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樊川文武盛地 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文化和悠悠鄉愁

自古樊川文武盛地 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文化和悠悠鄉愁

少陵原落日

樊川,史書記載,這裡位於西安府南三十里。樊川夾在少陵原與神禾原之間,東南起自王莽街道稻地江村,西北止於韋曲上塔坡村。這裡原是杜縣的樊鄉。漢初,樊噲賜食邑於此,川因以名。這裡有條河叫潏水,是長安的“八水”之一。樊川本名浚寬川,漢初,始曰樊川。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率眾臣大獵於此。

自古樊川文武盛地 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文化和悠悠鄉愁

悠悠潏水

樊川川原相連,綠樹成蔭,花卉竹木園林別墅星羅其布,自然景色十分優美。北宋名相寇準《憶樊川》中說他“高秋最愛樊川景,稻穗初黃柿葉紅。”這是記憶中的美,無可替代。要說看夕陽,別說淡水河畔還是蘇格蘭海岸,我們的樊川晚浦自古聞名。大詩人李白筆下的“流光滅遠山”說的是這裡,李商隱驅車登古原描述的也是這裡。康熙《咸寧縣誌》 樊川晚浦條載:“南崖神禾、北崖杜陵,別墅亭榭與林煙相間,漁歌樵唱、雁陣鷗行、入晚尤佳,為城南第一名勝。”

自古樊川文武盛地 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文化和悠悠鄉愁

樊川遠眺終南

看看,這時裡自古這裡就是皇室和達官貴人的度假勝地。樊川從漢代起就有人在這裡修建別墅,到了唐代更甚。作為外戚,韋家在長安炙手可熱,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說。這裡除了韋安石家大量的房產外,塔坡的何將軍山林,申店李氏園亭和劉希古別墅,鄭谷莊的鄭虔之居,韓店韓愈送子讀書處,樊村牛僧孺郊居,以及鄭駙馬池臺、岑參、郎士元、權德與、元稹等人的別墅,其聲名之大,令人瞠目。著名詩人杜甫在這裡居住了13年,這裡有早於成都的“杜公祠”。居住在成都,他還日日懷念居住過的樊川,思念他的桑麻田。想想看,這麼多名人居住在這裡,對這裡的懷念是不是非同一般。

自古樊川文武盛地 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文化和悠悠鄉愁

樊川的天空

樊川更是詩人杜牧的出生地,少年時期,他就曾在樊川的少陵原畔讀書,一百年前,他的讀書洞還能看得見。成年後,他遠離家鄉去江南做官,對家鄉的思念成了他的一種情愫。“餘固秦人兮,故園秦地。”開腔就是對故園的思念,催人淚下。之後的筆墨更是讓人充滿懷念與感傷:“餘之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老。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臺漢園,斜陽暮草。”“月出東山,苔扉向關,長煙苒惹,寒水注灣。遠林雞犬兮,樵夫夕還。織有桑兮耕有土,昆令季強兮鄉黨附。悵餘心兮舍茲而何去?”……後人評價杜牧的這篇文章,故園之景如歷在心目,則見念之深重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亦有如是之言。而此寫法又不局於故園,念人亦有之。此情此景,回望樊川,讓人嚮往又感傷。一千多年前的思鄉之情,讀來仍讓人彷彿昨日之真切的故園。

輾轉半生,杜牧晚年又回到了這裡,比至尊寶與紫霞的愛情還要真摯。他再不走了,他愛這裡,他要永遠地融化在這片土地,與之合二為一。從此,樊川多了一位四處遊蕩,眼裡看什麼都看不夠的“樊川居士”。他站在自家的門前抬眼就是巍巍秦嶺,側目就是鳥語花香,耳畔潺就有潺潺流水。“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下杜鄉園古,泉聲繞舍啼”他的文集也稱為《樊川集》。當然,他最後也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與家鄉合二為一。實現了他“萬世在上兮百世居後,中有一生兮孰為壽夭?”的願望。

除了名人云集,樊川更是佛教聖地,這裡兩側的原畔修有八座著名寺廟:興教寺、華嚴寺、興國寺、牛頭寺、雲棲寺、禪經寺、洪福寺和觀音寺,合稱“樊川八大寺”。

樊川之美,古來共談。只可惜,樊川在現代文明的摧殘下已經四分五裂,殘破不堪。至今沒有一個像樣的發展規劃,名勝古蹟更是在胡亂的加蓋中沉淪。物質的文明如江河之水浩浩蕩蕩,沖滌的不光是我們的貧窮,還有我們的文化和懷念。

自古樊川文武盛地 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文化和悠悠鄉愁

悠悠故園

我思念樊川的鄉間小路和陣陣稻香,耳畔的不絕的蛙鳴與溫柔的晚風;我懷念小村莊的暮藹青煙,壟上的黃牛和那時隱時隱的寺廟塔尖;我懷念長輩們呼喚離家的幼兒喊叫和村頭的燈火與秦腔的蒼涼;我懷念滔滔潏水日夜不息地奔流和我們在水裡摸魚的歡笑……如今,小夥伴們去了哪裡,如今,樊川的美景去了哪裡?日夜間,高樓連成了片,村莊一個接一個消失……我的眼睛在記憶中尋找,在鉅變的蛛絲馬跡追尋,在祖輩們生活過的地方徘徊,若大的樊川啊,這麼多鋼筋水泥,卻沒有一處,能夠安放我們這一個個不安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