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出脱贫希望——黄平县岑花村产业扶贫见闻

“扶”出脱贫希望

——黄平县岑花村产业扶贫见闻

□ 特约记者 吴忠寿

“扶”出脱贫希望——黄平县岑花村产业扶贫见闻

岑花村错落有序的百香果种植基地

走进黄平县旧州镇岑花村的百香果种植基地,时下是百香果的种植季节,岑花村百香果基地里处处可见贫困户们忙碌的身影,挖窝、施底肥、培土、栽植百香果等工作有序进行。

“扶”出脱贫希望——黄平县岑花村产业扶贫见闻

岑花村贫困户在百香果大棚种植基地务工

找准出路,发展一个好产业好项目,是带动农户增收,实现整村脱贫的关键。黄平县旧州镇花村支两委经过市场调研,盘活闲置土地,大力发展种植百香果,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经过我们多方考察,我们认为种植百香果还是比较有前途的,去年我们村里发展了120多亩,虽然气候冷来早了一些,但合作社纯收入也有10来万元。”

岑花村党总支书记廖朝飞

今年以来,岑花村继续在扶贫产业上发力,目前,规划的240亩露天种植基地和60亩大棚已经全部完成百香果苗的种植,进入立杆、上架以及管理阶段,预计7月左右就能收获第一批果,去年大棚存活下来的600株百香果到6月就熟果了,比去年提前将近2个月。

“扶”出脱贫希望——黄平县岑花村产业扶贫见闻

合作社技术员在百香果大棚种植基地扶苗上网

在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岑花村支两委规模化流转土地资源,集中火力发展带动性产业,市场化打造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同时,岑花村白香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培育果苗,充分发挥产业“造血”功能,促进产业增效农户增收,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今年58岁的苗族妇女杨通芝说,“在这里务工离家很近,每月可领到1800--2400元。”在岑花村百香果种植基地,谈到以土地集中流转的方式种植百香果时,林世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扶”出脱贫希望——黄平县岑花村产业扶贫见闻

贫困户在合作社大棚种植百香果

69岁的潘宗莲是岑花村的贫困户,往年主要靠种植传统作物维持生计。2017年,村里引进了百香果产业,潘宗莲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家里的土地租给合作社种植百香果,每年不仅有稳定的地租收入,同时还可以到基地打工促进家庭增收,潘宗莲非常开心。

在岑花村像杨通芝和潘宗莲这样在百香果基地里务工的贫困户还有很多,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工种,贫困户们在基地打工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可以学到百香果的种植技术,为他们今后发展生产促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每月有务工薪水领取,过上固定职员的生活,这对许多贫困户来说也许是件可望而难以触及的好事,不少贫困户就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像林世琴这样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户,通过把土地出租给合作社,然后到百香果基地务工就业。这样,他们不仅有了土地租金,还有了工资收入,收入稳定,日子也越过越好,这让林世琴一样的贫困户看到了希望。岑花村百香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胜福说。

“扶”出脱贫希望——黄平县岑花村产业扶贫见闻

岑花村大棚与室外的百香果基地角

近年来,岑花村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立足生态优势和优越的自然环境,积极探索着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扶贫发展致富路,相信这条致富之路一定会让该村人民群众尝到幸福的甜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驻岑花村“第一书记”黄寿海介绍,岑花村百香果种植项目由村“两委”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贫困户成立的岑花村百香果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发起,贫困户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每年分红。目前由村委会和贫困户提供整片土地300亩,中国农业银行投入资金100万元用于购买种苗、生产资料和种植设施,由合作社负责生产、经营、销售,并指派专人全程进行技术指导,确保百香果成为群众的脱贫致富产业。

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岑花村把百香果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发展新路子。2017年,村支两委结合实际,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首先示范种植了100多亩百香果产业,通过农村“三变”改革,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和注入财政扶贫资金方式,与22户贫困户进行利益联结,实现稳定增收。通过两年来的种植,百香果产业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不仅岑花村贫困户有了稳定地租收入,还有一份到种植基地务工的收入,切实走出了一条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好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