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雲說春秋:齊桓公與楚成王在召陵歃血結盟,化干戈為玉帛(上)

晨雲說春秋:在春秋時期中原各國不僅受到北方的戎狄的侵犯,還受到日益強大的南方楚國的蠶食。中原各小國在南北夾擊之下,生存困難。《梁傳》中這樣描寫中原各國的處境:“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還沒等春秋霸主齊桓公把北方的戎狄趕走,南方的楚國便開始進攻鄭國,窺視中原。北方的戎狄不過是劫掠財物而已,而南方的楚國則窺視中原霸權,這對齊國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晨雲說春秋:齊桓公與楚成王在召陵歃血結盟,化干戈為玉帛(上)

楚國經過數代君王的苦心經營,國勢日漸強大,兼併了周邊許多小國,成為獨霸江漢流域的南方大國。與齊國相比,楚國的地位是建立在武力征服和威懾的基礎上,而齊國則依靠“尊王攘夷”得來的道德感化。楚國的疆域經過幾代君王的征伐已經有了很大的拓展,而齊國則依靠管仲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的改革得到了一種集約型的發展,領土沒有太大的拓展,但是國力卻有很大的提升。

與齊國在周王室的高貴地位以及在諸侯國中八面威風相比,楚國只能算個“暴發戶”。楚成王登基之後在令尹子文的輔佐之下內修政治,外樹威名,積極向北方發展,以圖中原盟主之位。看著齊桓公在中原各國中的地位與名望,楚成王難免有些著急上火。雖然楚國實力不在齊國之下,但是德不足以服人,威不足以懾眾。

晨雲說春秋:齊桓公與楚成王在召陵歃血結盟,化干戈為玉帛(上)

令尹子文安慰成王:“齊桓公經過將近30年的時間才逐漸建立起霸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王需要耐心等待,步步為營才能奠定百年基業。”鄭國自莊公之後便開始衰落,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衰落之後的鄭國成為南方的楚國與北方各國爭霸的戰場。鄭國是屏蔽中原各國免受南方楚國入侵的關鍵所在,所以時刻提防楚軍進犯,君臣枕戈待旦,但這也難以讓楚國打消進攻鄭國的念頭。

魯僖公二年(前658)冬,楚成王已經按捺不住角逐霸主之位的急切心情,於是命令大夫鬥章率軍進攻鄭國。鄭國立即派人向齊國求援,齊桓公在檉(宋邑,在今河南淮陽西北)大會諸侯,準備救助鄭國。鬥章僅僅率領了200輛兵車,實力不強,而且看見鄭國準備就緒,齊桓公已經召集眾諸侯準備合力救鄭,鬥章認為勝算不大,於是班師回朝。楚成王大怒,認為鬥章貪生怕死,讓鬥廉斬殺鬥章。

晨雲說春秋:齊桓公與楚成王在召陵歃血結盟,化干戈為玉帛(上)

鬥廉不忍心殺鬥章便讓鬥章將功折罪,讓鬥章即刻率軍再次攻鄭,鄭國決不會想到楚軍會殺個回馬槍。於是鬥章便急行軍到鄭國,鄭國的聃伯沒有做好禦敵準備,結果被鬥章擒獲,淪為了階下囚。鬥章小勝回國之後,算是勉強撿得一條性命。但楚成王並不滿足,他的目標是以鄭國作為跳板,為謀取中原霸主之位奠定基礎,單單擒獲一個聃伯對於楚王的雄心壯志而言,根本算不上什麼成功。

於是,楚成王命令鬥章再度進軍,看來楚成王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了。南北兩大強國,齊楚大戰似乎迫在眉睫。桓公一心想救鄭,面對楚國這樣龐大的勢力,齊桓公傾一國之力也難以制伏楚國。齊桓公發揚了一貫的處世風格,向各路諸侯通信,要求一致抗楚救鄭。齊桓公這次抗楚行動不僅與中原各國會盟,而且還挖楚國的牆角。

晨雲說春秋:齊桓公與楚成王在召陵歃血結盟,化干戈為玉帛(上)

江(故地在今河南正陽塗店附近)、黃(故地在今河南潢川一帶)兩國本來是楚國的屬國,但是這次卻主動要加入齊桓公的反楚陣營。齊桓公非常高興,自認為威名已經遠達南方,只是這些國家懾於楚國的淫威而不得不服從於楚國而已。如果中原盟主能向他們伸出援手,他們自然會歸順中原。管仲認為此事不妥,江、黃兩國是楚國的勢力範圍,而且齊國與這兩個小國距離遙遠,如果楚國征討這兩個國家,齊國必然要按照盟約施以援手。

管仲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在那個時代就懂得成本與收益的計算,江、黃兩國的加盟雖然能夠使齊國得一時之快,但是卻意味著承擔長久的沉重的義務,並不划算。但是這次桓公沒有聽從管仲的勸說,僖公二年(前658),齊桓公與江、黃兩國的國君在陽穀(即今山東陽穀)會盟,約定聯合討伐楚國。

晨雲說春秋:齊桓公與楚成王在召陵歃血結盟,化干戈為玉帛(上)

魯國新君僖公派叔父季友前來致歉,上次抗狄之戰魯國缺席,此次伐楚,魯國積極參加。此時楚軍又開始進攻鄭國,鄭文公恐懼於楚國強大的兵力,想和楚國媾和,大夫孔叔勸諫:“齊國正在準備幫助我國,現在我們與楚國言和,是不道德的,無法取信於各國。”於是鄭國再次遣使到齊國,戰事緊急,請齊國儘早出兵。未完待續,關注小編“日月晨雲”,更多精彩等你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