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明明被唐太宗打敗了,為何武則天稱帝后還會來犯?

驢可樂


我談談我的看法。

總體上講,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唐軍討平了突厥,但後來,唐高宗調露元年(679)突厥復叛,唐軍出兵討伐,幾經反覆,未能徹底討平。武則天掌權後,因忙於對內鞏固統治,沒有及時對突厥進行打擊,且因殺害多名唐軍名將,致使唐軍(周軍)戰鬥力大減,不但未能討平突厥,反而使突厥逐漸強大,並屢次入侵唐朝(武周)。

一、貞觀四年(630)唐軍討平突厥

貞觀三年(629),唐太宗派出10多萬唐軍,在李靖的節度下,兵分多路,進攻突厥,在貞觀四年(630)一舉消滅突厥主力,俘獲頡利可汗。

討平突厥後,關於如何安置戰敗的突厥各部,唐朝內部曾進行了非常激烈的討論,最後,唐太宗採納了中書令溫彥博的建議,將突厥各部遷到唐朝北部邊境地區,保全他們的部落,讓他們保衛唐朝北部邊境。

於是,唐朝將突厥各部安置在東起幽州、西至靈州的廣大地區,“上卒用彥博策,處突厥降眾,東自幽州,西至靈州”,同時,將原來突厥頡利可汗和突利原來統治的地區,劃分為多個州和都督府,“分突利故所統之地,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又分頡利之地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雲中都督府,以統其眾”(《資治通鑑》)。

這裡我想明確一點,既然已經把突厥各部安置在唐朝北部邊境,那突厥故地,也就是大漠以南、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就已經空了,為何又在突厥故地設置各州、都督府?具體由誰來管理這些州和都督府呢?實際上,唐朝在這裡採用僑治的辦法,任命突厥各部首領為各州、都督府的長官,但是,他們並不真的回到突厥故地去管理,而是僑治在唐朝北部邊境地區,只不過掛一個虛名,以便於統領各自部落而已。例如,據史書記載,定襄都督府僑治朔方寧朔,雲中都督府也僑治朔方之境,順州都督府僑治營州南之五柳戍,等等。

二、貞觀十五年(641)突厥返回故地的嘗試

唐朝進行了上述安置以後,逐漸出現了新的問題:

一是大量突厥部落遷入內地,管理不便,帶來安全隱患,“其餘酋長至者,皆拜將軍、中郎將,佈列朝廷,五品已上百餘人,殆與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長安者近萬家”(《資治通鑑》)。最終在貞觀十三年(639)四月爆發了結社率叛亂,結社率是突利的弟弟,他因為長時間得不到晉升而心生怨恨,率部突襲李世民九成宮行宮,殺死唐軍衛士數十人,後被唐軍消滅。

二是突厥內遷之後,漠南空虛,漠北的薛延陀趁機崛起,“突厥頡利既亡,北方空虛,薛延陀真珠可汗帥其部落建庭于都尉犍山北、獨邏水南,勝兵二十萬”。薛延陀崛起,對唐朝北部邊境構成威脅。

就此,唐朝就如何安置突厥問題再次展開討論,最終決定將突厥遣返回黃河以北的故地,貞觀十三年(639)七月,唐朝任命阿史那思摩為突厥的可汗,率領原來內遷的突厥各部返回突厥故地,“詔右武候大將軍、化州都督、懷化郡王李思摩(阿史那思摩)為乙彌泥孰俟利苾可汗,賜之鼓纛;突厥及胡在諸州安置者,並令渡河,還其舊部”。同時任命左屯衛將軍阿史那忠為左賢王,左武衛將軍阿史那泥熟為右賢王,輔佐阿史那思摩。唐朝此舉,既可以解決突厥內遷帶來的安全隱患,又可以制衡薛延陀。

阿史那思摩等人經過1年多的準備之後,在貞觀十五年(641)正月,正式率部渡過黃河返回突厥故地,“建牙於故定襄城,有戶三萬,勝兵四萬,馬九萬匹”。面對突厥重返漠南,漠北的薛延陀顯然是不高興的,薛延陀真珠可汗率部越過大漠南下進攻突厥,突厥大敗,無法在漠南立足,向唐朝告急,於是,唐太宗派出唐軍10多萬人進攻薛延陀,在貞觀十五年(641)十二月諾真水之戰中重創薛延陀,“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此後,唐軍並未立即對薛延陀窮追猛打,其意圖仍然是希望幫助突厥在漠南站住腳,但同時維持薛延陀在漠北的統治,讓突厥和薛延陀互相制衡。

但是,阿史那思摩實在不爭氣,在薛延陀的不斷打擊下堅持不住,於貞觀十八年(644)十二月,率部撤回黃河以南,其殘部被唐朝安置在勝州和夏州一帶,突厥此次重返故地的嘗試以失敗告終。為避免薛延陀勢大難制,唐朝也在貞觀二十年(646)派兵徹底討平了薛延陀。

三、單于都護府的設立

太宗去世後,高宗永徽元年(650),唐朝討平突厥別部車鼻可汗之後,重新整合對突厥各部的管理,設置了單于都護府和瀚海都護府,“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單于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一十四州;瀚海領瀚海、金徽、新黎等七都督,仙萼等八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

此後,又在龍朔三年(663)進行了調整,將瀚海都護府遷到雲中古城,更名為雲中都護府,麟德元年(664)又改雲中都護府的名稱為單于大都護府,至此,原本的單于和瀚海兩都護府被整合為單于大都護府,統一管理漠南事務。

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突厥各部再次返回突厥故地。

在這期間,漠北的敕勒諸部時有叛亂,再加上東邊征討高句麗、百濟,西邊應對吐蕃,西北的西突厥也不斷反覆,唐朝逐漸放鬆了對突厥各部的制衡。自永徽元年(650)至調露元年(679),將近30年間,突厥無事。

請注意,太宗時期,突厥也沒有大事,但是,處於太宗的不斷調整和變動中,南遷、北遷,打來打去,因此,整個貞觀年間,突厥的元氣完全沒有恢復。但是,進入高宗時期,唐朝對突厥沒有相應的調整,因此,突厥得以休養生息,最終在調露元年(679)出現了大規模叛亂。

四、突厥復叛

調露元年(679),“十月,單于大都護府突厥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俱反,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酋長皆叛應之,眾數十萬”。

面對突厥大規模叛亂,高宗也派出大軍征討,幾經反覆,在開耀元年(681),在唐軍裴行儉的打擊下,突厥叛亂本已經基本平定,突厥首領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等陸續投降,但是,高宗再次出現決策失誤,殺掉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等突厥首領54人,導致突厥在永淳元年(682)死灰復燃,“突厥餘黨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據黑沙城反,入寇幷州及單于府之北境,殺嵐州刺史王德茂”。

此後,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武則天忙於對內鎮壓反對派,還殺害了唐軍大將程務挺,流放了王方翼,自毀長城。突厥得以迅速壯大,在整個武則天時期,唐朝(武周)對突厥作戰,輸多勝少,基本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直到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張仁願築三受降城,唐朝對突厥的態勢才得以根本改觀。

以上是我的一點簡單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詳侃歷史


簡單來說,東突厥後來複國了,而武則天為稱帝基本把唐帝國的名將清洗了,再也無人能擋突厥的鐵騎。感興趣的可以往下看看詳情。

突厥遊牧民族

突厥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遊牧民族。歷史上,突厥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強勁的對手。

唐太宗平定東突厥

從貞觀元年起,曾經“控弦百萬,憑陵中夏”的東突厥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從鼎盛走向了衰落——一方面,頡利可汗寵信佞臣,導致政局大亂,原本臣屬於東突厥的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北方諸部相率反叛;另一方面,東突厥境內又遭遇了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其國大雪,平地數尺,羊馬皆死,人大飢”。此外,東突厥王室又產生了嚴重的分裂,頡利可汗與突利小可汗的叔侄反目更使其形勢雪上加霜。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意識到征服東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遂於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北伐統帥,負責組建遠征軍。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遠征軍集結完畢,唐帝國傾盡精銳兵分六路,從各個方向大舉進攻東突厥。

其後,東突厥的二號人物突利小可汗逃離東突厥汗國,抵達長安朝見大唐天子李世民。同月下旬,頡利的心腹大將阿史那鬱射也率部來降。他們的投誠意味著頡利己經眾叛親離,徹底變成了孤家寡人。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正月。年屆六旬李靖親率三千精銳騎兵,突襲頡利可汗的王庭——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出奇制勝,一舉攻佔了定襄。

此次出征,唐朝大獲全勝,斬殺突厥騎兵數萬人,收降部眾數十萬人。北起陰山、南抵大漠的廣袤土地,全部落入大唐帝國的掌控之中。

東突厥復國運動

高宗時期,唐帝國在吐蕃的打擊下連遭慘敗,國力大不如前,沉寂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突厥人終於坐不住了,開始了復國運動。

不過,唐朝有名將裴行儉坐陣,計俘叛亂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以功升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身兼文武兩職。次年,大破東突厥阿史德溫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盡平東突厥殘部。

裴行儉善於鑑別人才,所提拔的名將有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等。裴行儉死後,程務挺就成了帝國軍界最引人矚目的一顆新星,他手握重兵,在抗擊東突厥的戰爭中功勳卓著,儼然已是帝國軍界的擎天一柱。

武則天的清洗運動

後來,程務挺和王方翼這兩位功勳卓著、驍勇善戰的名將,相繼死於國內的政治鬥爭,這對大唐帝國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損失,但對突厥人而言卻是一大福音。

從此,東突厥軍隊更是無所忌憚,屢屢縱兵入寇,逐漸成為唐帝國北方的一大邊患。


讀者百家


突厥是我國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祖先是平涼雜胡,屬匈奴別支,姓阿史那氏,以遊牧為生。由於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逐漸強大起來。隋代時,當突主佗缽可汗死後,突厥貴族上層爭奪可汗繼承權發生分裂。至隋開皇四年,形成以阿爾泰山以西的突厥人為西突厥,以東的為東突厥。他們屢屢進犯中原。

隋文帝楊堅統一江南後,對突厥採取遠交近攻、剿撫並用、離奸操縱的戰略,終於使突厥俯首稱臣。

初唐,突厥人利用漢亂,多次重兵犯境,靠太原起兵的李淵迫於無奈,甚至甘願向突厥進貢稱臣,足見敵人之強大,唐太宗對猖獗的突厥人多次用兵不果,他終於意識到要靠政治安撫才能達到目的,軍事征服只是一種手段。首先,他釆用先剿後撫的戰略,目標定在強大的西突厥,它一滅,東突厥一時也難有作為。

貞觀三年(629年),太宗派大將李靖率萬精騎遠程偷襲突厥大營陰山,一戰成功。殺死一萬,俘十多萬,獲牛羊十多萬頭。接著,五萬突厥土兵來降。於是,天下大定。


楓丹白露211735932


武則天正式稱帝是公元690~705年,而其夫唐高宗李治病逝於683年,由其子唐中宗李顯繼位,只一年時間被武則天廢黜,繼而以四子李旦繼位稱唐睿宗。從683年到690年武周時期,武則天臨朝稱制,一手掌控朝政,兩位兒皇帝和傀儡無異。



而突厥經隋唐兩朝不斷的分化、離間、打擊下,東西突厥已先後於630年和657年先後滅亡。唐高宗亡後,武則天掌政時期,來犯的突厥叫“後突厥”。

自從630年,東突厥頡利可汗被俘,東突亡國後,他們在唐朝統治下,相安無事半個世紀。但由於唐朝經常調動突厥東征西討,突厥下層逐漸不滿,而有野心的突厥上層,意圖復辟突厥國家。



自679年冬起,突厥部已開始蠢蠢欲動,糾眾數十萬人反唐,被名將裴行儉鎮壓。因唐廷對於突厥問題處理不當,682年阿史那骨咄陸又叛,與其弟默啜四處劫掠,勢力逐漸強盛,進入“後突厥”時期。

阿史那骨咄陸成為突厥可汗後,共出擊47次,不僅進攻唐朝,還有契丹、鐵勒、韃靼等部,奠定了後突厥的基業。693年,阿史那病故,因子年幼,其第默啜自立為可汗。



繼位的默啜可汗非常狡猾,為鞏固地位,695年遣使者請降武周。歸順後大肆撈取好處,增強實力,先討要突厥已歸順唐朝的人口,武則天高興之餘,不僅歸還數千戶突厥降戶,並賜予大批物資,這使後突厥實力大增。後來默啜又趁契丹與周朝戰爭後方空虛,出兵盡擄契丹新城的人口物資,契丹戰敗後,殘餘部眾皆降於後突厥。



默啜可汗一邊大撈好處,一邊還瞧不起武則天。將前來迎娶其女的武則天侄子武延秀扣留,並揚言道:“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並威脅要以武力幫助恢復李唐。盛怒的武則天派軍隊征伐,但卻未建寸功,反而被突厥部一路掠奪殘殺,損失慘重。

此後默啜傭兵四十萬,佔據西北廣大地區,非常輕視武周王朝,而武則天對此也無可奈何。後突厥一直持續了半個世紀,一直到唐玄宗時期,公元745年,唐朝方才聯合回鶻將後突厥滅國,突厥部分融入唐朝,部分融入回鶻(維吾爾祖先),至此退出歷史舞臺。


百味乾坤


突厥也很覬覦我們黃河中下游的肥沃土地和很溫暖的氣候,豐富的物產。唐太宗取得打擊西突厥的勝利,建立安西四鎮。但幾十年後,經過休養生息,突厥元氣恢復,開始向中原遊牧逼近。勢利不斷恢復,日益顯出優勢,開始進犯中原大唐。武則天、唐中宗都相繼對東突厥運兵,使突厥向大漠深處潰敗。唐超實際控制線越過蒙古草原,到達中亞,碎葉城在今天哈薩克斯坦伊塞克湖岸邊。在中亞亞洲內陸腹地,今蒙古和俄國有中文物出土!

太宗打擊西突厥,高宗進行七年西域戰爭(650——657),打擊了軍事力量,大量突厥向西北逃亡而去。唐朝對他們留有生還餘地,並沒有像後來世界史上的美國人對待印第安人一樣趕盡殺絕!

中國向來主張和諧共處,並不做唯我獨活,不管他人的,軍事暴力血洗,不進行種族——民族間的分裂、對抗、戰爭和清洗。


文物陳列策劃設計樑子


唐太宗,李世民並沒有打敗突厥,而是和親!歷史上是隨朝打弱了突厥,事實上李世民是突厥人的外甥,歷史上那有外甥或孃舅開打!即使開打其發生的概率非常低!其實吳三桂和祖大壽就是孃舅關係!遺憾的是明朝後期,政治已完全腐敗!吳三桂只是漏網之魚。不難看清,到武則天時代,李家成了武則天的敵人,這突厥當然也是敵人了。另外一朝天子-朝臣,開打是必然的!君臣在戰爭中穩固!就象旋轉的子彈!


Rock181538653


唐太宗李世民打擊突厥的那段歷史是假的,李世民為了奪皇位和突厥人結盟,不然那有突厥人捧場他天可汗的黑歷史。


用戶2047714708659


因為突厥又復國了。稱為後突厥汗國。但不久又被打敗並滅亡了。


於無聲處34


打敗了又不是消滅了,就像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但是匈奴並沒有就此退出中國舞臺。而是蓄勢待發。


小胖愛解說


還不仗著其強大,來欺負弱女人!唐朝的男人它惹不起,也不敢招惹,現在看到大唐沒有男人,竟然讓個女流坐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