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5句話,句句在理,受用一輩子!

老祖宗留下的5句話,句句在理,受用一輩子!


人生該往何處走?怎樣知人識人?如何通往成功之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民間古語唯精唯微。

當你感到疑惑時,不妨看看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也許你會豁然開朗,受用終生。


生死不由命

富貴全在勤

勤勞才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生活裡從來沒有一勞永逸,想要獲得回報,只有不斷磨練意志,做好準備,在機遇來臨時,才能及時受益。

相反,習慣了懶惰的人,一味投機取巧,時機來臨時,只會扼腕痛惜,最後反倒怪自己時運不濟。

古語有云:“莫道君行早,還有早行人。”

有時我們總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勤奮,殊不知那些比我們成功的人更加努力。

富豪李嘉誠曾在其自傳中這樣寫道:

如果你只是站著不動,自然不會傷到腳趾,你走得越快,傷到腳趾的可能性越大,同樣你能達到某個機會的可能性也越大。

早年李嘉誠在茶樓當跑堂,拎著大茶壺,一天來回要跑10多個小時。

後來當了推銷員後,揹著大包一天也要跑10多個小時。

多年以來李嘉誠一直將手錶調快10分鐘,在他看來,每天提前10分鐘,就意味著可以多努力10分鐘,正如他自己所說:

“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開初別無他法,只能將勤補拙。”

勤奮養志氣,更能養運氣,自然會越來越富貴。


借米不借柴

借衣不借鞋

生活中大家互幫互助,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在老一輩的風俗裡,並非什麼東西都能借。

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報,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是借柴就另當別論。

柴火併非稀罕物,只要去撿就不會缺,可想而知,家裡連柴火都要借的人,基本都是好吃懶做之徒。

同理,不借鞋是因為每個人尺碼不一,古代的草鞋如果勤勞也能自己製作,和不借柴也是一樣的道理。

救窮可以,但是絕不救懶,是古人一直遵循的原則。

雖然到了今天,很少有人再向別人借柴和鞋,但老祖宗的話還是能起到警示作用。

比如向別人借東西時,先考慮一下自己所借之物,會不會給對方造成麻煩或是負擔;而借出者也要慷慨有度,讓自己的善良保持理智。

拿最簡單的借車來說,很多車主倒是願意幫助解燃眉之急,但其實借車的風險很大。

前段時間一位郭先生將車借給朋友,結果朋友駕車發生重大傷亡,而郭先生也面臨700萬以上經濟賠償,讓人唏噓不已。

一借一還看似簡單,但在之中,不僅體現的是道德涵養,也是情義的相互回饋。


一人不說兩面話

人前不討兩面光

一人不說兩個方面的話,人前不討得兩面的光。

人前人後兩個樣,這叫陽奉陰違;見人說真話,見鬼說人話,這才是做人的原則和信條。

人活一世,不必過於圓滑,但一定要有原則。

聽朋友說起他的一個同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看似混得很開。

可公司一有重大決策或項目分組時,大家卻總是有意無意排斥他。

朋友說起原因時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太過圓滑世故,大家對他才有所提防。

兩面三刀的人,在愚鈍的人面前表演,或許還能左右逢源,坐享其成。

可落到聰明人手裡卻被拎得清清楚楚,到了關鍵時刻,立馬會敬而遠之。

我們講究外圓內方,就是做人要像錢幣一樣,外表圓滑,但內心方正,有自己的堅定與立場,有自己的底線與尺度。

正如黃炎培所說:“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圓滑,不是一項人生修行的必備技能,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不做中人不做保

一生一世無煩惱

生活中我們總是免不了要和人打交道,但其實相處過程中有些玄機卻必須知道。

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古代,地方縣令尚且難斷一戶人家的家務事,何況一介平常布衣?

所以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但凡兩人有矛盾,各持一詞時,一旦我們不瞭解事情真相卻做了中間人,說話稍有偏頗,得罪了其中一方都會影響彼此和睦。

做中間人,一定是兩邊都認識,都是朋友。不出事還好,出了事情兩面不討好,都會怪罪在你身上。

另外,做擔保也很有講究。很多人礙於情面給別人作保,但後來的事我們誰都無法預測。

一旦出現債務不能及時還清的情況,作為保人,你可能需要替他人還債,同時自己的信譽還要大打折扣。

所以老話裡“不做中間人,不給別人做擔保,煩惱少纏身”也不是沒有道理。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與兒孫做馬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都寄予厚望,生怕成長路上有一點閃失。

其實孩子雖然自有天分,有的天資聰穎,有的稍顯愚鈍,但父母不可過早去斷定孩子一生的成就,也萬萬不能操之過急。

懂得順應他們的個性,培養其獨立人格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前幾天,郭晶晶和丈夫霍啟剛因帶孩子插秧引發熱議。

這倆夫妻一直被稱為富豪界的一股清流,就連帶孩子也與眾不同。一家三口頂著烈日,挽著褲腿,辛苦勞作。

霍啟剛說,這是為了讓孩子能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知道食物怎麼得來,才更會懂得知足和珍惜。

與其跟在孩子身後操辦所有大小事,倒不如從小教會他與世界相處的能力。

如林則徐所言: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如今,真正能參透古人育兒智慧的父母,又有多少呢?



人生的很多疑問,老祖宗早就給出了答案。

以上五句老話,字字珠璣,靜下心來仔細品讀,必能有所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