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艱苦創業,我的農民父親奮鬥一生


致敬勞動者|幾次艱苦創業,我的農民父親奮鬥一生


致敬勞動者|幾次艱苦創業,我的農民父親奮鬥一生

© Allef Vinicius Ig Seteales

- 職 業 故 事 -

於是父親去學習了按摩,50多歲的學徒,不管在哪個店裡面,都是年紀最大的那個。他同十幾歲的學徒工一起招呼客人,迎來送往,吃著外賣,住著集體宿舍。父親心態好,這麼多年的起伏生活讓他很快適應了學徒工的作息。

1


我出生於冀南的一個小鄉村。20世紀90年代,我家在我們那個小村子裡,屬於經濟條件不錯的。別人談起我的父親來,都說那人腦瓜活,聰明。


那個時候,外出打工的風潮還沒有刮到我們村,大多數農民都是靠著自己家裡那幾畝薄田為生,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半花。


父親當兵復員後,在戰友的幫助下,做起了倒賣玻璃器皿的生意。說是生意,其實就是從一個小工廠訂貨,貼上父親買的各種商標、合格證,打包,再倒賣到北京的一家大一點的公司,在中間賺個差價。


那時我還沒上小學。我依稀記得,每年大概會有那麼一兩次,在來活的時候,我們全家上陣,不分晝夜地做紙箱、弄包裝、貼商標,有時甚至還要拉上鄰居一起幫忙。


這小小的生意,每年能帶給我們家約1萬元的收入,讓我們一家在溫飽的基礎上,可以活得稍微滋潤一點。很快,我們不僅還上了家裡蓋房所借的錢,還成了村子裡第一批安裝電話的人家。


父親每次去北京,都會用蛇皮袋裝些家鄉的特產揹著,作為給北京那家要貨公司的採購聯絡人的禮物,好多要點活。


沒過幾年,北京那家公司搬到了上海,父親與這家公司的合作也終止了。


這件事一度讓我父母感到焦慮,那個時候,村裡漸漸開始流行外出打工,很多人外出做木匠、瓦匠,靠一門手藝吃飯,而我父親,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能。


2


隨著我和哥哥年齡的增長,家裡的花銷多了起來。


父母沒有其他的進項,只能從農田上費腦筋。不久,父親就買了一個收割機頭。我們家一直有個拖拉機,掛上收割機頭就能收麥子了。


那時,村裡很多人都靠人力割麥,一是為了省錢,二是因為村子裡先前沒有收割機,要等外村的收割機就來不及了——這時節,大家都在搶收。


來年麥子熟了的時候,父親就忙起來了。剛開始我還能見到鄰居來我們家,預約父親收麥子,後來隨著麥子全熟,我在家裡也見不到父親了。


割麥的日子裡,父親幾乎都是深夜或凌晨才回家,而四五點鐘天一亮,他就又要出門,去給別人割麥子,一天都待在拖拉機上,午飯則是母親做好後給他送過去。


有時候,母親去了農田,會發現父親已經割好這一家,去往下一家的麥地了。



致敬勞動者|幾次艱苦創業,我的農民父親奮鬥一生


© Jed Owen


我曾經趁週末跟著母親去給父親送過一次飯,遠遠便聽到機器的轟鳴聲。近前,我看到午日下的父親戴著墨鏡,脖子上搭著一條毛巾,開著拖拉機在麥地裡“突突”地前進,拖拉機前面的麥子一排排整齊地倒下。


父親看到母親過來,在割完一畦後就停了下來,跳下拖拉機,拍拍我的頭,然後迅速地吃完母親送來的飯,喝上幾口水,再繼續回到他的拖拉機上戰鬥。


回去的路上,我問母親為啥父親拖拉機的後面跟著好幾個人,母親說那都是等著排班的,大家都是直接去麥地找父親,然後排上班,就怕不在的時候,父親這邊一割完,就會被別人喊走,我們自己家的麥子都是排了好久才排上的。


一場麥收下來,父親的臉上留下了兩塊白晃晃的眼鏡痕跡。


過了麥收時節,父親剛歇息了幾天,又和母親商量著買了個旋耕犁。


旋耕犁是放在拖拉機後面的,可以在每個播種季之前用來犁地,和牛拉、人力相比,機犁無疑提高了速度,減輕了勞力負擔。


就這樣,除了冬天農閒的時候,父親基本上都在開著他那個拖拉機到處幹活,雖然辛苦,但也保證了我們家庭的收入。


後來,聯合收割機及旋耕播種機出現在周邊村子,雖然價格貴點,但是收割完直接就能運回家曬,中間少了好幾道工序。於是,找父親幹活的人慢慢變少了。


父親也曾想過買個聯合機器,可是幾萬元的價格又讓父親望而卻步。


正在父親再次為生計犯愁的時候,《河北農民報》為我們家打開了一個新大門。


3


在我們村,大多數人並沒有經濟作物這一概念,家家戶戶種的大多都是糧食,頂多種些棉花。


我們家當時每年都會訂閱《河北農民報》,是村子裡除了村支書家外,唯一有郵遞員上門的農戶。



致敬勞動者|幾次艱苦創業,我的農民父親奮鬥一生


© Ihor Malytskyi


父親經常在午後小憩之前眯縫著眼睛看報紙,看到覺得有價值的東西,會和母親討論一番,而種辣椒,就是在這種討論之下決定的。


這在當時算是一個大膽的決定,因為當時沒有聽說周圍任何一個農戶種辣椒。


我們家有十畝地左右,父母決定用六畝地種辣椒,這讓周圍的鄰居都覺得不可思議。


種子好買,關鍵是怎麼種,沒有人能給指導,也不像現在可以從網上查。父親就給“農民報”打電話,說要買資料,找到了當時寫那篇辣椒種植人採訪的記者,聯繫上了那個種辣椒的人。


為此,父親特意買了禮品去拜訪了那位種辣椒的人。回來後,他興致很高地對母親說,我有預感,今年一定能行,咱們大膽種吧!


整個過程比想象中順利,在父母精心的照料下,加上當年氣候比較合適,秋天的時候,辣椒的收成非常不錯。


但最有挑戰的是,辣椒要賣掉,必須得自己先分類,將之分成A級、B級、C級,每種級別的辣椒,價格也不一樣,而這對於沒有經驗的父親來說著實有些困難。


父親特意去收購辣椒的地方學習,問收購員具體的標準,回來後自己嘗試分好後,再拿去請收購員查看。當然,這中間肯定少不了白眼和怠慢,但是在父親的堅持下,幾次往返後,他終於能分清什麼叫A級辣椒,什麼叫B級辣椒了。


為了能及早賣掉,我們僱了很多鄰居幫著剪辣椒。


令人高興的是,那年的行情非常好,A級辣椒已經達到了四塊多一斤的價格,而同期的棉花單價只有兩塊多,我們家那年算是賺到了。


父親意氣風發,第二年的時候又要種,這次打算種八畝地,他認為辣椒的市場仍然很大。


此時,村子裡的人看到我們家種植辣椒很成功,已經有一部分人躍躍欲試,來跟父親請教種植經驗了,在聽到我們家打算拿出八畝地種辣椒的消息後,更是堅定了他們種辣椒的信心。


果然,第二年辣椒行情仍然不錯,收成也還好,我們家成為我們村辣椒第一大戶,那時候辣椒商販來我們村裡收辣椒,第一站就是我們家。


第三年的時候,母親勸父親不要再種辣椒了,說目前辣椒產量上來了,加上很少有東西連年暢銷的,讓農田先休養一下。


父親不聽,前兩年的成功以及周圍人的吹捧讓他失去了判斷力,他仍然固執地將家裡的八畝地種上了辣椒。


這一年,辣椒的病蟲災害很嚴重,父母大多數時間都在打藥,加上雨水過多,最後辣椒的收成慘不忍睹,價格更是不盡如人意,用母親的話說,就是最終連農藥錢都沒掙回來。


這一年的秋冬時節,家裡的菸蒂尤其多。


4


種辣椒失敗後,父親頹喪了一段時間,又開始到處跑,看看有什麼可以乾的。


沒多久,父親便找到了新項目——養殖貉子。


貉子、貂以及狐狸都有點像,平時大家對貉子不是很熟悉,我除了在一丘之貉這個成語上聽過貉子外,更是對貉子一無所知。


父親第一次買回來十隻貉子,每隻花了200多塊錢。


貉子到我們家那天,很多鄰居都聚在我們家院子裡,來一睹傳說中的貉子。


從此,我們家的院子裡每天都能來幾個鄰居,觀看一下貉子怎麼睡覺、吃飯、玩耍。


到了節假日,我和哥哥也成了幫工。父母給貉子做好一大鍋的飼料粥,我和哥哥就負責拿著食槽盛飼料,再透過籠子的小開口給貉子送進去。等貉子吃完飯,我們還要把食槽刷乾淨,放在一邊,等著下次用。


我們家又成了村子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第二年,村民看到我們家賺了點錢,也開始有人跟著養了。這一年,我們家養的貉子數量已經到了50只,為此,父母把房子前面的宅基地都用來養貉子。


那會我在鎮上讀初中,很多同學聽說我家裡養貉子後,紛紛趁著週末來參觀,在和別的人說起我的時候,對我的稱呼也成了“那個家裡養貉的同學”。


養了三年多,貉子的行情不行了,父親吸取了種辣椒的教訓,趁價格大跌之前,將貉子全部轉手賣掉了。


後來聽說獺兔的行情不錯,父親又入手了一百多隻獺兔,在我們的偏房裡養。


只不過,這些獺兔可著實讓父母受了一茬罪。


獺兔嬌氣,那兩年又災多,很容易感染,母親現在每次說起養獺兔,都會提起給兔子打針到凌晨三點的事,她的手和小臂上都被兔子抓花了。


那撥兔子養大賣掉後,父親沒有再買入。


母親信佛,記得母親那個時候經常和父親嘮叨,說咱們不管是養貉子還是養兔子,最後都是為了殺掉它們賺錢,咱別幹這種殘忍的事了,凡是這種靠殺害動物賺錢的事,以後我是不會再同意你做了。


母親的話有她的根據。兔子和貉子都是皮毛值錢,來收購貉子的商販,都是直接在我們家的門外坡地上將貉子摔死,然後扒皮。


父親每次都不讓我出去看,可是那些商販走後留下的血淋淋的坡地,還是能讓我想象到當時殘忍和血腥的場景。


後來父親有一次騎摩托車出了點事故,右腿養了一個多月才能正常走路,母親每每說到,都嘆那是報應。


5


我有一個比較有能耐的二嬸,在東北倒賣鋼鐵的下腳料之類。由於門路廣,性格果敢,早些年賺得盆滿缽滿,在東北、河北、山東都有工廠。


二嬸性格果敢,但同時也是個暴脾氣,那會兒她手底下有個廠長,由於受不了她的脾氣辭職了。


過年的時候,二嬸考慮到我家的處境及父親的性格,邀請父親去幫著她管廠子。說是“廠長”,父親去了後才知道,這廠長就是個光桿司令。


父親先是去了山東,在聊城郊區的一片廠房那,每天指揮著來幹活的各種工人,晚上還得盯著,防止鐵料被偷。在那待了半年後,父親把庫存的鐵料都賣了出去,而且價格都不錯,二嬸這才放心地讓父親去她的東北大本營。



致敬勞動者|幾次艱苦創業,我的農民父親奮鬥一生


© Priscilla Du Preez


去東北的時候正是秋天,河北這邊還不是很冷,而東北的溫度已經快到零下了,父親很不適應,每天都想縮在屋子裡不出來,可是他又不得不快速熟悉周邊的一切,只能強打精神,每天指揮工人幹活,撿料。


除了不適應氣候,父親一個人在東北也甚感孤獨。東北的天黑得早,他在那裡沒有人說話,每天晚上都要和母親打一個多小時的電話,說一下白天發生的各種事情。母親是個少言的人,多虧父親健談,才能支撐住這一小時的通話。


父親一個外地人在東北,母親終歸是不放心。年後暖和的時候,母親也跟著父親去了東北,她想著,最起碼可以在那幫著父親做做飯、洗洗衣,讓他不至於太勞累。


只不過半年多後,母親便回來了。


母親不適應東北的水土飲食,得了胃下垂,只得回來療養。這些年,她沒怎麼出過門,早已和華北平原融為一體,適應力當然比不上常年東跑西顛的父親。


2013年初,父親和二嬸由於對廠子管理的理念不同爆發了激烈的爭吵,父親覺得兩人矛盾無法調和,就坐火車回了家。


那一年,也是哥哥買房結婚的一年。父母偶爾會和哥哥說,不管怎樣,都得感謝你二嬸,如果沒有在她那待的這幾年,那麼你買房子就困難了。


哥哥結婚後,父親又開始尋找新的工作。


6


已經50出頭的父親,覺得哥哥結婚後肩上的擔子輕了,很想找個輕鬆一點的工作,比如看大門。


這想法剛一說出來,母親便嚴厲地說“不行”,倒把父親嚇了一跳。


“半輩子下來,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孩子考慮,不敢冒險。你說去看大門,難道我們後半輩子就這麼度過?還是說,你想老了後直接去兒子、女兒家裡待著?成為他們的負擔?”


母親這些話把父親說愣了。確實,這麼多年,父親一直想的是,把我們供完大學,再幫助哥哥成家,任務就完成了。加上我大學畢業後工作也還可以,父親更是覺得以後光剩享福了,母親說的這些話,讓他一時轉不過彎來。


其實這些年,父親一直都是在前線打仗的那一個,但很多事情的決策都少不了母親的功勞,父親做很多事情時,都會考慮母親的意見。


父親在母親的堅持下,終於沒有成為看門大爺中的一員。


母親好養生,希望父親能從事此類行業,比如去學習推拿按摩。恰好村子裡有個鄰居在外面做推拿按摩,幹得還不錯,這更讓母親堅定了信心。


於是父親去了石家莊學習按摩,50多歲的學徒,不管在哪個店裡面,都是年紀最大的那個,人們對他倒也還尊敬。


父親同十幾歲的學徒工一起招呼客人,迎來送往,吃著外賣,住著集體宿舍。父親心態好,這麼多年的起伏生活讓他很快適應了學徒工的作息。



致敬勞動者|幾次艱苦創業,我的農民父親奮鬥一生


© Connor Wang


父親喜歡在閒暇時候到處轉悠,每個月會有兩天的休息時間,他就會到處看看,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了一個修腳店的老闆。


修腳店老闆和我們是一個縣的,年齡與父親相仿,兩人一見如故。父親去了幾次,都發現他那生意很好,父親就動了學修腳的念頭,和母親一商量,母親也覺得這個手藝不錯,不會像按摩那麼累。


就這樣,父親再次成為了新學徒,這個老闆知道父親將來要回老家發展,所以教起父親來倒也大方,這讓父親很是感激,直到現在,逢年過節他都會給那老闆打電話問候一下。


一年半後,父親回到了我所在的城市,和母親開了一個修腳店。


父母很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機會,對待客戶很真誠,價格也公道,兩人買了很多的書籍,趁晚上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就這樣,父母的小店很快便積累了一批客戶。


父母把房子租在了一個城中村附近,周圍還有集市,母親閒時就會去趕趕集,買點菜,回來給父親做點可口的飯菜,有客人的時候還會留客人一起吃飯,因而很多客戶都成了父母的朋友,逢年過節還會送點東西過來,給父母很多生活用品。


開店一年多,父母竟然都胖了幾斤,臉也圓潤了不少。


父親多年來東跑西顛的生活總算告一段落。這對為了生計為了家庭常年奮鬥操勞的農村夫妻,總算在老年時,迎來了安穩平和的生活。


我每次到父母的修腳店去,看到父母臉上滿足的笑容,都感到很欣慰。


7


如今,國家對農民的政策越來越好,現在,農民可能都不用像父母似的那樣辛苦,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期望看到的。


不過,不論在哪個年代,不論在哪個產業領域,都有那麼一群為美好生活劬勞不息的勞動者,他們用腳踏實地的努力和誠懇待人的性情,使子女後代的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安定富足。就像我的父母那樣。


希望每一個為生活辛勤奮鬥的勞動者,都能勞有所得,能實現少有所依,壯有所用,老有所養。


-END-


漁姐生於80年代末,喜歡新鮮事物,用文字記錄生活,一直在努力成長的老少女。

(本篇題圖來自《大江大河》劇照)

------

“我故”2019故事練習生培養計劃,詳情請戳:


致敬勞動者|幾次艱苦創業,我的農民父親奮鬥一生

/新書推薦/

《在南極的500天》

我跋涉在廣袤無垠的冰原上,

站在深邃絢爛的星空和極光下




About us

Contact us

微信後臺留言 or 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