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你會發現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

共享經濟:你會發現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

共享經濟:你會發現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

近幾年,從共享單車到共享汽車,從共享充電寶到共享雨傘等,一系列的共享經濟新形態不斷湧現,帶動了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

隨著“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共享模式走進人們的生活。“共享經濟”在盤活社會閒置資源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個性化需求。

但是,過去一年從P2P平臺接連暴雷、滴滴順風車頻頻出事,到共享單車ofo準備破產重組方案,曾經備受青睞的資源共享模式在頻頻出現的問題下遭到各方質疑,共享經濟的探路者們初心不在。在追名逐利的驅動下,共享經濟甚至背離了當初的誓言,走向了對立面。

共享經濟:你會發現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

撕開共享經濟的面具,你會發現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

共享經濟

共享概念早已有之。傳統社會,朋友之間借書或共享一條信息、包括鄰里之間互借東西,都是一種形式的共享。

2000年之後,隨著互聯網web2.0時代的到來,各種網絡虛擬社區、BBS、論壇開始出現,用戶在網絡空間上開始向陌生人表達觀點、分享信息。但這種並不涉及任何實物的交割,大多數時候也並不帶來任何金錢的報酬。

2010年前後,隨著Uber、Airbnb等一系列實物共享平臺的出現,共享開始從純粹的無償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你會發現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

而對於“共享經濟”一詞,大家普遍認為來自 2008 年書籍《Remix: Making Art and Commerce Thrive in the Hybrid Economy》。當時,它被認為是新一代的商業模式熱潮,可打破傳統邊界。投資和科技圈稱其可將美國從“重資產生活方式轉變為輕資產生活方式”。

共享經濟出現之初很多專家都認為共享經濟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救星。

在2010年的一次TED演講中,共享經濟領軍人、作家雷切爾·博茨曼曾這樣讚譽共享經濟:分享之於所有權,就像iPod之於八音軌,就像太陽能之於煤礦。

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暢銷書作者托馬斯·弗裡德曼宣稱Airbnb(美國短租平臺)真正的創新不是它的平臺,也不是它的分佈式商業模式,而是信任。

還有很多專家表示共享將有助於減少過度消費以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風險投資家、科技趨勢觀察家瑪麗·米克表示,美國人正在從重資產的生活方式轉向輕資產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之下共享經濟將引領潮流。環境與政治研究員哈拉爾德·海因裡希斯表示,共享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潛在新途徑。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的安妮·倫納德將分享與消費對立起來,她表示:共享經濟將節約資源,讓人們用上原本買不起的東西。

共享經濟:你會發現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

總而言之,共享經濟的初衷是:避免過度浪費,實現資源共享及環境可持續性發展;拉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強信任;通過創造新的增收渠道,縮小貧富差距。這樣看來,將共享經濟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救星也一點都不過分。

但是往往事與願違,經過上十年的發展,共享經濟走到今天近乎完全“變質”。

共享經濟加劇了資源浪費

經歷了殘酷的資本戰爭,城市就像是發了一場熱症。年前還是明星的摩拜、ofo早已墜入沉默。目前共享單車在中國已是一片“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伴隨著共享單車一塊倒下去的還有“共享單車墳墓”。

共享經濟:你會發現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

作為曾經中國共享經濟代名詞的“小黃車”、“摩拜”等共享單車過去火爆都市街頭,隨處可見。作為低碳出行必備、“解決最後一公里痛點”神器,共享單車曾在一片看漲聲中迅速膨脹。

據統計,短短兩年多時間,共享單車在中國各大城市集中投放量超過2000萬輛,以至於不少地區出現了車輛過剩的情況。

市民們在享受共享單車帶來便利之餘,有關其無序及壞車率的抱怨也接踵而至。不少市民抱怨稱,共享單車入市成災,亂停亂放不僅影響市容,也阻塞了人行通道,由原來的“便民”變成了“擾民”。

去年,一組名為“無處安放”的攝影作品走紅網絡。公眾首次集中看到如此多城市正在面臨的廢舊共享單車堆積場景。

畫面中,數萬輛共享單車無序堆放在城市的空地,高達數米。廢棄單車與雜草共生的寂寥與僅僅幾十米開外城市的繁華迥然不同。有網友感慨,看完要犯密集恐懼症了。還有人聽見了視頻中個別共享單車電子鎖發出的蜂鳴聲,稱“若隱若現,時斷時續,彷彿是瀕死的心跳”。大家看看下面的圖片感受下。

而像這樣的共享單車墳場全國已有多達20個。比如上海浦東、廣州天河、廈門同安、南京江寧……

此外,共享單車上折射出來的道德問題也讓人唏噓不已:霸佔、損毀、亂停亂放等不道德行為屢見不鮮。共享單車不僅沒能給我們展現一個和諧、友好社會,反而是進一步“助長”了我們的醜陋。

共享經濟:你會發現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

共享經濟模式下的信任防線坍塌

共享成就了滴滴野心,也讓滴滴騎在了資本的 “虎背 ” 上。資本的注入迫使滴滴 “快速成長 ”,避免不了 “催熟 ”帶來的隱患。如今,乘客對 “安全感 ”都到了 “奢望 ”這一步。

從網約車巨頭滴滴誕生,到人們接受和依賴這樣的出行方式,時間不算久。可是去年三個月內連續出現兩起惡性命案事件。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起,媒體公開報道以及有關法院部門處理過的,至少有50宗滴滴司機性侵、性騷擾事件,其中有2起故意殺人案,19起強姦案、9起強制猥褻案、5起行政處罰案件、15起未立案的性騷擾事件,強姦案及強制猥褻案的佔比高達56%,受害者53名均為女性。

道歉、自查、下線順風車,3個月前鄭州空姐遇害時滴滴是這樣整改的;3個月後樂清女孩遇害,滴滴的整改還是這樣,只是多了免職兩名高管。

滴滴在公眾信任坍塌的邊緣不斷放肆。社會對滴滴的容忍已經到了極點,毫不客氣地說,如果滴滴再發生一次惡性殺人事件,撤銷經營許可證、下架APP、永久關停是遲早的事。

共享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上,涉及多方利益。無論是雙方之間的信任還是對平臺的信任,都是共享經濟發展的命脈。

因此,共享平臺必須肩負起更廣泛的社會責任,加強自我約束,始終對公眾訴求保持敏感,不能仗著自身體量大、用戶多就任意揮霍用戶信任。再大的企業也是消費者用腳投票投出來的,失去了對生命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敬畏,共享平臺的用戶規模再龐大、商業模式再討巧、算法分配再新穎,也終將行之不遠。

共享經濟:你會發現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

共享經濟讓經濟不穩定

在某些情況下,共享經濟不但未能實現它的諾言,還進一步加劇了問題。

事實上,盤活未充分利用資源實際上導致了更多的資源消耗模式。許多研究表明,優步和Lyft的便捷及低成本補貼正在增加城市交通流量,並使消費者遠離真正節能、共享的交通方式,比如公交車。

據報道,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單在校園內每週就要搭乘大約1.1萬輛車。為了讓更多的汽車上路,拼車服務公司鼓勵潛在的司機通過購買次級貸款汽車或直接從這些平臺上租車來推動汽車的消費。

除了方便出租多餘的房間,度假租賃平臺還鼓勵投機性房地產投資。整棟房屋和公寓樓被從租賃市場撤下,改裝成酒店,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已負擔不起的城市住房市場。

早期的共享經濟冠軍們在理念是正確的,使所有權社會得以轉變,但此後事情越來越偏離正軌。流媒體服務、訂閱系統和短期租賃的興起,讓非貨幣資源共享的前景黯然失色。權力和控制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往往集中在大型平臺手中。而技術和權力集中在大型集中平臺上,導致了信任的侵蝕。

共享也沒有帶來普遍的金融穩定。共享經濟最終創造的就業崗位監管不力,加速了合同工的廣泛增長,壓低了自由職業者和僱員本來就很低的工資。

共享以一種獨特且最終有利可圖的方式,利用了當代人的經濟焦慮、壓力、獵奇、社會責任,打著環保、友好、信任、責任等幌子把我們拉下水。

與此同時,共享雖然指的是利用未充分使用的資產的對等模型,即彼此共享我們的產品,但它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更傳統的集中租賃模型。

共享經濟:你會發現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

與Uber、Airbnb這些對已有資源進行共享的項目不同,我們身邊的很多共享項目是被生生造出來的共享,其實它們本質上無異於租賃。此前,Airbnb副總裁克里斯勒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諸如共享雨傘、共享籃球這些更像傳統租賃而非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你會發現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

對於有的人而言,在共享經濟這個風口失敗了可以選擇退出,再投身到下一個浪潮中。不過,他們用來追逐風口的東西卻可能會永遠留在我們身邊,成為沒價值、沒人用、沒人管的新三無產品,而這些又要讓誰來買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