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中师"岁月,不只是回味,而应对当今教师培养有一些启迪

这两年,对于八九十年代的"老中师"有了一股回忆杀。先是2018年冯小刚的《芳华》上映后,大家在感叹文工团一代芳华已逝的同时,不由得引发曾经的"中师"一代也是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忆

中师一代为什么让人怀念,我想主要有以下这几个原因,一是因为电影《芳华》的缘故,与文工团一样,成为了历史的过去,让人留下难忘的记忆;二是曾经的中师一代,或者是见证中师由盛转衰的一代人,现如今正是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或是学校的校长或是行政人员,他们新招的教师都是本科、研究生毕业的大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三是现如今新教师招不来、下不去、教不好、留不住的情况比较普遍,我们的教师培养机制出了什么问题,于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让很多人怀念中师一代的成功之处,甚至有一种思潮,那就是办回"中师"模式,以此振兴乡村教育之本,那就是破解教师人才培养的难题。

看起来这样的想法还是不错的,毕竟经历了时代和实践的检验,虽然学历不高,但是系统的师范教育,却让中师生仍然能够担当小学、初中教育教学,而且相当出色,现在已经成为托起中国乡村教育的脊梁。如果回头办"中师",自然有十分丰富的办学经验。

忆

当然,这种想法很显然就有些不切实际了,毕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二十多年的中师模式照搬来解决时下的师资培养问题,就显得过于片面了。我们不可能用一个中专毕业生去教小学、初中,这跟时下教师从业资质是不相符的。

二是教师这项职业的吸引力,不可否认地呈现出下降趋势,特别是男性有志从事义务教育教师职业的兴趣在减弱,女性占比越来越高;

三是社会发展很快,相比二三十年前,就业渠道狭窄的情况,现如今,社会流动性大,信息发达,因此新教师的忠诚度也在下降,说走就走,再不回头的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专业师范院校毕业生流动性大。

四是教师待遇整体来说,仍然偏低。由于教师群体底数大,工资、福利提升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幅度有限,其次还有农村学校的条件依然比较艰苦,交通、文娱、婚恋等问题也降低了教师的幸福感,特别是近年来很多非本土大学生报考教师,流失就更为严重了。

五是教师成长受职称制约影响大,成长空间也很狭窄等等,也是留不下来的重要原因

忆

所以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照搬"老中师"的办学模式,有他的益处,那就是相比现在一些大学生报考教师,仅需要一两个月突击复习,考个教师资格证,未接受专业的师范教育,中师模式就是针对教师职业所需要求,进行的订制培养,人才更加实用,也更能胜任教师这个岗位。比如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发展等都是中师教育的成功之处。

但是,仅仅照搬,很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考虑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名教师所需的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初中毕业三年师范教育很显然是不够的。有些地方在初中毕业重点高中线以下,中职录取线以上,的学生中,综合考虑家庭条件和地域划分,联合就近学院、大学尝试开展5年专科师范教育,培养农村教育师资。

忆

如果要破解留不住的问题,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利用本土生源培养本土师资,这样的师资就相对要稳定一些。当然,还要申通教师的成长通道,比如在职称、工资福利待遇方面要大幅提升,利用本土乡情吸附、培养农村学校稳定的师资队伍,促进农村教育全面振兴。

有一种过去,无法回去,而我们总结曾经成功的中师教育,放眼未来,更应该学会去结合当下实际,多一引起担当,开创思路,只有这样,中师的芳华就永不会落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