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员工学会了这一招,顶撞领导,也不用担心领导会生气

01

”如果你觉得你作为下属有这个决定权的话,那这个位置下次你来坐好了。“

说完,总经理从位子上起来,头也不回地从办公室走了出去,留下了一众满脸惊愕的下属。

王经理愣在一旁,他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话会引起总经理这么大反应。

这时候在众人目光的压力下极力为自己辩解:

”我没有针对他个人的意思,只是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真的只是为了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而已。“

到底王经理说了什么,惹得总经理直接摔门而去?

原来,总经理为了一个项目的可行性召集下属各部门开会,在总经理都表态支持项目的情况下,王经理却在会上提出了自己对项目的一些不同意见。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这次项目涉及金额比较大,所以如果项目失败的话,会对公司造成很大影响。到时候作为领导,更得负主要责任。”

王经理本意是想说,他作为技术部经理,得为这次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负责,不能如此草率下决心。

可是他这话在总经理听来,却像是指责他这个总经理过于草率,没有判断力,因而气得离开了会议室。


如果员工学会了这一招,顶撞领导,也不用担心领导会生气


有一句话叫“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说话的人可能只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却没想到不经意间把其他人得罪或者戳中别人的痛处理。

生活中我们许多人也会经常犯这样的毛病。

比如一女孩对闺蜜抱怨她男朋友太过于黏人,什么活动都想跟着一起参加。

她也许只是简单地抱怨而已,可是没想到这些话在这个一直单身却苦于找不到对象的闺蜜听来,却像是有意这么说。

又比如下属像部门主管抱怨道:

“经理,你看我们这经常加班能不能报个交通费或者有个夜宵啊?其他部门同事加班晚了,他们的主管都鼓励他们晚上直接打车回去,夜宵也算在主管头上。”

也许下属只是想多为自己增加些福利,但主管听着却觉得是在抱怨自己抠门、不体谅下属。

02

现在小孩从一出生就要开始打疫苗,疫苗接种是为了使人们预先获得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产生对抗该病原的抗体,增强对人体该疾病的抵抗能力。

在的作用心理学上也有一种“接种效应”,指的是当人们受到劝导性攻击后,而引发的对该类攻击抵抗强度提高的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第一次受到某类攻击,再次受到攻击时,抵抗程度会增加。

为此社会心理学家威廉·麦克格里和迪米特里·帕普乔治做了一个实验验证了该现象。

他们让一组实验对象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受到强烈的针对观点的攻击,结果很多实验对象在这种攻击中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接着另一组实验对象也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过这些观点先遭到轻度的攻击,实验对象很容易就把攻击驳倒了。

之后再面对强烈的观点攻击,这时候实验对象对自己观点的维护更加坚决,改变态度的人也比第一组少得多。

实验说明,事先给一些轻微的攻击,再次遇到攻击时,抵抗强度会增加。

同样,如果在说话前事先表明自己并没有攻击性,那么接下来即使说出一些对方听着不舒服的话,也会降低对方的抵触情绪。

这相当于事先已经给人“接种疫苗”,在头脑中产生了“抗体”,在遇到真正的“病毒”时,就不容易受“病毒”影响,不至于产生激烈的反应。


如果员工学会了这一招,顶撞领导,也不用担心领导会生气


03

有这么一则故事,就用到了“接种效应”。

有一个老人,他唯一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

上级心想如果直接告诉老人,老人肯定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于是他派人告诉老人,孩子在战场上受了伤,如今正在医院抢救。

过了两天他又派人去老人家里,告知孩子现在在重症病房昏迷不醒,情况不容乐观,让老人做好心理准备。

又过了两天,上级派人告诉老人,他的孩子最终抢救失败,已经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老人尽管很难过,但思想上已经能够接受这个残酷现实。

上级通过“接种疫苗”的方法,把亲人去世的噩耗,分多个不同的程度告诉家属,

让家人能逐渐有了思想准备,对噩耗也就产生了“抗体”。

在《好好说话》中提到了“感受的预防针”一词,

即在说话时,给对方先打一剂”预防针“,避免对方做出过当的心理防卫。

那应该如何给对方打”预防针“呢?

1、把关注点放在对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之所以我们会因为自己的言语刺痛对方,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对方听完之后的感觉。

就好象文中的王经理,只顾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关注这话会不会让总经理有什么误解。

所以我们要考虑我们的话说出来,对方会不会产生别的想法,会不会造成对方的不快。


如果员工学会了这一招,顶撞领导,也不用担心领导会生气


2、”预防针“式的句式

(1)最基本套路是”否定+肯定“,即先否定对方可能产生的想法,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常用句式有

”不是/并非……而是/只是……“

如:我这么说不是针对你,只是想觉得这件事办的的确有点欠妥了。

我并非对这个项目有意见,而是担心它的预算会不会影响到公司的近几年的现金流。

(2)”推测+肯定“,这种句式先表明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准确,只是一种推测,给别人留有解释的余地。

如:也许我说的不对,你也别见怪,我是觉得这样执行的话,效率会不会太低?

我说的或许不是事实,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3)”自我否定+肯定“,即事先表明自己的个性,表明自己的话没有特别含义,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如:我性格比较直,你也是知道的,我就直说了……

我这人不太喜欢拐弯抹角,我的意思是……

刚才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说话时无意刺痛对方的情况,而且对于我们主观情绪发泄也能适用。

比如你想发泄你的不满、失望等情绪时,事先“打预防针”一样能够降低对方的防卫心态。

因此面对老板,当做足了心理铺垫,让老板有了心理准备,一样也可以“怼”老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