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你有一顆健全的大腦,

卻沒有想到

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

所以,

你越管越教越失敗。

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在對很多問題的認知上,成年人的會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解釋,比如——

嚴厲的懲罰有助於孩子記住一些規則,但我們又會說,孩子還小,能記住什麼?

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記得兒子會爬不久,有一次把電視櫃底下的玻璃杯拿出來住地上砸。

為了防上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也為了讓他記住不能做這樣危險的事情,我趕緊走過去蹲在他身邊,告訴他這樣做的危害。

沒想到這個小傢伙盯著我,聽我說完話,竟然拿著手裡的玻璃杯又掄起胳膊準備住地上砸。

當時,“威信掃地”的我從他手裡奪下玻璃杯,抓住他的小手翻出手心,不輕不重地打了一下,並對他說了一番訓戒的話。

兒子先是頓了一下,緊接著嚎啕大哭。

……。

大概過了幾天,兒子似乎是忘記了曾經的教訓,又從茶几上抓到一個玻璃杯,一把扔在了地上。

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還有一次,兒子大概1歲多點,朋友帶著他家寶寶來我家玩。

因為朋友的孩子拿了兒子心愛的玩具,兒子上手就挖了一把對方的臉。

那次好在兒子的手指甲沒那麼長,沒留下什麼印痕。

我知道後,把他帶到另一個房間,抽過來他那隻手,狠狠打了三下,並且告訴他為什麼會捱打,以及以後該怎樣做。

但後來我發現,這一招並未起到警戒兒子的作用,相反這倒是讓他在與其他小朋友玩的過程中更在乎自己的東西,維護起來也更堅決、直接。

……。

毫無疑問,事實證明我當時對孩子採取的這種教育的觀點與方法收效勝微,這也讓我漸漸開始反思這樣一個事實——

對於嬰幼兒來說,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事實上,當我們期望通過限制性規則和某些外力行為長久地約束年幼孩子的行為時,採取“講道理”或“暴力”的手段都不一定成功

之所以如此,和孩子意識的成長是密不可分的。

換句話說,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成長的階段有關,而不以你我意志為轉移。

現代認知神經科學已經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嬰幼兒很容易就會被新事物吸引,不斷探索和了解周圍的環境是他們思維與認知成長最為關鍵的手段。

但是,當我們反思嬰兒在成長過程中的行為表現時,會發現最初他們即便對一個事物很感興趣,也無法用手去拿,而是目光追隨。

這說明大腦負責執行功能的額葉皮層尚未發育完全,它與神經的連接尚待時日,但是這些可愛的小傢伙完全可以控制他們的視神經系統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但是,當他們具備一定的抓握與爬行能力時,他們就會迫切地通過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感知這個世界。

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嬰幼兒的這種狀態與成年人成熟的大腦反應大不相同,這種急不可待探索一切的衝動很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危險,但成年人都知道“衝動是魔鬼”,並期望通過各種方式讓他們明白。

於是,成年人會用自己健全的大腦以及認為有必要的行為,來促使嬰幼兒尚未健全的大腦和行為發生轉變。

然而,明白了這些,僅僅是瞭解嬰幼兒的開始。

縱觀人類大腦的發育史,我們會發現大腦是自下而上進化的

簡而言之,就是先有“爬行腦”,再有“早期哺乳動物腦”,外層包裹的才是“晚期哺乳動物腦”,最外層才是掌管我們思考、決策與自我控制等高級功能的“前額葉皮層”。

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是越低級的腦,功能越早成熟,而且我們的一些基本情緒就藏在其中,比如憤怒、恐懼等等。

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所以,當我們採用暴力(或過分嚴苛)、或講道理的方式阻止嬰幼兒這些行為,並試圖以此來協助他建立規則時,他的情緒反應在先,並且直接統領他的行為。

不僅如此,過分的嚴苛甚至是暴力的教育,會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情感印痕,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烙下印記。

但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方式並不能促使他明白什麼能動,什麼不能動,相反他只能在強烈的好奇、衝動與外力的壓制中要麼左、要麼右。

但這時,成年人很可能只會根據眼前嬰幼兒的選擇,做出我的管教“生效了”或“沒有生效”的判斷。

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很可能會覺得左右為難、無計可施。

其實當我們再次回溯大腦發展史時,我們才會明白——

嬰幼兒必須通過探索和行動等體驗式的行為來訓練自己的思維,建構大腦的前額葉皮層,獲取經驗知識,幫助他們思考。

在針對嬰幼兒的教育過程中,以什麼可以觸碰或不能觸碰的規則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時,我們發現——

這種規則大多需要認識的積累,是建立在經驗之上的,而主觀地剝奪了嬰幼兒積累的過程,就等於剝奪了他們認知這種規則的權利,這時你所強加於他們的“規則”恐怕只會將他們推向反叛的邊緣。

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我總不能讓孩子嚐盡一切事物吧?有些是沒有辦法嘗試的事情。

是的,你說的當然沒有錯。就在皮亞傑提出“發生認識論”時,也遇到過類似的提問。

但是,“發生認識論”告訴我們,認知也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結構,這一認知的過程伴隨著大腦的進化而前進,當達到一定的階段時又具有轉化的能力。

所以,對於嚴禁的事項,低齡嬰兒是沒有辦法理解的,我們只能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但是,凡是可以讓大齡嬰幼兒感知的事情,我們可以變通去做,幫助他們理解原因。

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比如,對於牆上的電插孔,我是利用了一個打火機中的電子點火器,通過鐵柵欄門導電,讓他的小手在一定範圍外感受到電流的刺激。

有了對這些事物的感知經驗,他們就能運用這些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

當然,有些經驗的獲取可能需要經歷反覆的認知與理解,這也是為什麼需要父母有耐心的原因。

溫和或暴力教育之所以失效,很可能是你錯誤地評估了嬰幼兒的大腦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成年人會基於自身種種理由,而忽視和無視嬰幼兒的種種體驗式活動,實際上就是在負面干預早期嬰幼兒大腦的發展

相反,如果我們希望嬰幼兒的思維更好的發展,就需要有所付出。

儘管我們在這一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儘管目前的科學還無法完全揭示嬰幼兒認知的秘密,但有一些有益的基本規則對嬰幼兒思維的健康成長帶有普適性——

對於絕對禁止的事情,需要反覆引導教育,包括讓他們從其他人的教訓中間接吸收經驗;

對於需要你協助體驗的事情,儘可能創造條件讓他們體驗;

對於他們完全能夠體驗的事情,絕不代勞;

除非他你的幫助,否則在他們需要幫助時,儘可能不直接提供幫助,而是通過“你還有什麼好辦法”之類的語言進行引導;

最後一點就是,千萬不要認為他們大腦與你大腦的認知能力一樣,這樣你就不會大動肝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