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人物志:大明兵部尚书,却因酒后豪言反害了自己性命


泸州人物志:大明兵部尚书,却因酒后豪言反害了自己性命

任何一个朝代,只要你生活在末代都是悲哀,不管你是黎民百姓还是军机要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没有人能躲开历史的宿命。金庸曾经跟袁崇焕平反,这个人是不是被崇祯误解,今天不去探讨,还有一个人,也曾经有可能让明朝的结局发生改变,但是刚愎自用的崇祯依旧一条道走到黑,这个人就是熊文灿。

明史对他评价并不高,甚至有人认为他误国,我觉得这多少有些不公。王世德《崇祯遗录》,虽称赞杨嗣昌的才能,但也持这种态度:“唯用熊文灿以误国,罪无所逭耳。”

作为明代兵部尚书的熊文灿,《明史》上说他是永宁卫(贵州)人,也有人说他是泸县云锦乡人,还有熊文灿本人手定的《熊氏家谱》为证。其实据考证他就是泸州人,之所以有贵州籍,是当年曲线救国的一个办法,因为当时泸州这边举人录取明显比贵州的条件要高,这个仁兄为了功名,便入籍到贵州同族去了,造成了后来出生地之谜的这个悬案。

泸州人物志:大明兵部尚书,却因酒后豪言反害了自己性命


熊文灿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及第,初任湖北黄冈推官,勤政好学、精明能干。曾任福建巡抚,出使琉球群岛诸国,先后升任山东右参事、山西按察使、左佥都御史等职。

万历四十三年,熊文灿迁任福建布政使。赴任途中,他曾便道返回永宁故里,适逢穿城而过的永宁河上蓬菜石桥竣工,挥毫留下《蓬莱桥碑记》,后来被收入光绪三十四年泸州人万慎子主编的《叙永厅县合志》之中。

这部志书,据说泸州市图书馆有藏本,现在还可以读到,不过笔者没有看见过,有机会要去查证一番。

崇祯初,熊文灿在福建巡抚任上巡视海疆。其时沿海出现众多海盗式武装集团,以郑芝龙(即郑成功之父)、刘香等为巨魁,影响社会安宁与海上商贸往来。

泸州人物志:大明兵部尚书,却因酒后豪言反害了自己性命

熊文灿实行招抚策略,首先招降并且善待郑芝龙,使之归附朝廷,为朝廷效力。经他具表上奏,皇帝封郑芝龙为海上游击。后来郑芝龙向熊文灿献策,又招抚了刘香、李魁等部,利用他们的力量,比较有效地抵抗了倭寇入侵,捍卫了福建沿海地区安全。

其后,郑芝龙被诏封为台湾都督府同知。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崇祯皇帝诏封熊文灿为兵部尚书,总理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等7省军务。时值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声势浩大,熊文灿对辖区内张献忠、刘国能用招降策略,张、刘相继受抚,归降朝廷,一时战争平息。

两年之后,张献忠、刘国能重举义旗,大举入川。皇帝震怒,改派杨嗣昌督师剿办,并将熊文灿撤职查办,抓捕下狱。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十月,熊文灿被论以抚局误国罪,处斩于北京西市,时年67岁。《熊氏家谱》里记载说,他的遗体被运回泸州薄刀岭安葬,墓门正对长江南岸的瓦窑滩。

泸州人物志:大明兵部尚书,却因酒后豪言反害了自己性命

熊文灿之前的成功,过度自信以为可以再用一次,张献忠最终并不落教,这也是让它获罪的地方,但是他真正获罪的伏笔,还得从在福建、广东做官多年,积聚的钱财不计其数,大量的珍宝结交朝廷内外的权要人物,打算长期镇守岭南说起。

恰好这时天性多疑的崇祯怀疑刘香没死,并且不了解熊文灿的为人,便派了一名宦官借到广西采办的名义来侦察他。

这位宦官来后,熊文灿很送了他一些礼物,留他喝了十天酒。宦官高兴之际谈到了中原地区盗贼作乱的事,熊文灿喝的轻飘飘的时候,啥也不管,拍案骂道:“全是那帮大臣耽误国事。如果是我去,怎么会让这班盗贼猖狂成这样!”

泸州人物志:大明兵部尚书,却因酒后豪言反害了自己性命

这下正好,宦官站起来说:“我事实上不是去广西采办,而是奉皇上的命令来侦察你的。先生的确有盖世之才,除了你没人能惩治中原的贼寇啊。”熊文灿当时说话出于无意,这时后悔失言,便说办理这事有五大难、四不可。

宦官说:“回去见到皇上我自己替你请求,如果皇上舍得派用先生时,先生就推辞不得啦!”熊文灿无言以对,只好说好吧。

宦官回到宫中果然向崇祯讲了。崇祯自然想着既然如此,你就说话要算数。结果后来一开始还有效果,最后的结果却不尽人意,酒后的海口,让他吃尽了苦头,不仅仅乌纱帽不保,脑袋都搬家了。

你也不想崇祯皇帝是什么品性的人,会容忍你来糊弄,虽然皇帝的做法完全是自掘坟墓,但是先让你去地下陪葬了。

可惜这样一个人才,最终落得这个下场,所以还是那句话,谨言慎行,做人不要做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也不要在任何情况下,说一下不经大脑的话。正如我开头说,任何朝代的末代都是悲剧,熊文灿只是这出悲剧的一个角色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