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犯罪片人物形象中缺失的類型

國產犯罪片人物形象中缺失的類型

女性角色的缺失也是我國犯罪片所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細數我國為數不多的犯罪片,會發現女性角色大部分都是暗淡的,灰色的,也可以說是完全失語的,基本無法擺脫附庸地位。這些女性在電影裡扮演警察的妻子,犯罪者的女友等角色,充當花瓶。

國產犯罪片人物形象中缺失的類型

其實這個情況在好萊塢犯罪類型片剛剛出現之時便隨之出現了,但隨著犯罪故事花樣的不斷翻新,女性地位不斷提升,漸漸地女性開始扮演犯罪影片中的的蛇蠍女人,並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角色類型。隨後女性主義風潮興起,女殺手,女英雄等形象逐漸被接受。

國產犯罪片人物形象中缺失的類型

其實我國犯罪類型片中的女性角色也慢慢變得強大,《白日焰火》吳志貞便是具有蛇蛇女人性質的角色,演員余男也常常扮演一些極具魅力的女性角色,如《全民目擊》裡的律師,《西風烈》裡的殺手。現如今各種各樣的女性角色在各個類型的國產電影裡崛起,這說明我國的女性地位不斷提升,因此在犯罪片領域,女性和男性角色戲份上的平分秋色,角色上的勢均力敵指日可待。

國產犯罪片人物形象中缺失的類型

在除了中國大陸之外的其他國家與地區,青春片常常與犯罪片關連在一起,以此展現青春的殘酷與深刻,處於青春期的人的焦慮與迷茫,《猜火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等影片對後世影響頗深。考女刀對青少年心理以及生理的影響,我國至今沒有一部描寫青少年犯罪的成熟的影片。

國產犯罪片人物形象中缺失的類型

《黑處有什麼》將少女的成長放在連環強姦殺人案的大背景下,並未涉及青少年的犯罪。《少年》打著青少年犯罪的噱頭,其實是講了一個少年長大後的復仇故事,雖然牽扯校園暴力,但出現在片頭沒有前因後果的暴力鬥毆只能算一個引子。

國產犯罪片人物形象中缺失的類型

現實中,一起案件通常以犯罪者的落網並受到法律制裁作為結束,而犯罪行為對受害與受害者家屬所帶來的傷痛何時能夠平復卻不得而知。在現實中常常被忽略的重點在電影創作中同樣也被忽視。將鏡頭對準受害人必定會削減暴力現場,追蹤過程的有關情節,因而喪失犯罪片在視覺上以及心理上的刺激感,但關注受害人是社會責任的體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減少犯罪。

國產犯罪片人物形象中缺失的類型

韓國許多犯罪片就著重表現受害人的創傷修復過程,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但電影《那傢伙的聲音》受害人的母親曾申請禁止該片上映,“事隔 16 年後隨著電影的上映,我又想起了那長達 44 天的噩夢。”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將犯罪的過程重現,這無疑會給被害人家庭帶來精神上的創傷,所以還是要本著尊重受害人及其家人的原則,在法律的規範下進行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