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在1942年怎樣組織進攻才能拿下斯大林格勒?

  戰至1942年6月,蘇德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經過一年的鏖戰,東線德軍損失兵力約130萬,由最初的550萬降至420萬。從戰局上看,德軍雖兵敗莫斯科,卻在烏克蘭及刻赤半島方向進展順利,相繼取得克里木和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戰場主動權仍掌握在德軍手中。與局部受挫的德軍相比,蘇軍的形勢可謂岌岌可危,開戰第一年西部五大軍區共計損失約268萬人,其西線兵力幾乎喪失殆盡,只能從德軍進攻的破綻中尋求轉機。

  此時,如果重新推演這場戰爭,總體局勢佔優的德軍只需把握以下三點,則可以一舉拿下斯大林格勒。

德軍在1942年怎樣組織進攻才能拿下斯大林格勒?

  一是換將。保盧斯是一名優秀的參謀,卻不是合格的指揮員。鑑於他在攻佔波蘭、法國戰役,以及基輔戰役中的卓越表現,希特勒於1941年12月任命保盧斯為第六集團軍司令,並在半年後的“藍色行動”中繼續對他委以重任,由他統轄33個師、近47萬人的重兵集團進攻斯大林格勒,從而釀成了希特勒在蘇德戰爭期間最嚴重的一次用人失察之錯。1942年8月中旬,保盧斯在已經突破蘇軍外層圍廓防線的情況下,不去發揮裝甲集群的快速突擊優勢,對蘇軍實施穿插分割,而是沿襲自己在波蘭戰役中拿手的平推重壓戰術,使德軍寶貴的裝甲集群陷於街壘巷戰之中。此外,保盧斯缺乏主見、猶豫不決、一味盲從上級的性格缺陷,也使德軍在斯大林格勒一再失去戰機。如果第六集團軍司令一職由曼斯坦因擔任,甚至由保盧斯的前任賴歇瑙回來擔任,情況都會完全不同。

德軍在1942年怎樣組織進攻才能拿下斯大林格勒?

  二是合圍。蘇軍並不畏懼德軍的重兵圍城,相反,卻對德軍裝甲集群的縱深突貫與合圍行動感到束手無策,戰爭初期的明斯克和基輔戰役,都反映了德軍合圍行動的巨大威力。德軍本應一以貫之地採用戰略合圍行動,對斯大林格勒守軍實施迂迴和封堵,卻以極其有限的兵力對該城實施單面攻擊,被動地消耗了進攻資源,結果把戰場主動權拱手相讓。1942年7月哈爾科夫和塞瓦斯托波爾戰役的勝利,使東線德軍瀰漫著輕敵情緒,上至元首下至軍長、師長,都相信僅憑B集團軍群的100萬兵力就可以拿下斯大林格勒,殊不知蘇軍有116萬兵力正位於伏爾加河西岸及城內嚴陣以待。因此,德軍應集中A、B兩個集團軍群的大部兵力,以絕對優勢兵力從南北兩翼對斯大林格勒以東深遠縱深實施戰略合圍,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圍殲城內守軍。

德軍在1942年怎樣組織進攻才能拿下斯大林格勒?

  三是阻援。1942年6月德軍分兵兩路,其中一路直取高加索油田,其目的就在於奪取石油及糧食資源,切斷蘇軍的戰略補給線。然而,德軍僅僅做到了從戰略上重視對蘇軍實施阻援,卻忽視了戰役戰術上的阻援。崔可夫的第62集團軍之所以能夠堅守長達5個月之久,甚至在市區80%以上面積均已落入德軍之手的情況下,仍然不放棄核心據點,就是因為伏爾加河西岸碼頭仍掌握在蘇軍手中,守城蘇軍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東岸得到兵力支援和後勤補給。可見,1942年9月初,德軍統帥部命令保盧斯第六集團軍和霍特第四裝甲集團軍從西部及西南兩個方向,對斯大林格勒發動鉗形攻擊,是整個戰役期間德軍戰術決策的最大敗筆。此時,德軍應集中第四裝甲集團軍主力,或從A集團軍群抽調第一裝甲集團軍用於斯大林格勒方向,這部分裝甲突擊兵力應越過城內蘇軍,儘量不與之纏鬥,集中力量奪佔伏爾加河渡口,使城內蘇軍變成孤立無援之敵。

德軍在1942年怎樣組織進攻才能拿下斯大林格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