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銀行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生態

作者:李林鴻(九卦金融圈專欄作家)。

最近業內關於開放銀行的討論非常熱烈,各位業內專家學者的相關闡述也非常全面,從開放銀行的歷史到當前現狀、從前沿的理論創新到國內外的實踐總結,從國有銀行的探索到城商行的開拓,從開放數據的範圍到監管規則的討論等等。

對於開放銀行,頗有“蓓蕾初開,百花齊放”之感。2018年是開放銀行元年,目前來看,開放銀行就如“蓓蕾初開”,前景無限;業務專家學者的觀點闡述,以及從國有銀行到城商行的開放銀行探索實踐,則頗有“百花齊放”之感。

其實開放銀行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生態,是網絡金融發展的更高階段,也是網絡金融從量變向質變飛躍的表現形式。回顧銀行業務發展歷程,從封閉的櫃檯網點,到自助的ATM、電子銀行,再到拓展行外客戶的直銷銀行,再到今天服務線上線下、行內行外、公司零售等全網用戶的開放銀行,銀行業經歷了從渠道向平臺,再到開放銀行新生態的跨越。

九卦| 開放銀行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生態

開放銀行的本質是開放服務

銀行業本身是服務性行業,各商業銀行也一直致力於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論是傳統的網點、ATM機,亦或是電子渠道的手機銀行、直銷銀行,都是為了更方便的為客戶提供存貸匯等金融服務。

開放銀行作為一種新的經營業態,通過APISDK等技術手段,打破過去銀行之間、銀行與非銀金融機構之間以及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之間的壁壘隔閡,使得金融服務能夠跨越時間、空間、行業等多重因素,在客戶需要時,主動觸達客戶,無需客戶到網點櫃面或者下載手機銀行等APP,因而開放銀行的本質是開放服務,特別是賬戶服務、用戶服務等的全網開放。通過開放銀行也使得金融的覆蓋客群更加多樣、範圍更加全面、金融服務更加綜合,客戶(特別是長尾客戶)的金融服務(特別是綜合金融服務)可獲得感進一步增強,某種意義上,開放銀行也在推動著普惠金融的發展。

九卦| 開放銀行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生態

開放銀行的“底氣”是綜合實力

既然開放銀行的本質是開放服務,而銀行業本身又是產品和服務高度同質化、競爭白熱化的行業,各家銀行都在千方百計築牢自身的“護城河”,特別是想盡辦法來創新產品、讓利於客,以求能夠留住客戶、增強粘性。那麼開放銀行時代,開放的底氣何在?從國有銀行的開放銀行探索,到城商行的開放銀行實踐,他們具備一些共性的特徵—抓住了金融科技發展的機遇,主動求變,敢於探索。

個人認為,商業銀行開放的“底氣”,來自綜合實力,可謂當風借力與厚積薄發。

所謂當風借力,一方面是順應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浪潮,互聯網本身追求開放式、無邊界、融合化,銀行業順應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抓住機遇,乘風破浪,開放是時間問題,早準備、早開放、早融入、早受益;另一方面也是銀行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

,銀行業金融機構已達4000餘家,供給比較飽和,服務高度同質化,同時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金融脫媒日益加劇,不跟隨大趨勢,不進行自我革命,閉門造車、抱殘守缺,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所謂厚積薄發,主要是銀行內部的積累與聚變。打造開放銀行,需要戰略、組織、架構、文化等多方面共同發力。既要有完善的頂層設計,謀全局、謀大勢;也要有適配的組織保障,執行有序,獎罰分明;還要有堅實的系統架構支撐,金融科技時代,技術架構的作用愈發重要,打造開放銀行,必須有柔性開放的系統架構;此外,還要具備包容開放的企業文化,員工敢於創新,公司鼓勵試錯,建立容錯機制和獎勵機制,鼓勵全員微創新,營造包容開放的企業文化。

譬如百信銀行,擁有得天獨厚的創新基因優勢,同時具備戰略的前瞻性、組織的敏捷性、架構的開放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在戰略上,成立之初就明確要成為以市場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智能驅動輕型發展,致力於打造“O+O”(線上+線下)和“B+B”(商業+銀行)模式的智能普惠銀行

;在組織方面,除了提出構建開放共生型組織的全新理念之外,還打造了百信銀行的“特種部隊”—智能科技群組,探索將金融科技能力開放給行業;在系統架構方面,百信銀行成立之初就明確,要以金融為主導,利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搭建全新的開放網絡金融平臺,目標是構建開放、共享、共贏的金融生態;在企業文化方面,百信銀行一直鼓勵全員創新,先後組織了首屆創新大賽、黑客馬拉松活動等,在創新基因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全行創新的濃厚氛圍。

九卦| 開放銀行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生態

開放銀行的關鍵是敬畏風險

開放銀行是銀行業發展的一種業態,銀行業作為經營風險的行業,不論業務形態如何改變,經營風險的本質不會變化,敬畏風險的初衷不能忘卻。

開放銀行的“另一面”,是開放風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目前監管層尚未出臺開放銀行的有關監管規則,業內對數據的開放範圍、數據的安全性、客戶信息的保密性、數據傳輸的安全性以及開放接口的標準化等還沒有規範,對於如何開放、開放什麼等均沒有標準的定義;第二是開放銀行下,金融服務與非金融服務交融,金融是強調風險管控的,非金融是強調客戶體驗的,需要尋找體驗與安全之間的平衡點,同時風險容易在金融系統內以及系統外交叉傳染,影響範圍大,且環節較多,參與主體較多,流程比較難以控制;第三是金融業務本身同質化,開放銀行後,銀行的個性化特色、品牌優勢等均面臨挑戰,特別是對中小銀行而言,開放銀行後,自己的護城河在哪裡?特色化服務如何體現?品牌知名度如何破局?核心優勢如何凸顯?

因而對於開放銀行所存在的潛在風險,要高度重視,開放不可怕,關鍵是開放後可能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新風險、新挑戰,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既需要監管部門儘快制定相關標準,也需要各家銀行統籌規劃,分清主次,權衡利弊。

九卦| 開放銀行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生態

開放銀行的未來是無限可能

開放銀行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發展和銀行業經營環境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發展業態,隨著監管標準的出臺,開放銀行有望迎來規範創新發展的新階段,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未來的金融服務只會更加簡單、便捷、無界、無感,開放銀行的未來,是無限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