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研究太平天國曆史,就不能不提到“天京事變”,這場在鼎盛時期發生的內亂瞬間將太平天國拉到谷底,成為太平天國運動興衰之轉折點。對於這場內亂髮生之原因、經過,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學者們也是各持一詞。在此,筆者暫且採用李秀成《自述書》中之說法,說說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讓2萬人喪命,其原因究竟何在?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絕對的頂樑柱,還是洪秀全的託孤大臣,洪天王去世後朝中之事基本由他掌握,因此李秀成自述之史料價值不言而喻。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1864年7月,為掩護幼天王洪天貴福突圍,李秀成將好馬讓出,自己騎著一匹劣馬斷後,不幸被俘虜,並關押在兩江總督府。應曾國藩之請,李秀成在獄中寫下了數萬字的《自述書》,述說自己參加革命之具體經過,以及太平天國之成敗得失,最後建議曾國藩提防西方列強,洋人實乃中華之大患。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李秀成在《自述書》中對天京事變做了如下描述:

“北翼兩王不服,君臣不別,東欲專尊,後北與翼計殺東王。翼與北王密議,殺東一人,殺其兄弟三人,原清輔清而已,除此以外,俱不得多殺。後北王殺東王之後,盡將東王統下親戚屬員文武大小男婦盡行殺盡,是以翼王怒之。後翼王在湖北洪山,知到京城害殺許多之人,在湖北洪山營中,同曾錦謙、張遂謀狼狽趕回京都,計及免殺之事。不意北王頓起他心,又要將翼王所殺。後翼王得悉此事,吊城由小南門而出,走上安省,計議報仇。此時北王將翼王全家殺了......,北王在朝,不分清白,亂殺文武大小男女,勢逼太甚,各眾內外,併合朝同心將北王殺之,人心可定。後將北王首級解至寧國,翼王親看視是不差。”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在李秀成看來,“天京事變”為何會爆發,其原因就是楊秀清太過囂張,目中無人,甚至動了取代洪秀全之念頭。韋昌輝、石達開是開國元勳,也是“首義五大王”,他們對楊秀清之做法非常不滿意,於是商議要誅殺楊秀清。但是,不能將事態擴大化,僅殺楊秀清、楊輔清、楊原清3人便可,不得濫殺無辜。從中可以看出,韋昌輝、石達開還是相當理智,他們不想因誅殺楊秀清而讓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從而給清廷翻身之機會。要知道,韋、石兩人可是全族參加太平天國,連田產都販賣來充入“聖庫”,太平天國是他們的家,自然不想毀了它。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韋昌輝、石達開說得非常清楚,就殺楊秀清兄弟3人即可,其餘皆不得多殺。可是,結果卻並非如此,韋昌輝先是屠殺在京東殿成員,而後則是攻打翼王府、天王府,在這場混戰中東殿、北殿、翼殿、燕殿等共損失2萬餘精銳,太平天國元氣大傷,由盛轉衰,一步步走向滅亡,再無翻身之可能。那麼,明明說好只殺3人,為何結果卻是2萬多精銳喪命,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對於這問題,許多人也許會說是韋昌輝,此人地主階級出身,心腸狠毒,為了報復楊秀清日常之欺凌,他不顧大局,違背“約定”,濫殺無辜。不得不說,天京事變每一個階段之操刀手均是韋昌輝,表面上看,韋昌輝確實是罪魁禍首,無惡不作之小人。其實,事實並非如此,韋昌輝操刀行動沒錯,但他並不是“天京事變”擴大化,2萬餘精銳殞命之罪魁禍首。韋昌輝很無奈,也很無辜,他之所以擴大事態,天王洪秀全應承擔主要責任,“盟友”石達開承擔次要責任。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按照李秀成《自述書》所說:“翼與北王密議,殺東一人,殺其兄弟三人,原清輔清而已,除此以外,俱不得多殺。”在誅殺東王楊秀清這件事上,北王韋昌輝與翼王石達開是盟友,站在同一條線上。要殺楊秀清,光靠韋昌輝、石達開兩人肯定不行,還必須得到洪秀全同意。道理很簡單,沒有洪秀全支持,韋昌輝與石達開“誅楊行動”就是非法,他倆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換句話說,誅殺楊秀清,乃是洪秀全、韋昌輝、石達開三人共同商議之結果,三人組成“反楊同盟”,共進退。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可惜,洪、韋、石之“反楊同盟”非常脆弱,洪、石作壁上觀,讓韋昌輝一人打頭陣,三人可謂是同床異夢。

1856年9月,天王洪秀全在朝官領袖、佐天侯陳承瑢(東殿成員,但反楊秀清)之幫助下,順利將密詔送出天京,一份送往江西瑞州給北王韋昌輝,一份送王武昌洪山大營給翼王石達開。接到密詔後,韋昌輝率領直屬3000精銳星夜兼程趕回天京“勤王”,中途遇上正好換防的燕王秦日綱,於是將其拉上(燕王秦日綱帳下傳教士愛爾蘭人肯能在回憶錄中提起這事)。當然,秦日綱並沒跟韋昌輝一起回到天京,他遲點回來,畢竟他也要有所準備。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到達天京郊外時,3000兵馬非常耀眼,若是在平時,韋昌輝根本進不了城,因為進城得有東王命令才行,否則便被視為“造反”,圖謀不軌。不過,好在陳承瑢堅定的站在洪秀全一邊,他早已將東殿將士調離崗位,韋昌輝麾下3000兵馬因此才得以順利進天京,而後搶佔通往東王府之各條街道,阻止東殿兵馬增援東王府。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一切準備就緒後,韋昌輝率3000精銳直接殺進東王府,楊秀清還沒來得及反應便人頭落地,血濺三尺。此時,韋昌輝並非擴大事態,除了東王府敢於反抗之侍衛以及楊秀清之妻妾外,其餘人等皆無事。可以說,韋昌輝還是很理智,沒有喪失人性。可是,不久之後,韋昌輝便大開殺戒,原因何在?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首先,洪秀全躲在暗處,沒有出來公佈“誅楊詔書”,斥責楊秀清罪行,承認事變合法性,讓韋昌輝處境被動,且相當危險

至於洪秀全為何不出來公佈“誅楊詔書”,承認事變合法性,除了楊秀清這“天父代言”之特權不容受損,還有趁機除掉各大實力派,從而真正實現大權獨攬,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制君王之考慮。不管怎樣,洪秀全沒有公佈詔書,其所造成之後果非常嚴重。韋昌輝帶兵回京誅殺楊秀清,打著是“奉詔勤王”旗號,也就是奉天王洪秀全之命討伐亂臣賊子,是替天行道,名正言順。但是,楊秀清死後洪秀全卻不出來公佈詔書,韋昌輝處境就尷尬了,自己說“奉詔討賊”,可楊秀清已死,洪天王卻沒表態,別人怎麼看韋昌輝,會信他的話嗎?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沒有洪秀全“詔書”,韋昌輝能怎麼辦?求天王發佈詔書?顯然不可能,因為他沒有這時間,若是天王不公佈詔書,或者是拖延些時日再公佈,韋昌輝也許就人頭落地了。為啥呢?道理很簡單,楊秀清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一個集團,太平天國最大的實力派——東殿集團。韋昌輝回京時,只帶本部3000兵馬,這點兵力遠不是在京東殿兵馬之對手,東殿禮部尚書護天侯傅學賢、戶部尚書翊天侯吉成子等能調動之在京東殿兵馬約6000人。沒有天王詔書,韋昌輝就是誅殺楊秀清之罪魁禍首,東殿集團必然會反擊,既是為楊秀清報仇,更是為了維護手中之權力。要知道,傅學賢此人平時仗著楊秀清之權威,十分囂張,連北王、翼王都不放在眼裡,

王韜《園筆乘》中說:“傅學賢,廣東人,劇盜也。洪賊甫倡亂,即自往投。形狀奇醜,面色花白斑參半,性極刻暴。凡賊中所施酷刑,如火烙火錐,皆自傅賊始。”此時,楊秀清已死,傅學賢反擊是必然,否則就只能乖乖做北王、翼王之下屬,估計他會受不了,其他東殿成員也受不了。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可以說,沒有洪秀全“詔書”,韋昌輝打著“討賊”之旗號靖難,自己反而成了“賊”,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他只能採取行動了。當然,東殿集團也採取行動,傅學賢、吉成子等召集在京東殿人馬,利用街壘與韋昌輝3000兵馬展開惡鬥,戰況很激烈,韋昌輝一度處在下風,情況非常緊急。此時,燕王秦日綱帶兵趕回天京,並立即投入戰鬥,一舉扭轉頹勢,韋昌輝反敗為勝。此戰後,韋昌輝懾於東殿集團之威力,只好請出腹黑司機陳承瑢,利用“北燕受刑”之名義騙東殿人馬前來觀刑,而後一網打盡,消滅這潛在威脅。到此,天京事變達到第二次高潮,也是第一次擴大化。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再則,盟友石達開公然袒護東王餘黨,斥責韋昌輝濫殺無辜,並讓他自己收拾殘局,將韋昌輝逼上了絕路

利用“北燕受刑”之名義,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順利將在京東殿6000兵馬悉數殺掉,基本控制了天京局勢。此時,若是韋昌輝能讓洪秀全公佈詔書,哪就還有迴旋之餘地,事變也就到此為止。可惜,事與願違,韋昌輝還沒來得及逼迫洪秀全發佈詔書,石達開便從武昌洪山大營回來,“翼王在湖北洪山,知到京城害殺許多之人,在湖北洪山營中,同曾錦謙、張遂謀狼狽趕回京都,計及免殺之事。”石達開回京只帶兩人,足以證明他與韋昌輝之關係不一般,否則怎敢冒險回京,豈不是找死。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石達開回到天京後,二話不說,直接斥責韋昌輝:“其下何罪?何得盡戮?無乃自戮手足”,並將楊輔清保護起來,公然站在東王餘黨一邊。這就有意思了,明明是密謀者之一,此時還要裝作好人,不是在收買人心是幹嘛。為此,“天王亦不悅”,北王也“頓起殺心”,看來李秀成在《自述書》所說並未說謊。石達開此舉,韋昌輝必然是相當惱火,他可以容忍翼王失約(瑞州與武昌距天京之路途差不多,若是洪秀全信史之速度正常,石達開也應該在韋昌輝趕到京城之後不久就回到,可偏偏拖了一個多月),也可以容忍翼王暫時觀虎鬥。但是,韋昌輝不能容忍的是石達開之指責及其袒護東王餘黨之行為,因為處境孤立的韋昌輝需要的是立場,是石達開的支持,是盟友般的支持,而不是對錯。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石達開回京後袒護東王餘黨之舉動,讓韋昌輝處境更加被動,自己很可能成為天京事變之替罪羊,成為洪秀全、石達開前進道路上之墊腳石。所以,韋昌輝只能先下手為強了,他準備幹掉石達開。可惜,石達開早料到韋昌輝會來這一招,於是連夜縋城而出,跑回安慶號召舊部起來“靖難”,討伐韋昌輝,並揚言“若不得韋昌輝人頭,則立刻班師回朝攻滅天京”。沒辦法,韋昌輝勢單力孤,他只能放手一搏一錯到底了,血洗翼王府(石達開跑後已血洗)後直接攻打天王府,希望能活捉洪秀全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之目的。只要洪秀全在手,石達開勤王大軍必然不敢輕舉妄動,到時自己就可以將弟弟韋俊從武昌調回,徹底扭轉不利局勢。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很遺憾,韋昌輝失算了,因為隊友燕王秦日綱追擊石達開失敗後並沒有率兵回到天京,而是轉掉槍頭攻擊附近清軍。沒了秦日綱,韋昌輝手頭兵馬更少,自然幹不過洪秀全,最終兵敗身死,被大卸八塊,首級送往寧國給石達開,屍體則被晾在城門上,實在可悲。這是天京事變第三次高潮,也是第二次擴大化。

李秀成眼中之天京事變:說好只殺3人,結果卻2萬人喪命

綜上所述,天京事變擴大化,從韋、石密議時說好的只殺3人,結果卻是2萬多人殞命,洪秀全、石達開對此應該承擔相應責任。試想,若是楊秀清死後洪秀全能第一時間出來公佈詔書或石達開回京後站在韋昌輝一邊強迫天王公佈詔書,承認此次事變合法性,天京事變還會擴大化嗎?還會讓2萬人殞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