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樊川文武盛地 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和悠悠乡愁

自古樊川文武盛地 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和悠悠乡愁

少陵原落日

樊川,史书记载,这里位于西安府南三十里。樊川夹在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东南起自王莽街道稻地江村,西北止于韦曲上塔坡村。这里原是杜县的樊乡。汉初,樊哙赐食邑于此,川因以名。这里有条河叫潏水,是长安的“八水”之一。樊川本名浚宽川,汉初,始曰樊川。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率众臣大猎于此。

自古樊川文武盛地 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和悠悠乡愁

悠悠潏水

樊川川原相连,绿树成荫,花卉竹木园林别墅星罗其布,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北宋名相寇准《忆樊川》中说他“高秋最爱樊川景,稻穗初黄柿叶红。”这是记忆中的美,无可替代。要说看夕阳,别说淡水河畔还是苏格兰海岸,我们的樊川晚浦自古闻名。大诗人李白笔下的“流光灭远山”说的是这里,李商隐驱车登古原描述的也是这里。康熙《咸宁县志》 樊川晚浦条载:“南崖神禾、北崖杜陵,别墅亭榭与林烟相间,渔歌樵唱、雁阵鸥行、入晚尤佳,为城南第一名胜。”

自古樊川文武盛地 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和悠悠乡愁

樊川远眺终南

看看,这时里自古这里就是皇室和达官贵人的度假胜地。樊川从汉代起就有人在这里修建别墅,到了唐代更甚。作为外戚,韦家在长安炙手可热,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这里除了韦安石家大量的房产外,塔坡的何将军山林,申店李氏园亭和刘希古别墅,郑谷庄的郑虔之居,韩店韩愈送子读书处,樊村牛僧孺郊居,以及郑驸马池台、岑参、郎士元、权德与、元稹等人的别墅,其声名之大,令人瞠目。著名诗人杜甫在这里居住了13年,这里有早于成都的“杜公祠”。居住在成都,他还日日怀念居住过的樊川,思念他的桑麻田。想想看,这么多名人居住在这里,对这里的怀念是不是非同一般。

自古樊川文武盛地 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和悠悠乡愁

樊川的天空

樊川更是诗人杜牧的出生地,少年时期,他就曾在樊川的少陵原畔读书,一百年前,他的读书洞还能看得见。成年后,他远离家乡去江南做官,对家乡的思念成了他的一种情愫。“余固秦人兮,故园秦地。”开腔就是对故园的思念,催人泪下。之后的笔墨更是让人充满怀念与感伤:“余之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老。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月出东山,苔扉向关,长烟苒惹,寒水注湾。远林鸡犬兮,樵夫夕还。织有桑兮耕有土,昆令季强兮乡党附。怅余心兮舍兹而何去?”……后人评价杜牧的这篇文章,故园之景如历在心目,则见念之深重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亦有如是之言。而此写法又不局于故园,念人亦有之。此情此景,回望樊川,让人向往又感伤。一千多年前的思乡之情,读来仍让人仿佛昨日之真切的故园。

辗转半生,杜牧晚年又回到了这里,比至尊宝与紫霞的爱情还要真挚。他再不走了,他爱这里,他要永远地融化在这片土地,与之合二为一。从此,樊川多了一位四处游荡,眼里看什么都看不够的“樊川居士”。他站在自家的门前抬眼就是巍巍秦岭,侧目就是鸟语花香,耳畔潺就有潺潺流水。“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下杜乡园古,泉声绕舍啼”他的文集也称为《樊川集》。当然,他最后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与家乡合二为一。实现了他“万世在上兮百世居後,中有一生兮孰为寿夭?”的愿望。

除了名人云集,樊川更是佛教圣地,这里两侧的原畔修有八座著名寺庙: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云栖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合称“樊川八大寺”。

樊川之美,古来共谈。只可惜,樊川在现代文明的摧残下已经四分五裂,残破不堪。至今没有一个像样的发展规划,名胜古迹更是在胡乱的加盖中沉沦。物质的文明如江河之水浩浩荡荡,冲涤的不光是我们的贫穷,还有我们的文化和怀念。

自古樊川文武盛地 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和悠悠乡愁

悠悠故园

我思念樊川的乡间小路和阵阵稻香,耳畔的不绝的蛙鸣与温柔的晚风;我怀念小村庄的暮蔼青烟,垄上的黄牛和那时隐时隐的寺庙塔尖;我怀念长辈们呼唤离家的幼儿喊叫和村头的灯火与秦腔的苍凉;我怀念滔滔潏水日夜不息地奔流和我们在水里摸鱼的欢笑……如今,小伙伴们去了哪里,如今,樊川的美景去了哪里?日夜间,高楼连成了片,村庄一个接一个消失……我的眼睛在记忆中寻找,在巨变的蛛丝马迹追寻,在祖辈们生活过的地方徘徊,若大的樊川啊,这么多钢筋水泥,却没有一处,能够安放我们这一个个不安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