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範院校的“師範”屬性不能丟

近年來,教育界有一種聲音:懷念過去的“老中師”,特別是過去中等師範學校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模式。“老中師”選拔的都是比較優秀的學生,經過幾年的師範教育,使他們成長為具有良好教育情懷、紮實教育教學功底的“全能型”教師,成為中小學教育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育的中流砥柱。

為什麼教育界對“老中師”懷念?筆者認為,根本原因是現在的一些師範院校丟掉了“師範”屬性,導致當下的師範生儘管學歷提升了,但整體質量卻不如“老中師”。 當下師範畢業生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本科師範畢業生不全也不專。小學作為學業的起始階段,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的啟蒙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教師知識深度的要求相對來說要淺一些。因此,小學更需要全能型、多面手型教師,需要能勝任各學科教學的教師。但是,小學教育專業文科方向的本科畢業生往往並不能勝任數學學科的教學,甚至難以勝任最基礎的漢語拼音、識字、寫字教學,數學學科教師亦難以勝任語文教學。從學科角度來說,學校需要的是專業教師。但對於小學階段來說,這是不現實的。

二是師範本科畢業生基本功堪憂。“三字一話”的基本功訓練已經被很多師範院校忽略。不少教師書寫的準確性、規範性堪憂,比如倒筆畫、多一筆少一筆等。板書更是不堪入目,越來越多的教師乾脆用PPT代替了板書。漢字有其獨特的美,本身是一門藝術,師範生本應通過課堂教學或顯或隱地傳承書法文化,但師範生的整體書寫狀況不容樂觀。

對此,師範院校應加強師範綜合性教育。在薄弱學校、廣大農村學校,受編制限制,其實是沒有明顯的學科界限的。一名老師要承擔多門學科的教學,最多把語文、數學稍作分工。學歷是“老中師”的短板,全面是“老中師”的強項。當下的師範教育,相對於“老中師”,學歷是高了,綜合性卻被削弱了,專業性也未必見強。

師範類院校可借鑑高職院校的“雙師型”培養模式,即既培養理論又培養技能。師範類院校的學科教學專業講師應是既有深厚的教育教學理論,又長期立足於基礎教育講臺的專家型教師。這就需要打通中小學和大學的學段壁壘,聘請課堂實踐經驗豐富的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到大學任教,師範院校學科課程教師也可長期到基礎教育學校任教。只有這樣,師範專業學生才可以接受更深廣的教育教學專業知識。

同時,還需要加強實習基地建設。針對即將畢業的學生,大多數師範院校都設置了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集中實習部分對學生統一要求、統一管理,質量稍有保障。分散實習部分根本無人監管,實習結束,找學校蓋個章便可,有些學生根本沒去實習。就算集中實習,實習基地學校也有管理參差不齊的狀況。師範院校對實習的重視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實習基地建設就顯得更加關鍵。

另外,師範院校應加強對學生教育教學基本功的訓練。 將“三字一話”作為不可缺少的課程,並且要嚴格考評。但目前不少師範院校偏重於理論而削弱了師範技能,培養出來的師範生和同專業非師範生沒有什麼差別。

當然,師範生基本功薄弱,不能全怪師範院校。近幾十年來,頂尖的高考學子根本不屑於報考師範院校,就算報也不是首選。中小學階段基礎不好,進入師範院校後,起點自然較低。可見,保障師範生生源是關鍵。在落實好免費師範生政策的同時,還需加大力度,給予學生更多的實惠,吸引優秀高中畢業報考師範院校。最根本的是要通過一系列措施,讓教師真正成為光輝的職業,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法律條文和文件上。

綜上,與其對“老中師”紮實的功底和教育情懷興嘆,不如退而結網,多措並舉,讓師範院校的師範屬性真正發揮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