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滅亡,哪位皇帝應當負主要責任?

仲龍講歷史


該有誰為明朝滅亡埋單?

大明王朝自洪武朱元璋開始,先後16位皇帝,經歷了276年,最終折在崇禎朱由檢手裡。明朝的滅亡用“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來形容一點不為過,要是非要找個皇帝來負主要責任,這有點硬要人背鍋頂雷的意思,今天,我們就扒一扒到底該有誰為明朝滅亡埋單?

套用《阿房宮賦》的“滅六國者六國也”。大明王朝的滅亡則是:亡明者明朝也。而這一潰千里之堤的蟻穴,就要洪武帝朱元璋所創建的外廷內閣與內廷宦官兩大輔政機制說起……

輔政機制之一的內閣制

在明以前的歷朝歷代,宰相制已經沿用了上千年。宰相制就是皇帝享有至高無尚的地位,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而宰相是一人(皇帝)之下萬人之上的國家首席CEO,具有議政、決策、行政等諸多權利。估計朱元璋想避免歷史上相權太大威脅皇權,規避皇權與相權的爭鬥,防止重蹈歷史王朝更迭覆轍。於是朱元璋挖空心思,巧借胡惟庸案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實際上等於兼任宰相,把君主獨斷專行擴大到了頂峰。


這一招的確實現了皇權的高度集中,但皇帝所需要處理的事務可是呈幾何倍增長。朱元璋親自打下江山,深知天下得之不易,所以他能不怕辛勞、勤勞理政,累也不說累。據說朱元璋每天要批閱各類奏章200餘個,處理大小政事400餘件。雖然朱元璋是苦出身,但長此以往也有點受不鳥,有些力不從心。於是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從翰林院召集了一批低品級官員,並將這些官員安排到皇宮中的六座大殿裡幫助皇帝處理文案工作。不過,此時的大學士和明朝後來的大學士還有天壤之別,並未握有太多實權。

然而他的後世子孫遠沒有他的政治覺悟、旺盛精力(即使有也用作其他了)。燕王朱棣也是狠角色,通過“靖難”成功上位,也稱得上一代雄主。但他為了不像他父親朱元璋一樣整日忙於處理政事,於是便指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至此,內閣制度便誕生了。永樂中期,內閣權力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


輔政機制又一的宦官制

要我說,布衣白丁出身的洪武帝朱元璋還是注重後期學習的,他自己曾說:漢唐末世皆為宦官敗蠹,不可拯救,未嘗不為之惋嘆。由此可見,朱元璋深知宦官專權干政給國家和皇權統治帶來的危害。於是明令禁止內廷宦官干預朝政。並把這條列為不可逾越更改的祖制。然而,打破“祖制”的正是他本人,可以說是啪啪打臉。朱元璋是不太相信外廷的文臣武將的,這也促使他將尋找“心腹”視角轉為內廷那些與之朝夕相處的特殊人群——宦官。於是朱元璋本著不破不立的原則,打破“祖制”,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宦官機構,設立了九監、二庫、六局(具體是啥網上可以找到,我就不搬運了)。就這樣,洪武年間,宦官就在大明王朝的政治舞臺上活躍起來,廣 泛的參與到國家政治活動中,甚至對一些國家大事進行決策。這也為日後成為氣候並左右朝堂的宦官集團打下堅實基礎。

內閣與宦官兩大集團的運維

洪武朱元璋創建的內閣和宦官兩大輔政機制,其初衷想提升處理政務效率,其本意是內閣與宦官形成內外轄制。然而,現在看來,他那些子孫們,全然不解風情,全然不顧祖制,使得原本只有建議權和執行權呢內閣,慢慢滴變成集建議、決策、執行為一身的重權文官群體。其這一群體的傑出代表有:竊權罔利的青詞首輔嚴嵩、手攬大權的改革首輔張居正、還有黨同伐異的政治聯盟東林黨……他們權傾朝野、大權在握,他們功於心計、善於爭鬥,他們也曾勵精圖治、忠君為國……但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為大明王朝的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但同時給王朝延續帶來不可修復的危害。



而作為最初為了制約外廷,監視文武百官的宦官集團,但隨著帝位的更替,原本由皇帝對內閣票進行審批“批紅”,轉為宦官中的司禮監秉筆太監代勞。多麼可悲啊,當初朱元璋那麼大工作量都堅持的不錯,到了後代,連用筆寫個“同意”“不同意”都由宦官代筆,可憐啊,可悲啊!這一群體裡的成大事者有:有“立地皇帝”之稱,明朝第一大宦官——劉瑾,自稱“九千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的著名太監魏忠賢,土木堡之變的始作俑者、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王振,這三位太監的共同點就是禍國殃民,把持國政。



為明朝滅亡埋單的皇帝們

如果說洪武朱元璋之後的皇帝們少些懶惰、多些勤奮,少些娛樂、多些工作的話,他們的太祖所創建的內閣和宦官內外兼備的輔政機制也不會改變初衷,變味變質。但歷史沒有如果,也沒有假如,我想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們,面對多如山、繁如毛的奏章和政事,面對倭患擾襲、韃虜進犯等等,他們不是選擇正面應對,而是選擇側面規避。比如:在位45年的嘉靖朱厚熜,竟然有二十多年都不上朝,深居後宮,煉丹成仙,以求長生不老;武宗朱厚照,一心想馳騁疆場,其實是為了逃避大量的政務;熹宗朱由校痴迷木工製作,朝政由魏忠賢代為執行……當皇位傳至崇禎朱由檢之處,也曾勵精圖治,幹掉了魏忠賢,國運一度好轉,但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聚集成勢,外有皇太極不短襲擾,可謂是內外憂患,顧頭不顧腚啊!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啊,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又趕上了小冰河期,旱災+蝗災,還有瘟疫來襲……我勒個去!崇禎朱由檢最後自縊煤山,只能怪點子太背了,背到家了。



大明王朝滅亡了,這裡有內閣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黨同伐異,你爭我奪,這裡有諸多皇帝不作為、亂作為的疊加效應、這裡還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這是一個多維度、多梯次不斷累積疊加所導致的,而不應該由某一個皇帝來背鍋頂雷。


抱朴守正


明朝滅亡負主要責任當然是崇禎帝朱由檢,可以說崇禎帝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首先,崇禎帝朱由檢自毀長城冤殺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使明朝從此以後無人可以擊敗後金暨滿清,袁崇煥是明朝唯一擊敗後金暨滿清兩位開國君主努爾哈赤、皇太極及代善、阿敏、莽古爾泰、濟爾哈朗、阿巴泰、多爾袞、阿濟格、多鐸、豪格、德格類、嶽託、薩哈廉、瓦克達等後金悍將的明朝將領,崇禎帝冤殺赤膽忠心的民族英雄袁崇煥以後,讓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投降後金暨滿清的明朝將領層出不窮,祖大壽、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疇等明朝將領投降滿清為虎作倀反戈一擊,明朝在與後金暨滿清的戰爭中江河日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其次,崇禎帝朱由檢在即位以後除掉劫富濟貧的大太監魏忠賢,重用劫貧濟富的東林黨,取消了對富人的工商稅礦業稅等,加重了貧苦農民的農業稅,造成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而且明朝的財政危機越來越嚴重,難以支撐對滿清與農民起義的雙線作戰。

第三,崇禎帝朱由檢心高氣傲,對遷都南京優柔寡斷,又拒絕李自成封王稱臣的要求,最後眾叛親離自殺殉國,直接導致明朝滅亡。


厚德載物49847


有史學家說,明朝亡於萬曆,而非崇禎。誠哉斯言!

萬曆皇帝有個愛好:作木器。憑心而論,誰還沒個業餘愛好啊,唱歌、跳舞、讀書、練字、習武……只要不影響正常工作,有益身心健康,什麼愛好都可以。

萬曆皇帝的這個愛好,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物我兩忘的境界,估計如果魯班看到了萬曆的幹勁兒和技術,也得承認:這小子行,是個幹木匠的才料,怎麼當了皇上了呢?可惜!可惜!

萬曆皇帝全心全意地幹木匠,這一干就是三十年。

朝政荒廢,刀兵四起,民怨沸騰,當傳國玉璽到了崇禎皇帝手中時,大明江山已是滿目瘡痍。

面對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崇禎皇帝勵精圖治,力挽狂瀾,無奈內憂外患,四面楚歌,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兵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





杏林帥哥


負有明朝滅亡責任的皇帝中,排第一位的非朱元璋莫屬。

首先得清楚明朝亡在哪裡?目前可以說沒有定論,但沒有定論也算是個定論,很多和稀泥的歷史學家說明朝亡於多方面原因,在此小小地鄙視一下,這不是等於沒說嗎?你要問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啥?歷史學家會告訴你,多方面原因,離開哪一個都滅亡不了,內憂外患,都是主要原因。這是典型地無比正確的廢話!

我來告訴你滅亡的原因,是制度!朱元璋建國,受限於各種侷限性,朱元璋並不能建立一整套既行之有效又能綿延萬世的基本制度,雖然他絞盡腦汁,創設衛所制、錦衣衛,大殺功臣廢除宰相,推行以孝治國,砍殺無數貪官,但是,這些都白瞎,不能從根本上杜絕諸多滅亡隱患。

大環境還是那樣,滋生腐敗禍害朝綱王朝滅亡的孽土還在。

而且,朱元璋創設的衛所製為貪官四起攫取國有資產提供了無比便利的條件,只要存在國有資產,就存在被官僚攫取的可能,除非沒有。所以,他創設衛所制,將天下土地的一半劃歸衛所管理,在本質上實在是為官僚機構提供了攫取資產的金山銀山,沒有人能不為之動搖產生貪佔之心,何況衛所土地又是那麼容易侵佔。

朱元璋創立錦衣衛,為的是更加牢固地控制官員加強皇權,缺不料豢養出一個缺乏有效監督又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畸形機構。

大殺功臣廢除宰相,看似去除了產生大批權貴從而壟斷生產資料的可能性,但是卻不能杜絕新興權力貴族以另一種形式崛起。

推行以孝治國更是可笑,這本來就是鏡花水月的事,歷來倉廩足而知禮節,吃不飽穿不暖誰還有心思孝不孝的?

為何貪官殺之不絕?因為滋生貪腐的土壤太過肥厚。

明朝,興也衛所亡也衛所。

開國之初,衛所制迅速地奠定了雄厚地經濟基礎,但朱棣大興武功,將朱元璋四十多年積蓄揮霍一空。衛所軍戶逃亡,導致土地荒蕪無人耕種,又導致衛所土地管理混亂,於是各級官僚趁機侵佔,反過來又促使衛所軍戶逃亡更甚,管理更加混亂,到後來,衛所不僅起不到保障國防提供軍備物資的作用,反而成了大明帝國的累贅。衛所制,由“養兵百萬不取百姓一粟”,徹底淪為帝國機制上的顆顆毒瘤。滋生腐敗,吸食國體,製造矛盾,禍亂朝綱,哪一個不是因衛所而起?而朱元璋的《明皇祖訓》又規定,子孫萬世絕對不能更改他所創立的各項制度。

明亡,實亡於衛所。

所以,朱元璋坐實明亡第一責任皇帝問心無愧。

那麼,明朝要怎麼才能不亡?

答:徹底推翻衛所制,衛所土地改國有為私有,分配給失地農民耕種。改中央集權自上而下的官員任命製為自下而上的選舉制,成立責任內閣分攤皇權,取消錦衣衛東西廠。司法徹底獨立出來,各級司法官員由選舉產生。取消官辦邸刊,繼續鼓勵民間自由辦報,主張公眾和媒體實施監督權。改兩大風憲言官體系為直屬內閣的監察機構,並接受民眾監督。


讀史梨樹下


1614年,萬曆四十二年。這一年李自成只有8歲,距離崇禎在煤山上吊還有30年。

而曾經的內閣首輔申時行,已經退休回蘇州23年,虛歲正好80。他的學生萬曆皇帝為此專門從北京送來了壽禮。

多年不見的萬曆還沒有忘記自己的老師。

申老師一邊感動涕零,一邊卻將禮物奉還,只留下了聖旨。並且回奏說,自己作為老師和前首輔,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朝綱鬆弛,百姓財盡,皇長子不能出閣讀書,大量官員崗位空缺無人替補,實在沒有臉接受這樣的禮物。

這種陰陽怪氣的委婉指責,對於五十多歲的老油條萬曆來說,早已經麻木了。據說是有一些悵然,但老子就這樣了。

兩個月後,申時行去世。

不知師生二人有沒有反思過,這悲劇到底是從哪一步開始走錯的呢?

1582年,萬曆十年。

三十二年前,萬曆的另一個老師,內閣首輔張居正去世了。那時的萬曆還是一個勤勉的皇帝,張老師的好學生。

張居正成功照著儒家的經典,把萬曆培養成了一個年少有為,品德高尚,又熱愛讀書學習的學霸少年。

張居正的去世比較突然,失去張先生的萬曆也是非常悲痛。然而悲痛的萬曆皇帝,面對的第一件事情卻是文官們對於張居正的腐敗和弄權,展開的一波又一波反攻倒算。

萬曆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學生,又很用功。他從小堅持天不亮就起床,日出之前就要在大殿外等候官員們的早朝,極少間斷。

萬曆自稱5歲便能讀書,但這恐怕是中國傳統算法。按今天的算法,可能才3,4歲就已經能識字閱讀。

於是從很小開始,萬曆每天就需要批閱幾十本奏章,每本幾頁到幾十頁不等。他的“大伴”,太監馮寶會指導他根據張先生的“票擬”,用紅筆做出批示。剛開始只需要寫幾個“知道了”就可以,然後其餘交給馮寶代寫。隨著年齡的增長,萬曆他開始自己斟酌一些事情,但是始終無比崇拜又信任他的張先生。

除此之外,十幾歲的萬曆每天還要學習一堆老師的課程,並完成作業。然後第二天,需要背誦出昨天學習的經史內容。並且在課間時間也沒有休息,會有宦官拿來奏摺,讓皇帝繼續批閱。

張居正嚴格按照儒家經典,希望把萬曆打造為一個符合儒家標準的君主。敬重天道,效法祖宗,時刻修省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的慾望。

具體的政務,責由張先生自己來打理。他希望用自己的勵精圖治,再加上自己打造的道德完美的皇帝,可以把君子們凝聚起來,一起追求一個盛世的美夢。

而這個用心良苦的美夢,最終還是破滅了。

他親手調教的這個千古一帝flag,卻不料成了中國歷史上不上朝時間最長的皇帝。張老師九泉之下,被結結實實打了一臉。

1585年,萬曆十三年。張居正去世三年後,海瑞接到了朝廷的offer。

張居正不喜歡海瑞,此時海瑞也已經離職十五年了。

七十二歲的海瑞身體非常不好,但還是毫不猶豫拖著年邁的身體上任了。尚能飯否的海剛峰豪情不減批判著時局,指出了民間的危機,提議朝廷反腐敗,嚴刑律法,恢復洪武年間對貪官“剝皮實草”的祖制。

這樣的言論自然遭到了其他文官的彈劾,海瑞也因為此事連續提交七次辭呈,但每次都被萬曆挽留了下來。

海瑞是一個嚴格遵照儒家經典行事,剛正不阿,眼裡不揉任何沙子的道德模範。此時的海瑞雖然剛猛依舊,但已經不再年輕。兩年後,國民偶像海瑞去世,據說家家掛白,十里長街。

萬曆是在一個全新的時代下成長起來的君主。那時候剛剛結束了嘉靖時期的黨爭,又經過了隆慶那幾年的過度,文官們以為吸取了正德和嘉靖的教訓,已經成功地將皇帝調教成了一個仁厚而又容易控制的吉祥物。

隆慶之後的小皇帝萬曆,現在身邊有張居正這樣的賢相,邊境有戚繼光這樣的名將,民間還有海瑞這樣的偶像。都以為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新時代,而歷史最終的評價卻是“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張居正+戚繼光+海瑞,再加上年輕時的萬曆,這幾個人不要說明朝,放到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絕對的豪華陣容。更不要說還有申時行,李成梁這種一流,或者準一流的人物,一抓一大把。

一代人,兩代人的“萬曆盛世”夢,包括萬曆自己。

卻在如此多大牛的奮鬥之下,最終還是破滅得稀碎。挽不回整個晚明下滑的頹勢。

換成別人恐怕也無法做到更好了。所以也很難說到底是誰的責任吧。這就是我說這麼一大段的意思。

我們總是習慣於期待一個救世主,明君聖賢,他一降臨,黃河洗淨,天地清明。於是也很自然地把盛世歸到幾個帝王的功勞,把亂世歸為幾個奸臣的責任。

但更多的時候,其實這是更多人選擇的結果。


蔣翰禹


毫無疑問是崇禎皇帝的責任!任何朝代的更替都是先從內部瓦解的,比如秦亡於始皇忽然暴斃,二世無力擔當大局,漢的滅亡歸於八王之亂,自己搞自己,唐始於安史之亂,節度使權力過大,宋始於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君臣互不信任,趙構枉殺岳飛,蒙元內訌更是殘酷,色目人趁勢亂華,明朝朱元璋比秦始皇命長,王朝根基紮實,朱棣奪位後又解決了各地藩王的隱患,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避免了地方勢力做強和軍權旁落引發內亂的機率,但同時也暴露出更大的問題,那就是皇帝的執政能力直接決定了王朝的興衰,朱元璋能力強,功臣盡殺,朱允炆能力不行叔叔奪權,朱棣牛B開創盛世,英宗冒進當俘虜,孝宗敢為經濟繁榮,正德胡鬧打殘北元,嘉靖放權倭寇橫行,萬曆自大抗日,耗資巨大,王朝內部腐敗盛行……即使如此,明朝根基依然穩固,只要皇帝勤政,能力夠強,無論農民起義還是外來強敵,都無力撼動大明王朝的基業!

可惜,崇禎皇帝的執政能力實在太弱,文官不聽武官沒權,唯一能指望的大太監魏忠賢也被他弄死了,自此無人可用,李自成進城後又死要面子不溜,竟然還選擇自殺?大明王朝毀就毀在他的自殺上,清軍以為他報仇為藉口剿滅李自成,地方豪紳綠燈齊開,清軍一路開掛……可悲可嘆!


重點哥懂玉


東林黨那批文人負主要責任!


口腔醫生肖武峻熊


李自成,張獻忠,魏忠賢,太監們,東林黨,腐儒們,漢奸們,吳三桂,這一時期出現這麼多挖大明牆角的人,他們都是歷史投機者,明朝倒了,新主子上臺,他們可以稱王封喉,禍害華夏,直接到現在漢奸思想一直在作祟。他們是非常自私的投機分子。現在,還有不少牧羊犬。


閃電7344684


任何一個封建的王朝不可能長久,只有真正民主,自由,平等的國家才能永存。


用戶4440415073108


那肯定是萬曆啊,否定老師張居正得改革,使得明朝財政一夜回到解放前前,打壓張居正提拔起來的戚繼光,李成梁,使得明朝軍事由後期全盛又一夜回到解放前,用人不明,識人不察,30年不上朝,導致國家混亂,當然,如果萬曆不死,大明朝還是有救的,因為他重用了熊廷弼等人,算是補救及時,熊廷弼曾經在野戰中擊退努爾哈赤(城下),並派游擊隊不停騷擾後金使得後金一度陷入被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