”虽然和目前常见的“子弹头”高铁在外形上稍有类似,但它的动力车是集中在一侧的车头里,和目前常见的动力分散式高铁有着本质区别。新上线的动力集中动车组型号为CR200J,时速160公里,包括动力车、拖车和控制车,可采用“一动七拖一控”或“两动十六拖”的相对固定编组模式,也可根据运用需求进行灵活编组。具有成本低、定员大、编组灵活、运用范围广、服务品质优等特点,主要用于在城际、市域(市郊)和普速铁路上大量开行动车组列车,由于“绿巨人”的两端都有车头,免去了普通火车车厢在折返站需要“换头”的问题,提升了效率,节约了时间。兰州到重庆这条路山大沟深坡度大,还有很多隧道和桥梁,对“绿巨人”而言这都是小意思。

风帆装置

装上

大型油船

本报记者曲家乙

去年11月份,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船集团”)为招商轮船建造的全球首艘安装风帆装置的30.8万吨超大型原油船(VLCC )80号船“凱力”轮成功交付。“凱力”轮的交付标志着由大船集团牵头的国内研发团队,成功掌握了翼型风帆研发、设计、制造与应用的关键技术,高质量完成了风帆在超大型油船上的工程化应用,填补了国际空白。近年来,超大型船舶如何进一步节能减排备受关注。而“风帆技术示范应用开发”项目就是围绕主力船型节能减排的一个创新性重点科研项目,由中船重工集团组织,大船集团牵头承担,招商轮船、中船重工702所、中国船级社(CCS)、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

该项目自2015年启动以来,大船集团积极组织参研单位,集各家所长,从中船重工702所风帆翼型研发设计、水动力分析,模型试验,到大船集团风帆装置以及与实船相关的结构、液压和电气系统设计,再到CCS各类风险评估、图纸审核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论证、计算、试验、分析等工作。而且,通过对“凱力”轮相关海试数据的分析,翼型风帆助推效果符合设计预期,节能效果显著。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风帆助推等节能技术将在更多的大型船舶上推广应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