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歲男孩不堪母親批評跳橋尋死,在孩子教育方面給我們的啟發

十七歲,應該是高二吧。人生觀世界觀還沒有健全的一個年齡段

有些事,做了就回不了頭。有些結果,發生了就無法挽回。

不管是年輕人,還是成年人,一旦失去了一些東西,就再也拿不回來了。

如果把問題歸結為現在的年輕人都玻璃心,大橋下面早已成了公墓了吧。

年輕的人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絕大多數都不健全,為什麼跳橋的是極少數?

因為更多的人生導師們,選擇了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和教育。

而不是用簡單粗暴的手段去否定這些年輕人。

17 歲男孩不堪母親批評跳橋尋死,在孩子教育方面給我們的啟發

孩子的自殺行為,一般內心有兩種驅動類型。

1,我無法反抗你,但是我可以以傷害我自己的方式,讓你心痛,以和你戰鬥,以期望你不再傷害我。

這種傾向,是有可能在教育過程中無意識培養的。

比如孩子哭泣,表現出痛苦,我們內心浮現出憐憫,立刻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要求孩子改為順從孩子。

敏銳的孩子,就能很快抓住這一絲大人行為變化的原因,“大人心痛自己”,並以這個原因為基點,嘗試獲得對大人的最大控制和報復。

以期望獲得最大的自主權。

解決辦法很簡單:

接受並承認孩子的真實感受,為孩子的不適感創造時間和空間,提供大人的關心,以平復內心巨大的壓力。

但是要堅持對孩子的要求,不能因為孩子的情緒變化而改變對孩子的要求。

總結一句話就是,“堅持原則,態度良好”。

太多家長,無法做到堅持原則的時候態度良好了。

很多家長眼裡的"堅持原則",在腦子裡解析出來的行為是"揍孩子打孩子對孩子實施譏諷和辱罵"

太多家長無法分開這兩點了。

做到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在孩子痛苦難過的時候,握著孩子的手,或者擁抱孩子,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這種痛苦,也經歷過這種不快樂,但是我們人類就是需要學會成長的,爸爸陪著你,你有任何需要爸爸幫助的地方,爸爸都可以給你提供自己曾經經歷過的經驗,只要你開口,就算你不開口,爸爸也相信你,一定可以自己戰勝自己遇到的問題。你只要記得爸爸是你隨時可以求助的人。

(這裡補充一點,我上面的文字,是告訴家長,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避免把孩子培養成具有這種自我傷害傾向人格的辦法,並不是說,孩子已經有了這種性格了,你做一下這個事情,孩子內心的問題就一下全消失了。

孩子是一個人,不是一個有重置按鈕的機器。你花多久把孩子變成這種自我傷害的個性,就要要花多久時間把孩子的性格改過來。)

2,我覺得萬事都沒有意義了,我的生活永遠都看不到快樂,我不管怎麼做,我都沒辦法讓我感覺舒服起來,我不相信在未來我還可能讓自己的生活變的能讓自己的滿意,我無法承受生活中這些無止無盡的痛苦了,我要從這種讓人窒息的痛苦中逃開。

這種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孩子從自己過去人生的經驗無法獲得快樂,以至於相信,自己永遠無法再獲得快樂了。並且在時間的加持下,無法容忍生活中的痛苦。

而快樂這一點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就夠了。

讓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自然就會體會到自己對自己的掌控感,會培養孩子對未來掌控的信心,並能讓孩子自主的去尋找快樂。

這個過程的訣竅是家長的控制慾,和家長的焦慮感。

最終都指向家長的安全感。

家長控制孩子,打罵孩子,嚴格要求孩子,絕大部分都來源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是被不安驅動的。

比如,“學習不好未來會沒前途”,“和同學相處不好未來怎麼和同事協作”等等。

發展到後期甚至在不安和孩子的不配合的推動下,不安逐漸被憤怒取代,習慣於攻擊羞辱打罵孩子,以期望孩子的配合和服從。

家長要做的是剋制自己的感受,把握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配合”與“自主”的邊界,給孩子留下足夠的空間獲得控制感,培養孩子對“未來是可以被自己改變和控制的”自信心。

正確的認知傳播的越廣泛,悲劇發生的概率就會越低一點點。

正面管教對父母而言有4個標準:

➊ 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➋ 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➌ 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➍ 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貢獻、願意合作)

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大多數時候,孩子做出的父母覺得不對的事情,其實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但我們總會錯把這些行為當成不良行為,去懲罰管教孩子。

我猜測這位媽媽當時應該是跟孩子有了激烈的爭辯,而遺憾的是,她並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採用溫和且尊重的方式給與孩子正向的指引。

17 歲男孩不堪母親批評跳橋尋死,在孩子教育方面給我們的啟發

我沒有因為自己聲量小而不寫下這些文字。

也希望你能順手把贊給我,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我的文字,讓未來的悲劇,減少那怕那麼一丟丟。

願做父母的你我,都加油。

我們的每一點努力都能讓悲劇發生的可能小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