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摘掉貧困帽 奢香故里湧春潮

勠力摘掉貧困帽 奢香故里湧春潮

大方縣奢香古鎮全景圖 (吳貴榮 向庭太 攝)

勠力摘掉貧困帽 奢香故里湧春潮

採摘荷花

勠力摘掉貧困帽 奢香故里湧春潮

打理大棚蔬菜

勠力摘掉貧困帽 奢香故里湧春潮

恆大集團幫扶的養牛基地

勠力摘掉貧困帽 奢香故里湧春潮

貨運列車緩緩駛進車站

4月24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道真縣、務川縣、盤州市、六枝特區、鎮寧縣、普定縣、大方縣、石阡縣、印江縣、丹寨縣、麻江縣、施秉縣、鎮遠縣、三穗縣、雷山縣、貴定縣、惠水縣和安龍縣18個縣(區、市)退出貧困縣序列。這對大方各族人民來說,是一件大事、喜事,大方從此步入了告別貧困、同步小康的新徵程。

翻開歷史,600多年前,彝族女英雄、政治家奢香夫人在大方書寫了一段傳頌至今的傳奇佳話。今天,大方各族人民發揚奢香夫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苦幹實幹謀發展,大膽創新促轉型。

大方人民見證了諸多領域取得的突破:脫貧攻堅成效顯著,農業產業濃墨重彩,立體交通初步形成,教育事業健康發展,醫療衛生成效顯著,文旅產業蒸蒸日上,群眾幸福指數顯著提升……各項事業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現在的日子真的幸福,各種收入加起來,一年也有五六萬元,這是過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說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大方縣八堡鄉海龍村五組村民王繼綿的臉上掛滿笑容。

過去,王繼綿一家五口人守著幾畝土地過日子,靠天吃飯。2014年,王繼綿家被納入貧困系統。讓王繼綿一家實現命運轉變的是天麻種植。2015年,王繼綿依靠發展天麻產業,光榮地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2016年,海龍村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打造“十里荷塘”,發展鄉村旅遊,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每到荷花盛開或挖藕季節,王繼綿就在荷田裡採摘蓮花和挖藕。王繼綿說,在基地打工一天也有200元左右的收入。

大方縣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烏蒙山片區特困縣,這裡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五年來,大方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強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成功實現22.51萬人整體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0.85%下降到2018年的1.85%,脫貧攻堅成就顯著。

大方地處雲貴高原中部,烏蒙山腹地,是烏江、赤水河流域的分水嶺,這裡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基礎設施是制約發展的最大短板。為此,大方縣加大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全面夯實脫貧基礎,破除了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按照“六個堅持”原則,大方縣創新“四結合四靠近”模式,即易地移民搬遷與工業化結合、與農業產業化結合、與新型城鎮化結合、與旅遊發展結合,靠近城區(鄉鎮中心區)、靠近工業園區、靠近旅遊景區、靠近交通幹道,科學選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30個鄉鎮建成42個安置點,在縣城建成集中安置點奢香古鎮,分批次完成2.47萬名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

截至目前,已在安置點周邊建成採摘園35個、觀光基地13個、牛超市6個、牛集中飼養點18個,帶動1.9萬名搬遷群眾參與發展,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人數7000餘人,實現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基本實現“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解除搬遷群眾後顧之憂,結束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歷史。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大方縣始終把教育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著力改善辦學條件,補齊教育短板,加大貧困家庭就讀子女精準資助,讓每一個貧困家庭孩子都有學上、上好學,讓教育雨露潤澤每一位貧困學子。

五年來,大方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生建設成效顯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交通、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條件不斷改善,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圖景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堅定。

從大方縣城出發,沿著老清畢公路來到羊場鎮穿巖村,在綠色中一路穿行,兩旁的農舍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安靜祥和。眼前這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地方,過去卻是出了名的窮山溝——“開荒開到邊、種地種到天”,植被破碎、石漠化嚴重。為了生存,村民毀林開荒,結果是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造成生態嚴重失調。

1984年,大方縣出臺了優惠政策,號召村民植樹造林。2000年,大方縣被列為全省退耕還林試點縣,將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穿巖村作為退耕還林試點村,把退耕還林、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大力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不僅修復了穿巖的生態,改善了人居環境,更重要的是讓老百姓確立了生態發展理念:依託良好的生態資源,穿巖人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吃上了“生態飯”。

格里河是“美酒河”赤水河的上游支流,不僅澆灌了山谷裡的良田,也哺育了兩岸的百姓。然而,格里河的生態環境也曾遭到嚴重破壞。這讓大山鄉光華村老支書羅光賢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併產生了聯合本縣流域內的7個鄉鎮23個村共同保護赤水河上游的想法。

在羅光賢的“遊說”下,大家達成了保護格里河的共識。2013年,大家商議制定了村規民約,對格里河進行保護。為了形成管護長效機制,2014年通過“河長制”,將格里河的管護責任進行分解,落實到人,大方境內80多公里的河段得到了有效管理。

穿巖人和光華人追求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共同發展,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變為現實,取得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成為大方縣發展生態經濟的生動樣本。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大方縣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切實做到生態建設與扶貧開發的有機結合。2010年以來,累計完成營造林88.98萬畝,實施天然林保護176萬畝,治理石漠化72.43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88.7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從2010年的36.7%提高到2015年的45.98%。

同時,大方縣全面落實生態補償政策,種植經果林12.83萬畝、中藥材12萬畝;實施退耕還林37.41萬畝,覆蓋貧困人口2.21萬戶7.32萬人;依託自然景觀資源,開發生態旅遊和休閒康養產業,發展農家樂352戶,帶動貧困群眾1.61萬人,實現生態改善和穩定脫貧雙贏。

對江鎮元寶村的村民們都渴望有一個致富產業,早日擺脫貧困。2017年,村民吳香貴成立了大方縣貴惠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0餘畝種植冬蓀,合作社流轉村民撂荒的土地,讓村民有了一份收入,村民在基地務工,每天有80元到150元不等的工資。

冬蓀基地不僅帶動24戶80人增收,還帶領有條件的村民種植冬蓀,使冬蓀成了村民的致富產業,拓寬了增收渠道。“在基地務工,每天可以拿到150塊錢,日子比原來好多了。”村民黃明貴說。

產業是脫貧的關鍵。大方縣結合實際,以“五個到村到戶到人”為抓手,著力構建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大體系”,激活內在動力,探索帶動模式,找準脫貧路徑,實現了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目標。

大方縣按照“八要素”大力推動農村產業革命。每年穩定種植商品蔬菜10萬畝、中藥材12萬畝、辣椒25萬畝、烤煙14萬畝、發展食用菌2.52億棒。建成現代農業園區50個、休閒農業園區9個、農村電商網點175個,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

深入推進“三變改革”。大方縣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村集體+農戶”等模式,積極推廣土地入股、勞動力入股、財政資金轉股等方式,全面盤活農村資源,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增加群眾產業收入,2.46萬貧困戶9.85萬人通過發展產業脫貧。“四機制探索產業扶貧‘牛’路子”產業扶貧模式得到省領導籤批肯定。

落實“3個15萬元”扶持措施。發放“特惠貸”7.91億元,惠及貧困戶2.27萬戶,扶持貧困家庭創業1.3萬戶,發展微型企業2040戶,帶動就業5.52萬人;開展技能培訓4.66萬人,吸納貧困群眾就業2.68萬人;開發護路員、保潔員等“10+N”公益性崗位2萬個,1.12萬貧困戶5.15萬人通過穩定就業實現脫貧。

在興隆鄉獅子村的蔬菜基地,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幾十名村民把採收好的蔬菜打包後裝上大卡車,運往廣東、雲南等省銷售。

該蔬菜基地2015年建立,每年付給銷售蔬菜和在家門口務工群眾的工資就有300多萬元、土地流轉費近20萬元,帶動了獅子村和周邊上百戶農民增收。“村裡有了蔬菜基地,既照顧家裡又能掙幾個錢。老伴管孫子讀書和做家務,我在蔬菜基地務工,每天有80元,一年下來也有2萬多元的收入。”村民李文敏高興地說。

一個個產業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戶戶有產業覆蓋、人人有增收路徑,為全縣脫貧摘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整合資源,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環。為此,大方縣打通上下扶貧渠道、建立政企協作機制,充分用好中央和省市上級部門的傾力支持和農工黨、天河區、恆大集團的幫扶力量外,同時充分發揮制度優勢,調動全社會力量,形成萬眾一心、全民攻堅的宏偉場面。

農工黨中央定點幫扶,安排28個省市農工黨組織與大方28個鄉鎮結成幫扶對子,投入1.19億元,引進投資2.55億元,以實施“同心助醫工程”等方式全面參與大方扶貧;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積極爭取對口幫扶,廣州市天河區、深圳市龍崗區投入1.07億元,引進簽約投資27.42億元,實施產業合作、人才交流、勞務協作等舉措,助力大方脫貧攻堅。

自1994年國務院扶貧辦正式批准把大方縣確定為農工黨中央的定點扶貧縣以來,農工黨中央鄭重許下“大方不脫貧,農工黨不脫鉤;大方脫了貧,農工黨不斷線”的莊嚴承諾,與大方人民“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為大方脫貧攻堅傾心盡力。

農工黨中央充分發揮人才薈萃的智力優勢和聯繫面廣的政治優勢,把東部和中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市場、管理等優勢與大方縣的政策優勢、自然資源優勢等充分結合起來,助醫惠民、智力支持、產業扶持……20多年深情攜手,農工黨中央發揮人才、智力及聯繫廣泛的優勢,在醫療衛生、經濟社會、職業教育等方面給予大方縣傾力幫扶。

住了幾十年茅草房的鳳山鄉聯興村村民彭德友沒有想到,“能住上這麼漂亮的房子”——2016年國慶節前夕,彭德友一家搬到了恆大集團在鳳山鄉店子村援建的恆大二村,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配套了兩個蔬菜大棚。恆大集團結對幫扶大方縣之舉,改變了許多像彭德友一樣的貧困群眾的命運。

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後,在全國政協的關心支持下,恆大集團懷著“民生為本、產業報國”的情懷,與大方縣簽訂了結對幫扶協議。恆大集團投入30.45億元扶貧資金,派出661名精兵強將入駐大方開展精準扶貧,通過發展產業、易地搬遷、吸納就業、教育資助、生活保障、創業扶持等一攬子措施,助力大方穩定脫貧。

幫扶三年多來,恆大集團與大方縣各族幹部群眾並肩作戰,各項精準扶貧措施全面展開。恆大和大方,共同打造了社會扶貧的示範;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的大方品牌,書寫了同心共築小康夢的嶄新篇章。

百舸爭流,破浪者領航;千帆競發,奮勇者當先。大方縣主動作為,銳意創新,凝心聚力,同心攻堅,為奢香故里譜寫了脫貧攻堅的壯麗篇章,交上了脫貧攻堅的精彩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