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所經營,絕不能偏離一個原點

診所經營,絕不能偏離一個原點

市場的法則就是大浪淘沙,優勝劣汰。 隨著公立醫院的改革不斷深化,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未來,不僅在高端專科,同時在廣闊的基層社區,尤其在健康服務與管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都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與公立醫院形成差異互補,其中尤以診所更甚。

比如日本,根據2015年日本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全日本擁有8480家醫院、100995家診所、68737家口腔診所、58326家藥房。診所,作為日本全民健保下的最龐大和基礎的醫療形態,其規模可見一斑。

而在我國,根據衛健委公佈的公開數據,2009年新醫改以來,診所數量以每年6000~7000家的數量在快速增長。《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2017》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診所已經達到了169367家

其中對於中醫診所來說,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隨著備案制的實施,中醫類診所數量激增。2012年中醫類診所數量僅34707家。2017年末,全國中醫類診所47214家,比上一年增加3886家。

但是,數量多並不代表質量就高,解決老百姓的難題就多,甚至因為數量的盲目擴張,導致質量的反比下降。

如品牌營銷專家於斐所說的,在我國診所經營上,普遍存在高度的同質化,由於方向、定位、模式、管理等都存在問題,大多生活在水深火熱,掙扎在生死存亡線上……而老百姓同樣深陷於“看病難,看病貴”的醫療困境中。

診所經營可謂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

不能偏離原點

醫療觀察者劉牧樵有過介紹,“前幾天,給100多位診所老闆(基本上是醫生),講《我國基層醫療創新經營管理模式突破》,在交流中發現,儘管他們也遇到了經營危機,但是憑藉老闆個人專業能力以及低成本運營,大部分診所還是可以盈利,稍做改變,生存基本沒有問題。對於規模大一點的門診部、國醫館、一級醫院等,

由於經營需依靠醫生團隊,加之管理成本高,改變經營模式迫在眉睫。

管理者或許早已認識到,現在已經不是搶攻市場佔有率,而是爭取客戶滿意度的時代,如何營造專業個性化服務體系,探索潛在客戶終身價值的管理,是新時代診所面臨的緊迫任務。

但是,“真正的工作,從徹底做好最基本的工作開始。”不管診所如何定位,如何改革,如何發展,都不能偏離一個原點。

葆樺醫療創始人,里奧診所合夥人潘靜曾表示,醫務人員和病人之間的關係就是經營模式。私人診所帶給病人的價值重要的一點是對病人的尊重和安全。

其實,高端醫療和低端醫療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評判標準,診所應該從滿足人的健康權利上出發,營造一個友善安全的醫療環境,真正的高端是服務流程和服務態度的高端,是讓更多人享有健康服務的使命高端。

2

不能依賴名醫

中醫是醫館最寶貴的資源,不少的中醫館不惜花重金從高校聘請退休的教授、從醫院聘請退休的知名醫生到醫館坐診。

為了能夠留住中醫的“心”,給中醫們各式各樣的薪酬福利,例如高額的薪金(薪金的構成各地不一),裝修豪華的診室甚至是專車接送,每週坐診半天的優厚待遇。尤其是本地退休的知名中醫,往往能夠自帶流量,是每家中醫館願意花巨大成本去爭奪的重要原因。

然光靠名醫是不行的,何況隨著診所數量的增多,也沒有那麼多的名醫資源可共享,對診所品牌的系統打造,並不能帶來多大益處。

把好人才關,樹立正確的人才理念,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優惠政策,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打造人才,多條腿走路,多維度護航,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存和發展的難題。

3

不能盲目營銷

一切圍著患者走,一切繞著“服務”做,多點誠心,少點套路,是看似簡單,實在較難做到的經營原則。日常工作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不和諧的曲調,或關乎人性道德,或關乎客觀事實,往經營管理的傷口上撒點鹽。

如今中醫診所多了,騙子也多了,老百姓受騙的也多了,但正因為受騙,他們的就醫免疫力也增強了,想要獲得患者真心的認可,尤其是在當下這種醫患關係中,早已不比從前。

於斐就說,患者是病了,但不傻,知道什麼能治,什麼不能治。就診所來講,在服務定位上下功夫很重要,這包括很多方面,諸如在服務對象、服務時間、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方面製造差異。

如細分市場需求,建立顧客信息數據庫,開展“一對一”定製營銷,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個人服務,包括為他們“量身定做”,通過感情接近法、需要接近法,重複接近法等營銷手段提升銷售業績。

4

不能死扣或忽視細節

細節是魔鬼,細節決定成敗。相關人士表示,細節與魔鬼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具有破壞性。如果掌控好細節,那連魔鬼都能掌控好,還有什麼做不到的呢?如果掌控不好細節,那魔鬼的破壞性尤其是關鍵時刻的影響可想而知,甚至有時是災難性後果。

其實,這就是100-1=0的人性定律,100%的努力,一旦出現一個細節的疏忽都會導致你功虧一簣。

你可能做到了許多顯性的細節管理,比如環境佈局舒適人性;更新、補換舊的標識;加強病歷、處方規範書寫培訓;協助患者掛號、劃價、交款、取藥一條龍服務;設立便民服務箱;添置殘疾人輪椅、老花鏡、雨傘、柺杖等等候補設備;積極主動迎送患者,尤其是老年不便患者;回答問題時,眼神嘴角都要微笑等等,卻往往忽視了一些隱形細節,包括客觀和主觀,比如你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你自以為對的東西,你對別人的偏執等等。

3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關於開展醫療衛生機構廁所整潔專項行動的通知》,其中明確,到2019年年底,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廁所全面達到乾淨、衛生和整潔;到2020年年底,衛生廁所基本實現全覆蓋,並建立較為完善的長效管理機制。

這也是一種細節不到位的體現。因為“無”所以才產生了“有”,既然這個通知能被髮出,就說明現實中確實存在這個問題,甚至有的很嚴重。不僅僅是衛生廁所,甚至它不能算為一個細節,其他更可想而知。

當然在細節管理中,絕不是要讓你天天去扣各種細節,做細節管理也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將其融入日常管理中,這樣才能讓服務更貼心,讓病患滿意。細節不僅是管理,更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