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

她她她被感情骗了丶


自古以来,政治家就是最会套路、最会演戏的群体,尤其是在民国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哪位枭雄的兵马和地盘是靠真性情换来的?都是步步为营、纵横捭阖拼来的。

想当年张作霖已经是东北三省的统帅,重兵在握,觐见溥仪时还是按照清朝旧制,向逊帝行了三叩九拜之礼,难道说张作霖就是真心尊敬溥仪吗?显然不是,他是为了拉拢溥仪,借此获得满清遗老的支持,巩固自己对东三省的统治。

那么张勋大搞复辟就真的只是忠君爱国的思想在作祟吗?就没有自己的小九九吗?

张勋出生于江西省一小康之家,幼时家里有20亩良田,七岁那年,李秀成带兵去他们村抢粮食,他爷爷因为不肯交粮被太平天国的人砍了脑袋,之后张家屡遭厄运,张勋父母先后病逝,他的后妈也跳河自杀了,哥哥弟弟被家族收养,自小调皮捣蛋的张勋被送到了邻村大户许家做童工,童年的不幸让张勋一生都痛恨农民起义,也因此对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廷有好感。

少年张勋就知道怎么讨喜,所以许家人待他不错,他在许家做牧童、做学童,一待就是十几年,直到26岁时,许家将他送入了行伍,张勋开始了戎马生涯。

坦率直白、敢作敢当是世人对他的一致评价,南征北战多年,也算有一些成绩,40岁的时候以淮军将领的身份给徐世昌投了门生帖子,拜在袁世凯手下,因镇压义和团手段强硬,表现出色,得以升任总兵。

忠君思想迷之狂热开始显露,1901年慈禧返京,张勋护驾随行,事必躬亲,千里之路坚持步行跟在凤銮左右,导致痔疮发作,大褂都被血染红了,把慈禧感动得老泪纵横,李莲英那么会巴结主子的奴才都服了,回到北京慈禧就许他个御前侍卫,留在身边伺候,后官至两江总督。

清朝灭亡后,张勋跟着袁世凯混,但坚决不减辫子,不仅自己不剪,还不准部下剪,世人称其为“辫子军”,张勋一生都留着象征清人的大辫子,“曰其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乃大清肱股之臣”。

1915年拥戴袁世凯复辟,获封一等公爵。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与段祺瑞大搞府院之争,张勋趁机搞起了十三省同盟,积蓄力量,段祺瑞被黎元洪免职后,张勋提出“非复辟不可”的口号,率辫子军北上,进宫拉起小溥仪发布“即位诏”,宣布复辟,大肆封官授爵,封自己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忠勇亲王。

我们看看张勋的成长历程,从小就会讨主人欢心,行伍之中落得敢作敢为、坦率直白的美名,慈禧光绪落难时,他比李莲英这些事主多年的人照顾的都细致,甚至忍着疼痛步行千里,换来仕途亨通。这样一个张勋,心智、城府、毅力都非常人能及。

袁世凯称帝,封他一等公爵,人们都说他一心念着清廷,也可能是不满于甘居人下吧!

黎元洪与段祺瑞相争,黎元洪邀请他来调解,他却趁机筹谋复辟,手握兵权的段祺瑞下台后,国民政府就只有黎元洪一个光杆司令了,他便带军进京搞复辟,这是不是他想当老大的节奏?

张勋进宫后,拉起睡梦中的溥仪,威胁他乖乖听自己的话,恐吓小皇帝的样子与他自己标榜的忠君爱清南辕北辙啊,此举与昔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区别呢?

可惜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张勋的复辟大业没几天就被段祺瑞的皖系军阀给灭了,段祺瑞因此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段祺瑞对为他做嫁衣的张勋也算网开一面,通缉一阵就宣布特赦了。

所以说,忠于清朝很可能是张勋称霸天下野心的保护伞!


史论纵横


“辫帅”张勋,是“大清”忠臣,也是民国怪人。这个人,其实也是满清彻底垮台、根本没办法死灰复燃的的证明人物。

他曾被誉为“大清”最后的擎天柱。“中华民国”自1912年成立,虽然不断有军阀和野心家意图不轨,但至少形式上多是尊重“民国体制”的。数十年间,除了袁世凯之外,也就剩有“辫帅”张勋一人,1917年7月冷不丁地搞出一起复辟大戏,还几乎置民国于覆灭,算起来是“民国共和”的第一罪人吧。

当年,这么一个武夫,带着还不到五千的辫子兵,就敢在京城宣布改朝换代,后来怎么理解都是一场笑话。可这出闹剧又确实影响深远:这位江西人的举动,以及他的滑稽式失败,基本上结束了满清旧官僚们所有不切实际的梦想,遗老们的最后一线希望也被击碎。后来,是有一些满清死忠粉,追随溥仪逆流跑到东北搞“伪满洲帝国”,但性质上还不如说是外来政权合适。而更多遗老则是从此蛰伏山林,忧忧以终。

张勋复辟这个事件,在历史上是多是作为滑稽戏存在的。但是,公平地说,从这位愚忠愚孝的辫帅身上,我们还是可以惋惜地看到一种文化传统的终结。


张勋复辟,前后就10来天,完全是匹夫之勇式瞎搞。所以当时人,连他的遗老同道都对他嗤之以鼻,福建林纾指责他是“假复辟之名,图一身之富贵”,真是里外不是人!

但是,说张勋乱来没问题,但是追究他动机不纯,则显然冤枉他了。张勋这人,为什么会如此忠于大清,至死不改,说起来原因倒也简单。他自己的一些讲话,和时人的回忆文字早已表白清楚:他自认生在满清,世受皇禄,又有光绪与慈禧的点滴赏识之恩。从传统伦理道义上,他觉得他永远都是“大清”子民,是清室之臣,无论天地如何改换,他的这个认知不会变。这是他为人的底线守则,也是他的“三观”核心,甚至可说是他所理解的“正能量”。

他从来没有认同过南京国民政府。他是袁世凯的手下,但是1913年袁坐上大总统位时,张勋就敢抵触,明确表示自身仍效忠清室,自己辫子引以为荣不说,还禁其部卒剪去发辫。这个人,你可以说他愚昧,说他残暴,但是换个角度看,他又确实有着人所难及的信念和操守。人性的复杂程度也在这里。他对清朝念念不忘,固然愚不可及,但是那种对信仰的坚持,甚或超出生命的看重,还是让人可生敬意的。

要知道,在他之后的民国人物,其实都越来越讲强权,再讲什么操守都成为被嘲笑之事。为此,有关1917年7月的复辟事件,国民党大佬邹鲁后来就为他说过公道话。说张当初如此仓促,主要不是大脑简单,而是他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去搞。

他这样的人,确实本身就不是一个“莽夫”二字就可以被评定的。在晚清那样一个乱世,像他这样完全没有靠山,就是一介大兵,竟也能混成江南提督,成方镇大员,肚子里头没有点沟沟道道,如何办得来呢?


从这层意义看,张勋是真爱满清者,也是真有道义者。也是标准化愚忠式“遗民”。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覆灭,总会有无数的“遗民”为了前朝而死,满清很可怜,做戏的“遗民”很多,但真的可以为了清室可生可死的,真没几个。张勋就是那种铁杆型号的遗民,复辟大清就是他的精神支柱。而这种不讲道理的顽固坚持,也导致他一旦有机可趁时,会急不可耐地搞复辟。

在我看来,民国的清遗民,也分两类。一种,是康梁式的,属于“理念复辟党”,认为既然共和搞不好,还不如迎回一个原汁原味的大清,他们也因此比较好讲话,脑子通顺了也不妨碍识时务改投民国。另外一种,就是张勋版本的,是“脑残粉清党”,满脑子就只认“大清皇上”,根本不分青红皂白。“皇帝”让他死,他都可以当场撞墙。

所以,从这一点看,他是十恶不赦的军阀,可也是不乏真诚之人。你说,早已都改朝换代了,那根辫子早已是升官发财的累赘,甚至是“罪状”,但唯他张勋爱辫如命。有一二轶事很好说明他的痴心不改:他曾向劝他剪辫的顶头上司袁世凯咆哮 :“头可断,发辫绝不可剪”;他曾垂涎名伶刘喜奎,欲纳她为妾,刘喜奎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剪掉辫子” ,但他就是不愿意,“为了江山不爱美人”。

他是1923年才病逝的,直到断气,头上那根辫子,还是护卫的妥妥的。愚到彻底不悟,愚到至死不休,也是让人怪不好苛责的。


晚清民国人,喜欢说大话,多作伪,高调的假“遗民”如江之鲫。张勋是愚忠,可也是真忠,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算难能可贵的表里如一。

他真正的“复辟党”,不是惺惺做戏。他也因此,在常常被人拎出取笑一番的同时,也让一些对手内心抱持尊重。那时很多遗民,沽名钓誉,整天痛哭流涕说如何爱溥仪,不过就是在被时代淘汰之后,趁着最后的余光,趁机捞点政治资本的残渣,搞点人品的同情认证。说穿了就是做戏,感动自己,同时挣点生活费,高级一点的就是别所有图。比如,同为搞复辟,袁世凯的搞法,动机完全就是来自权力的欲火焚身。

而他张勋,就是一个念兹在兹忠君效国的清朝迂腐旧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所谓的报“军父之仇”。愚昧够愚昧,但顽固也是彻底地顽固,不怕千夫所指,无惧不名一文。阎锡山后来说这些愚忠人物,“我确以为事是事,人是人,革命是历史,忠贞是人格。吾人不能以革命的事业,抹杀他们的人格!”;张勋死后,孙文发悼词,说“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

这些,都是敬重对手的公道话。这种人,真是那种复杂人类的交结体。言行上,你可以尽情鄙视他,但是他的人格,又会让你凛然生敬。


张勋,实际也有认可他品行的人,包括敌手。其实,无论哪朝哪代,不管政见差异如何,人的内心即便不认同,都会对这类有理念的“抱残守缺”者,抱有敬重之意。

这就有点像今日宝岛上的王某坚童鞋,他的主张是让人厌恶的,但他因了一以贯之的真诚,反倒成了最受我们民众欢迎的岛上人物。所以,我自己读史,从来没觉他搞笑。他可以是愚昧的,是残酷的,是人品恶劣的,是残民以逞的,但他之忠情,也有忠诚慷慨、憨厚重义、知恩图报的一面。

乱世中,人命最贱。所谓的信念和操守,在苟活和利益面前,一份不值。过去,明遗民顾炎武议论说,易姓改号,乃至民族沦陷,还只是“亡国”而已,悲惨但还不至于让人完全绝望。一旦人类的世界,传统礼仪丧失,忠信笃敬之道完全倾覆,才是真正的“亡天下”,世界是彻底溃散,不可挽救了。

从这角度想。张勋可能是极可恶的,但他的愚忠的一以贯之,和信念的生死不移,倒也是人性的闪光点。要说他搞笑,笑他的人,其实才真是搞笑的吧。这人,可骂,但不可笑。


刘愚愚


张勋是满清的孤臣,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怪人,他的一生,都对清王朝忠心耿耿,这倒也不妄清王朝对其的一番栽培和提拔。

在其蛰居天津的时候,他的朋友就劝他说已经是民国了,可以把辫子剪掉了,但张勋却回答说:“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张勋为何对清朝念念不忘,以至于被后世称作是“辫帅”呢?个人认为还是与张勋的出生和经历有很大关系!

张勋原名张和,江西奉新县人,1884年,在其近30岁的时候,张勋在长沙参军,并在不久后随军进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

后因战功,在晚清时期初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1895年后在袁世凯手下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行营中军,并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1年调至北京,任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并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1909年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可见,张勋的一生,其地位的一步步提升,其实与清王朝的提拔是分不开的,且张勋曾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保镖,算是接触到了当时中国的权力中心。


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对某个朝代忠心耿耿一心一意的人,如南宋的文天祥,张勋对清王朝同样是这样的忠心。

但又可以将张勋的忠心看做是愚忠,孙中山就评价张勋到:“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张勋想要在名义上拥护溥仪,而将溥仪当做自己手中的傀儡,以达到挟诸侯以号令天下的目的。

1917年,张勋率军进入北京,拥立溥仪登基复辟,但如此作为,无异于历史的倒退,因此,张勋此举,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


1917年7月12日,皖系军阀的段祺瑞组成“讨逆军”将张勋击败,张勋逃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

至此,这一复辟闹剧,以失败而草草收场!


汶与川


清朝覆灭后,除了那些大清的遗老遗少对它念念不忘外,有一个北洋小军阀也在此列。

当时,为了表示与清廷决裂,大家都剪掉了脑袋后边垂着的那条耻辱的辫子。可此人为了表达对清朝的留恋和忠诚,不仅自己不剪辫子,还严令自己的部下都不准剪辫子。于是,他手下的军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时人戏称其为“辫子军”。后来,这个小军阀登峰造极,居然瞅准一个时机,上演了“复辟”的戏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滑稽丑陋的一笔。

这个小军阀,就是张勋。

张勋对清朝的感情为何如此“深厚”呢?这份感情,要从他和慈禧的关系说起。

庚子国变后,慈禧西逃。后来,李鸿章奉命在京城搞定一切,八国联军撤兵,慈禧决定打道回府。当时,派去护送慈禧回京的,正是袁世凯的部下张勋。此时,张勋的职务是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统领,相当于现在的团长。

张勋这个人头脑很活络,而且也有钻营的手段。在护送慈禧的路上,他尽心尽力,把慈禧伺候得很舒服。慈禧对他的印象非常好。而且,为了让李莲英在慈禧面前替自己美言,他竟然放低身段,给李莲英递上了门生帖子。很快,他和李莲英和打得火热。

有了慈禧的好印象,再加上李莲英从中撮合,张勋的仕途行情一路看涨。

平安护送慈禧到达京城后,慈禧不但让张勋带军留在皇宫,继续担任护卫工作,而且还给了他一个“提督”的官位。

这让张勋感激不尽,于是更加卖力。

为了防止护卫的士兵偷懒,或者发生什么意外。张勋每晚都亲自巡逻。这一切,慈禧都看在眼里,对张勋的忠诚负责十分欣赏。

慈禧是个非常会笼络人心的女主。她看到张勋巡逻时,有时会把张勋叫到身边聊一会儿,嘘寒问暖。这让张勋更加感激了。而且,慈禧和张勋貌似聊得很投缘。据当时的卫士后来回忆,慈禧还会和张勋开玩笑。比如,看到张勋巡逻时,慈禧会故意大声和身边的宫女说:张勋来了,快把咱们的小狗看好,小心让他偷了。

慈禧为何故意大声说呢?自然是想让张勋听到这个玩笑话。张勋听到了吗?连卫士都能听到,张勋自然不会听不到。

张勋听到平日里威严的老佛爷说给自己的玩笑话后,心中会作何感想呢?

不难猜测吧?

所以说,小编认为,张勋之所以对大清念念不忘,与慈禧对他的“恩宠”关系重大。否则,作为一个靠着袁世凯的提拔而上位的大老粗,他应该和其他的北洋将领一样,只对老袁忠诚才对。


中国吉林网


1917年7月1日,北京街道上挤满了群众,他们不顾夏日的炎热,跑出来只为买一面前清龙旗,因为这龙旗店已经关闭了五年,现在为迎接废帝,市民们怕手慢东西买不着。让龙旗瞬间成为爆款的幕后推手正是张勋,相信这不是他的本意!

张勋这个江西“老表”,祖上并没有声名显赫人物,小时候影响最深的应是他老爹,平时做点小生意,让张勋十岁时得以跟先生读书,可惜好景不长,老头子在他上学后的第二年就提前归西,为了生存,在1884年,张勋跑到长沙投军,他有“阿甘”的憨劲,在部队里如鱼得水,从一个小兵一路高升到副将,总兵。

在1902年,这应该是张勋永生都难忘的一年,因为他得以进京多次充当慈禧和光绪的保镖(扈从),多次聆听“老佛爷”的教诲,经过“圣上开光”,张勋的事业又进入上升期,在1908年时,他被封为甘肃提督,留在奉天驻防,到1911年时,清廷任命他为江南提督。张勋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大“出息”。他暗暗认为这一切都是皇上给的,没有皇帝就没有张勋的今天。

幸亥革命时,他被两江总督张人骏招入南京,商量对策。他大嚷道:“独立即造反,反则皆贼也。”与清军在南京城内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凡剪发,悬白旗、携白布者辄遭暴戮”。后来在“二次革命”中因对敌作战英勇,他被袁世凯任命为安徽督军,此时他的“定武军”已扩编为五十七营,约有二万之众。袁世凯对他那套忠于清廷皇室的做法听之任之,因张勋在北洋内部颇有人缘,大伙习惯称他“老大哥”,为人仗义直率,没有太多花花肠子。

令张勋名声大噪的还是“丁巳复辟”,他先是在1917年6月30日时,趁着月色偷偷潜入皇宫,跟溥仪等皇室成员开了一次“御前会议”,决定当晚发动复辟,然后深夜又召集保皇党余孽王世珍、吴炳湘、江朝宗等军警头目开会,要求他们开放北京城门。于是在凌晨3点时,他们各自换上前清朝服,率领演员,同入紫禁城,用十二岁的溥仪登基,接受朝拜,大导演张勋这场大型清宫戏,只玩了12天就被“观众”打倒。


张勋太爱相信人,以为在第四次“徐州会议”上,都督们通过协议就算同意复辟。他天真的以为段祺瑞是站在他这边的,开会那天“小徐”徐树铮还亲自到场给予默认支持。当然,事后段祺瑞为表示愧疚,对于导演这部丑剧的张勋,只给予形式上的通缉,并没有没收张的财产,也没伤及张勋的性命。


民国不晓生


在晚清的多如牛毛的大小军阀中,张勋是一道最为独特的风景。

不管革命已经多年,他始终坚持不剪掉脑后的辫子。不仅自己不剪,他统领的军队也不能剪,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辫子军。

我们可以把张勋说成是“守护晚清的一只忠诚的狗”,丝毫没有恶意。

相反,我更想强调的是“忠诚”二字。

再者,就忠诚度而言,狗从来都是比人更值得信赖的朋友。

1、他的忠诚,深深感动了慈禧

与晚清诸多军阀一样,张勋早年是一个放牛的孤儿,穷困无路才投了军。

最早的参战经历是1883年开始的中法战争,在最有名的镇南关—谅山战役中,表现勇猛,一战成名升为参将,完成了从农民娃到小军官的第一次质的飞跃。

之后的发展轨迹,基本上就是标准的一个穷孩子努力向上爬的典型性范例。幼时出身贫寒者,大抵会格外珍惜机会,也比较容易感恩记德,从这个意义上说,贫穷确实是一种财富。

从越南的中法战场回来,张勋投入袁世凯帐下,袁世凯当山东巡抚时,曾血腥镇压过当地的义和团,张勋在此期间,心狠手辣,杀人无数,深得袁世凯赏识,升为总兵——从基层军官上升到了中高级领导干部阶层。

1900年,慈禧盲目相信义和团向外国宣战,引起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一路向西逃亡至西安,在事态平息后慈禧与光绪再从西安返回北京。张勋受袁世凯派遣,为迎驾回京的慈禧和光绪护驾。

当时正值1901年的冬天,某夜天降大雪,天冻地寒,慈禧半夜醒来,意外地看到张勋亲自为她站岗值班。这老太太一下子就感动的不得了,在当时那种流亡的情况下,人心最容易被打劫。

自此以后,慈禧就认了张勋,回京后把颐和园护军统领一职给了他。要知道自清开国以来,这种近距离护卫皇室的官职,一向只有满人才能担任。

张勋在此期间,与慈禧身边最宠爱的太监马宾廷结为兄弟。从中可以看出,他这个人的情商极高,非常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的。

2、东北剿匪,谁也管不着的大老粗

张勋后来派到东北任职,后来当过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对他极为赏识,让他做防营统领,负责东三省的剿匪,张勋以匪攻匪,挑逗土匪们相互打,很快提升为提督,御赐黄马褂。按照满清的武将序列,这基本上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张勋在东北混的风生水起时,张作霖还只是个小土匪,认张勋作老大哥。后来张勋落势了,张作霖对他还是毕恭毕敬,毕竟江湖地位在那里放着呢。

一时间,张勋在东北无人敢管,他眼里也只认徐世昌,后来徐世昌要调离东北,朝廷也没下他的调令,但他不管,徐世昌走,他跟着就离开了东北。就这样,也没人敢问罪他。可见他当时混的有多好!

清廷待他不薄,他对清廷也是一片赤诚,1908年慈禧和光绪接连死去,张勋伏地恸哭,据说两次都哭至泣血。绝对是真感情!

3、血战南京,誓死对抗革命

1910年,张勋来南京任职,先是统帅江防各营,补任江南提督后没多久,辛亥革命爆发,各地纷纷反清起义,张勋驻守的南京也在风雨飘摇之中,但张勋愣是靠着手头的一万多兵,对抗新军的三万余人,坚决不肯反清——他的清廷的忠诚,是刻在骨子里的!

起义军于10月4日从雨花台发起进攻。张勋的命令就是,往死里打,抓住俘虏、就地正法。

张勋曾用这样的话激励部下:众为兄弟,你们帮俺老张一把,我死也甘心。倘若得胜,许你们奸掠三天,俺老张要是背盟,就是王八蛋!

但大势所趋,非一人能当。最后张勋还是没能抵抗得住攻势,偷偷渡江过了浦口,逃回到了徐州。从此徐州就成为辫子军的根据地。张勋后来的复辟,也正是从这里开始。

4、复辟帝制,他想要的只是报恩

在复辟之前,张勋的兵力在当时属于三流,但最后搞复辟的,为什么偏偏是他?

首先是因为他憨、直、忠。毕竟当时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复辟明摆着死路一条,那些怂恿他复辟的人,其实都只是想借复辟来重新分配一下利益。但张勋不管这些,他只认一个理儿,清廷厚待过他,他就誓死要报这份恩情,至于后果是什么,他不管,他要的只是心安。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忠,让他在以义气行事的江湖中,特别有威望有地位。从他后来的遭遇来看,不仅其他大小军阀认他这个大哥,就连外国人都欣赏他这份忠诚。

1917年6月14日,应时任总统黎元洪所邀,张勋带了5000名辫子军就进京了。没错,就只有5000人! 这种胆量与莽撞,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来的。

6月30号晚上,张勋在江西会馆,特意请了梅兰芳来唱戏,这边戏还正在唱着,那边张勋已经带人进了宫,恳请小皇帝出来,准备复辟了。

人生如戏,再严肃重大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一场戏。

第二天,京城的五色旗已经开始都换成了龙旗,小皇帝溥仪在懵懂之中就坐在了龙椅之上。

我们后人如今看来,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甚至不妨加上一句“逆历史潮流”之类的评价。

但对张勋来说,他想做的事已经做成了。他报了清廷的恩,他一生最绚烂的时刻,就此绽放,也就此即将谢幕。

然而,那又如何?

5、寓居天冿,60岁后生了12个孩子

复辟失败后,张勋躲进了荷兰使馆。事实上,也没有人真正想把他当个罪人来对待,张勋的家人旧部、家地财产,包括他名下的各种生意,丝毫没有受到半点影响。

罪不及家人,这差不多是北洋军阀间一直默守的一个规矩,因为世道太乱了,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会沦落到什么地步,所以,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行走江湖,放他人一马,就是给自己留一后路。

张勋在荷兰使馆里一直待到1918年10月,当徐世昌出任总统后,给他下了特赦令,也算是对张勋当年在东北紧紧跟随他的一份回报。

1920年,张勋为了避开直皖奉军阀纷争,移居天津。在这里,他安详地走完了传奇一生的最后几步。

张勋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60岁之前,他亡命于各种战场厮杀搏斗,只育了一子一女;60岁之后,他开始专心在床上苦战勤作,到他70岁死之前,已经有了9男5女。没错,从60岁起到70岁死,他造了12个孩子!

床上的战斗力,绝对不输战场。张勋,真男人。

6、张勋葬礼,称过帝的袁世凯都比不上

我特别想介绍一下张勋的葬礼,不只是因为这场葬礼实在过太豪华、排场太大,更因为当时人们对死者的评价,竟然是那么一致的肯定与褒奖!

张勋老家在江西奉新,他的灵柩从天津一路运来,路上足足走了一个半月,所到之外,各界军政名流均前来接迎,吊唁之人络绎不绝。

殡列队伍长达十里,共有二十余个队列组成,分别有:丝绸做的童男女、松柏扎的幡宝塔、军旗、念经的和尚尼姑、满汉乐队、西洋乐队、全副銮驾、黑战马一队、白战马一队…………然后是长达两里的各类名流挽联。

最后,还有500辆车,分别陈列着清廷赐与张勋的所有珍奇宝物。

请你想象一下吧:在1923年8月的中国,从天津到江西,这样一支队伍,前面抬着个棺椁,整整走了一个半月……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不管是效忠清廷者,还是坚决革命者;也不管是当初赞同复辟者,还是随后反对复辟者;都出奇无一离外地对这位逝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褒奖。

已经离开紫金城的溥仪,给了张勋“忠武”的谥号。

我相信,这一定是张勋最最想要的两个字,也是对他一生忠于清廷最恰当的褒奖与描述。

而据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回忆:他幼时在一个小庙里玩,曾见有道士供奉着一个“张忠武公勋长生福禄之位”的牌位。

在我看来,这个小小的牌位,比小皇帝溥仪所赐的“忠武”二字,更为难得,却也更让后人费解。


风谈天下


话说清朝覆亡后,很多遗老遗少们为表示自己对前朝的忠心,他们是死活不肯剪去脑后长辫。而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辫帅”张勋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非但张勋自己不肯剪,他手下兵士们也一律保留大辫子,人称“辫子军”。这,也算民国一景。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其人身体强健,性格粗鲁,无甚学识,实莽汉子一枚。

年青时的张勋就不走寻常路,他一不种田、二不读书,最后投军而去(倒也适合他发展)。

不久,中法战争爆发,参军后的张勋果然屡立战功(镇南关大捷有他的份),由此得到越级提拔。

张勋天生是做军人的料,其担任下级军官时,因为忠诚坦率、作战勇猛而颇得上级赏识,,随后七八年中,张勋很快升至参将、管带等职

甲午战争爆发后,张勋率部参战。不过,这次却没这好运气,结果是大败而归,所部被遣散。

没办法,走投无路的张勋只好投到袁世凯的门下。当时,老袁正在小站练兵,正缺张勋这种有丰富战争经验的中级军官,于是张勋也成了半拉子的北洋系(说他半拉子,是因为他并非武备学堂出身)。

当然,这一切并不会让张勋必然对大清忠心耿耿。但庚子年的机遇改变了这一切。

原来,在庚子之乱后,慈禧太后从西安回銮,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指派张勋所部承担了直隶境内的沿途护卫任务。

这下好,老张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得以近距离面圣了。因为工作做得出色,慈禧太后对张勋十分满意,于是乎,其所部又被调到京城充当扈从部队。

回京城后,张勋所部奉命守卫紫禁城端门,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清朝廷皇家卫兵统领之一。对于汉人将领来说,这当然是极其难得的殊荣。

此后,慈禧太后、光绪等人出巡时,张勋所部均担任扈从任务,如此信任,如何皇恩浩荡,如何不让老张激动万分?

宣统三年(1911年),张勋被外放为江南提督,升为一品大员,老张自是忠心耿耿,不在话下。如是,辛亥年中,张勋所部死守南京城,与革命军血战一场,也算是当年少有的战例了。

了解了其个人历史后,张勋最后实行复辟,其实也一点也不奇怪了。


坑爹史册


这就得从张勋少年时候的经历说起了。

张勋是江西人,年幼时太平天国起义占领了他家乡,太平军来到乡里抓了他的祖父张大吉,要求张大吉给他们做带路党。张大吉与太平军发生口角,太平军杀了他。没过多久,张勋的父母也去世了。

经此重大变故,张勋迅速家道中落,成了孤儿。

这段变故对张勋的后来经历影响很大,他当然就十分仇视农民起义,拥护大清朝了。

后来张勋参军,参加中法战争,靠着军功一步步晋升。后来他跟随袁世凯,当袁世凯后来转任山东巡抚,张勋就作为袁世凯的爪牙,在山东省大肆屠杀义和团。

张勋

不久张勋调到北京,此时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带着朝廷跑路,张勋在路上保驾,受到了慈禧的赏识。

清政府认为他忠心耿耿,对他猜疑很少,赏识甚至高过袁世凯。要知道在慈禧逝世后,上台的摄政王载沣还将袁世凯罢免,但张勋受到波及却很少。张勋对清朝深恩也是感激涕零,在谢恩的折子里写道:“臣起自戎行,洧登显秩,思尽粹以酬恩,祝殷忧以启圣。”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的1911年八月,他更是被调任为江南提督。

也就是说,他从小就因为家庭缘故仇视反抗清政府的起义,后来因为在军中混,多次受到提拔,立下大功,也逐渐升到了江南提督的高位,那自然对清政府忠心耿耿了。

从这些人生经历,可以想见当崇拜洪秀全的孙中山起事成功建立中华民国之后,张勋对中华民国的态度了。张勋对清朝那真是死忠,对民国也是挺狠啊。


猫图怪谈


1901年庚子乱后联军从北京撤兵,慈禧太后也从西安启程回北京。当时护送慈禧回京的恰是袁世凯的部下张勋。张勋这时的职务是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统领,相当于団长。

张勋这个人很会来事,在护送慈禧的路上他很是卖力,把慈禧伺候的很舒服。老佛爷对他印像很好。而且他和李莲英的关系也是很铁,和李莲英有门生之谊。

平安到京后慈禧不但让张勋继续带兵留驻皇宫,仍旧负责保卫工作,还给他一个提督的官位,对此张勋犹是感激。工作很是卖力,每晚为防止意外张勋都亲自巡逻。这一切慈禧都看在眼里,对张勋的忠诚负责十分欣赏。

慈禧是位善识人,用人的女主。他看到张勋巡逻时,会把张勋叫到身边聊一会家常,嘘寒问暖,这让张勋更是感动的无以复加。还有慈禧同张勋较投缘,据当时的卫土回忆,慈禧还会同张勋开玩笑。所以说慈禧对张勋的恩宠决定了张勋忠于清室之心理基础,至死都对清室念念不忘。


賀灏


张勋复辟是一种忠义的表现,这在革命不断,道德沦丧的民国社会,虽然可笑,却也弥足珍贵。

清朝灭亡后,前清遗老遗少都妄图复辟大清,这群人被称为“宗社党”,而真正将清朝复辟的却是汉人张勋。他的军队一直留着大清象征的辫子,因此被称为“辫子军”,而他本人亦被称为“辫帅”。

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张勋可以说是大清的忠臣良将,不仅被授予“巴图隆阿巴图鲁”的勇号,而且在慈禧逝世后,率部护送慈禧灵柩前往东陵安葬。如此待遇,换言之,张勋是大清皇室的孝子贤孙,尽管他是汉人,却也无妨。

武昌起义后,张勋十分卖力地为大清镇压革命党,甚至制造屠杀南京的惨案。清朝灭亡后,张勋为表示对大清的忠臣,又上演了12天复辟的闹剧。

张勋对大清年年不忘,除了颇受皇恩外,还与他的性格有关,传统、实心眼、暴躁等等,这一切发生在武人身上,则会变的食古不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