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之后,还有谁能撑起评书艺术?

杨树150220271


辽宁评书兴起的起源可以追朔到解放前。以鞍山为例,大量产业工人大多是关内来的单身劳工,下班后的业余生活无非就是喝酒、逛窝、听书,犹以听书因为便宜且可长时间打发无聊深受工人喜爱。戏曲不同,评书语言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都能听懂,不需要舞台、乐器,因此在工人中涌现出大量说书艺人,职业艺人见评书深受欢迎也纷纷改行!鞍山评书在解放后又迎来新的活力,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杨田荣,他讲的新评书《金光大道》、《艳阳天》、《战地红樱》等书目深受大家欢迎。听书让人们知道了高大全、马小辫、金秧子等人物,对丰富群众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七十年代末,杨田荣因病已经不能再说书了,印象中最后听他讲的是《林海雪原》、《包龙图》(好象没录完),不久就去逝了。在他去世三、四年后才涌现出袁阔成、刘兰芳、连丽茹等演员,单田芳比上述说书人出名要晚,但名气也最大。这些评书演员中袁阔成口才最好、功力最深,可惜去逝过早,单田芳表演的感染力最强、书目也最多、传播面最广,当然钱也赚的最多!纵观评书兴起流行地的最大特点就一个,工人聚集地是评书发源地、传播的源头,这也是辽宁评书人最多的原因吧!最后说明一下鞍山是中国当之愧的评书之乡!


用户1094701235369


记得刚改革开放时对评书和古书放开了,一些话剧影视也多了起来。那时还在生产队干活,个别富裕的人有半导体了,歇着时听隋唐演义,岳飞传,三国演义,后来听夜幕下的哈尔滨。那时候刚从八个样版戏中解放出来,听评书那个上瘾入迷。

那时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王刚都是很出名的。

到83年后个别富裕的人开始买电视机了,那时看霍元甲,射雕英雄传,日本血疑,望乡,后来中国的渴望,西游记,那几年一到晚上真是万巷空寂无人都去看电视剧了。记得电影院演少林寺……—些武打片一场接一场,从上午演到晚上十一点。电影院工作人员工资很高,一县长夫人很快就调到电影院了。

现在是多元世界,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电影电视剧,情景喜剧,小品,相声,杂技,歌舞,戏曲。手机,电脑,汽车,轮船,火车,地铁,高铁,飞机,通讯工具交通工具高度发达,给人民经商贸易,恋爱婚姻,旅游带来无限方便。洗脚城,游泳池,广场舞,交际舞,按摩师,球馆,让人们有更多选项保护身体健康。

评书的兴盛产于文误亏乏文革以后,在多元化百花齐放的今天,再出像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这样的大师级人物难上加难。

科技创新越多越快,对老行业冲击越大,电视机电脑冲击电影院。手机功能越大冲击电视电脑滑坡,微信,支付宝,京东,阿里巴巴,网上购物网上存款让国企银行系统头痛不以,有好多银行不得不和京东等联合。微信免费视频通话对邮电书信,电报,长途电话是毁灭性打击,手机今日头条新闻对报刊报纸也有很大冲击。

评书不可能消失,听觉上是优势视觉上是短板,再想达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兴盛不可能了。


杯子里的叶子


没有了,因为时代在变化,评书与我们渐行渐远。本人90后农村人,我们这代人记事起电视已经基本普及,即使在农村。同龄人没有一个听评书的,我是异类,不爱出门,小时候村里经常停电,别的小伙伴都出去一块玩,我躲在家里听收音机看书看报。

我听的第一部书就是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还有单田芳的三侠剑,之后是刘兰芳的岳飞传。当时非常入迷,上了初中以后,一直是寄宿制学校,没法听收音机,评书与我渐行渐远。那时候知道了互联网,心里想着以后条件好了有了网一定要把没听过听全的评书都听一遍。

现在有条件了,但是我一回书也没听过。

小时候信息匮乏,我对知识特别渴望,但是电视机只能收到有限的几个台,书也买不起多少,收音机成了了解外界的主要渠道。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就是因为听众一个个离去,评书也渐行渐远。

说说我小时候听过觉得不错的作品吧。

袁阔成:三国演义,非常经典,三国评书第一。

刘兰芳:杨家将,岳飞传。小时候听很着迷,刘比较会煽情,听到悲剧的地方都想哭了。

单田芳:白眉大侠,乱世枭雄,百年风云,三侠剑,隋唐演义。但是我挺烦他一个背景题材说好几部书,还情节雷同或者相矛盾,比如最出名的是白眉大侠,同样背景的还有三侠五义小五义七侠小五义龙虎风云会大破冲霄楼。


我在外面124



题主列及的三个人当中,袁阔成先生、单田芳先生已然作古,只有刘兰芳先生尚在人间。

其实这话说起来真是挺无奈的。目前来看,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客观而坚定地说:我能继承和发扬古老的评书艺术。

袁阔成先生,是近代以来公认的评书大家,被称为一代评书大师。世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足以证明袁阔成先生在评书界评书泰斗的历史定位。


个人记忆最深的,是改革开放之初,刘兰芳先生以一部《岳飞传》技惊四座,举国上下收听者数以亿计,她那高亢、脆快的声音也传遍了大街小巷,天南地北。受她的影响,一时间评书演播如雨后春笋,各大广播电视媒介都在相应的位置预留出了评书表演的空间档位。

曾看过新闻消息,说袁阔成先生收过几个徒弟,但后来的结果是都没说出来,甚至有消息传出来,说老人家的那几个徒弟,连老人家的皮毛都没学得来,徒有其表,名不副实,不过是依附在老人家的名下,以求得自身的功成名就,身价不菲。

单田芳先生可谓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评书大家。他的离世让全国上下掀起了不小的风潮,人们只能从大师的语音里再去回味大师的技能,却再也不能看到大师仙风道骨的表演了。


刘兰芳先生一直任职于文化界的高层,也有后继力量培植,但还是苦于技艺的后继乏人,至今也没有人能凭借一口上佳的演绎赢得赞许。

应当说,评书艺术真的到了青黄不接的严酷地步,古老的艺术生命渐趋羸弱明灭,实在是评书表演艺术的悲哀,也是举国之中文化精粹的悲哀。

幸而还有大师们留下来的珍贵影像资料和声音,不然的话,这门古老的艺术恐怕真的要寿终正寝了。惟愿喜爱评书艺术的人们,能够祭起评书表演的大旗,学得先生们留下来的宝贵身手和技艺,将演义进行到底。

也给古老的艺术留下一脉香火延续。阿门🙏🙏🙏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1,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打小听,很喜欢。长大了反而听不下去。缺点是,声音过于高昂,刺耳。故事情节太虚假,与真实的历史出入过大,骗骗妇孺可以,不知道别人怎么认为。

单田芳的哑巴嗓耐听,每次开车的时候路上听,不管哪部书,都饶有趣味。他的表演张弛有度,风格明显。

小时候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也很好。可惜现在电台播的少了。不敢评论。

2,小时候,村里经常来说书的,吃过晚饭,大家伙聚集在大队广场,听一段《王庆明寻亲》等等,伴着鼓点声,看飞蛾在艺人前面扑火,感觉这就是外面的世界。后来是收音机一统天下的年代,听评书是放学后的最爱,孩子们都是撒丫子往家里赶。现在,这些都一去不复返,电视,网络,手机日新月异,年轻人有几个听评书的?我也只是开车的时候听,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平日里,谁有空听评书?市场没了,艺人存在的基础就不好,这是客观的事实。时代在变,在发展,总会诞生一些新行业,没办法的。

3,评书界的后起之秀,接触不多,田连元不错,最近好作品不多了,看过一次电视里刘兰芳和她的儿子合作的小段,感觉技艺不错,关键还是要有新作品。郭德纲的评书也听,感觉个人风格太过分了,杂话多,玩意多,不够利落。其他的恕我孤陋寡闻。

4,评书想生存,与时俱进最关键。没有新作品,就会慢慢没落。所以,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选材编剧最重要。要贴近年轻人,希望看到好的作品和艺人大量出现。


才辰日月


评书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吧!

想当年,评书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不可或缺的事。

《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三侠五义》《白眉大侠》都是家喻户晓。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每到晚饭时间学校的广播都播放《杨家将》,同学们都倾耳细听,场面蔚为壮观。

可惜,随着人们生活娱乐的多样化,评书已经没有了那样的重要性,也就没有了那样的兴盛场面,。随着袁阔成、单田芳的逝去,田连元、刘兰芳的老去,后继乏人,已经没有了可以与之比肩的评书大师。

当前,比较不错的评书演员,大概要算王玥波了。此人随评书大家连丽如学习评书,功底扎实,深得评书之妙,台风沉稳,是当前比较受欢迎的评书演员。

而且,王玥波不光深得传统评书之妙,还开拓创新,讲了不少适合青年人的新书,更是值得称道。

相信,随意王玥波的不断努力和积累,他一定能够不断成长,成为有成就的评书演员。但是,能不能达到那些评书大师的高度,本人并不乐观。



生活亮亮眼


看了这么多分析评书没落的文章,没有人从评书为什么兴盛于辽宁来分析。这几位评书大家都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的辽宁,是有原因的。那时候,辽宁工业化已经建成,有数百万城市产业工人,收入稳定、生活无忧,远不是现在某些地方所谓“消费型城市”能想象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必然就要有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吃饱穿暖才能考虑精神层面的问题。所以辽宁文化艺术大放异彩,不仅各类民族艺术蓬勃发展,六十年代甚至成立了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在这种大背景下,从关内来的戏曲、杂技、评书艺人在辽沈大地找到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大舞台,当时的文艺氛围大多也比较宽松和开放,说白了就是不太管。艺人们在剧场、茶社可以相对自由地演出,也挣了很多钱。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才纷纷加入当地的艺术团体,总量十分巨大。

经过文革时期的停滞,1978年文艺的春天刚一到来,我们就欣喜地看到了辽宁文艺的大爆发。各种题材、各个剧种都出了很多好作品。与此同时,相声、评书、二人转等曲艺名家也层出不穷、震动全国,远不是现在所能想象的。出现了杨振华、金炳昶等等风靡全国的相声演员,一时风头无两,全国竞相模仿。刘兰芳1979年年初开始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岳飞传》,真正是“万人空巷”!中午播出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她的高亢清亮的声音,街上空无一人!这绝不夸张!后来,又有营口的袁阔成播出《三国演义》,锦州的陈清远播出《平原游击队》、鞍山的单田芳播出《明英烈》、本溪的田连元播出《杨家将》,都很轰动。

评书的辉煌伴随着整个的八九十年代,广播评书的大行其道、电视的普及,缩小了甚至清空了评书在剧场的空间。辽宁也包括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茶社里的评书表演了,单田芳们只有在广播里才能找到安身之地,他们的名气越来越大的同时,评书的传人们却没有了锻炼的舞台,也就没有了提高的机会,观众们也无从了解他们,慢慢的他们自己也就无声无息了。虽然偶有佳才,也不过昙花一现。随着老一辈评书大家的老去、甚至故去,也随着评书观众、听众们的日益减少,网络时代人们欣赏习惯的变化,年轻一代喜欢传统民间艺术的毕竟是凤毛麟角……评书的没落就像它在辽宁这片热土上曾经的辉煌一样,都是必然的、无可逆转的。


北市场冬哥


评书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以前是缺少文娱活动,每天12*30和7*30吃饭时间准时收听,因为喜欢评书,所以只要是评书演义,我就全部搞来听来看《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唐》,《封神榜》,《薛刚反唐》,《月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小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海公大红袍》,《海公小红袍》《狄公案》《包公案》《大名英烈传》《童林传》《夜幕下的哈尔滨》《一双绣花鞋》承包了我的初高中及大学的很多美好时光,刘兰芳,田连元已经养老天年的年纪,广播也即将如电报一样淡出历史舞台,评书就让我们留下美好的记忆吧


乖乖龙滴龙


由于三位老艺术家的评书已经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在评书届已是不可逾越的一座山峰。虽然在她们之后,也有很多新的评书表演者,但是很难达到或超越他们。

我认为继三位之后,就我听过的评书表演者,其中两位我最欣赏。

张少佐。张少佐的评书我听过《五凤朝阳刀》,《多情剑客无情剑》,《钟林传》…我觉得他的评书别具一格,特别是武侠类的评书,更是独具风采!

再有就是周建龙!周建龙我是听他的《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周建龙的演播风格与单田芳,刘兰芳等不一样。他把《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演播的栩栩如生,让人有一种身历其境的感觉!


年轻时代的水手


袁阔成出身评书世家,从小时便跟着自己的父亲学艺,后来,拜金杰立为师。他是说新书的带头人,“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之一”,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获得中国金唱片奖曲艺类演员奖。袁阔成说书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因人说书。他喜欢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说选择说书的书目。而且,袁阔成的说书,家喻户晓,相当的有名气。

单田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开评书走向市场之先河。

刘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三八红旗手。

这三位老艺术家的评书,真的是非常厉害的,妇孺皆知。

在我知道的评书家,还有田连元老艺术家,他是第一位将评书引入电视的表演艺术家。他的评书应该是比较幽默的。他的评书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还是很让人们喜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