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會懷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

小神燒香


這個問題容易讓人產生歧義,人們懷念的是六七十年代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質生活。

我是68年生人,生活在比較富庶的江蘇,童年的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零食,沒有空調,還經常停電。自己的腳大,沒有合適鞋,冬天手腳上經常生凍瘡。那樣的生活誰也不想去過。然而,那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代,只要通過辛勤的勞動,生活就會越來越好。努力學習就可以有好的學校上,改變一家人的社會階層。努力工作就會攢下財富,生活就越來越好。那是一個相對公平的年代,我和我們當地最大官的孩子打過架,回家也只是給母親罵了一頓,那孩子回家也被罵了一頓,哪個都不把這些當回事。

現在呢?不說了,大家都知道。沒有幸福感,沒有安全感。學生努力有用嗎?上了大學也沒有工作,改變不了自己的社會階層。工作努力有用嗎?剛攢點錢,漲價了!一場病下來,好一點的生活條件回到六七十年代,倒黴的家破人亡。至於下崗啦,拆遷啦,套路啦,這些特殊情況頻發,就更加不要說了。

生活總是要進步的,沒有了那個誰誰誰,就沒有科技的發展啦?就不會出現手機,網絡啦?我看未必,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不誰創造出來的,就像我的年齡越來越老一樣。至於人心和精神生活,卻是創造出來的……

六七十年代的精神生活確實美好,我懷念它!


煙雨桃花2


我和妻子兩人都是七十年代初參加工作,每人月工資34.5元,加在一起不到70元,兩個小孩,一個岳母,五口人,一個兩居室,房租每月1.3元,後加到1.8元,電費由單位出,水費免費。生活費開支,集鎮上每五天一場(集市),計劃開支5~8元,買一隻鴨子或一隻雞,買2斤肉,10個雞蛋,買足五天的時令小菜。在當地算中等生活水平,幸福感比現在強,最大的幸福感就是去上班時不用鎖門!


雲淡風清283163271


觀南觀世界,糾正你的一點說法,誰說那個年代吃糠咽菜,啃樹皮,吃樹葉太正常不過了?我今年己7O歲了,是正兒八經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在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難時期,你說的那個情況在一些地區可能出現過,除此之外,只不過是粗糧多,細糧少,根本沒有你說的那種情況出現,還再正常不過了。是不是你們那個地區是這種情況?我沒調查沒發言權,但即便有,也代表不了整個中國,何況在我的眼裡,看到的是中國人民在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戰天鬥地,硬是勒緊褲帶為你們現在的這些後輩兒孫打造出了一個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新天地。我們現在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完全依賴於那個時代奠定的經濟基礎,時間若倒退回解放初期,你再有能耐試試,能有這麼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嗎?


用戶9819868999224


懷念那時候的基本上都是這幾類人:1、當年的極左派,以整人為晉升道路的人,現在都搞市場經濟了,被歷史拋棄的一類人。2、紅眼病看不得人家好的,當時物資匱乏,窮富差距不明顯,心理還好受些,改革開放以後很多人憑本事富裕起來了,他們卻改變不大,卻無能為力,因此懷念。3、跟不上形式後下臺的大小官員,這個我也不好描述就舉個例子,在我姥姥家的那個鎮上,有個姓崔的人,地痞無賴出身,憑著膽大心狠參加土改運動開始,五十年代後期就幹到了管理區書記(相當於現在的鎮級)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六大與八大對抗中失利,成了農民(連退休也沒給),改革開放後大家都拼命賺錢,他卻自恃身份不願勞動,九十年代後期,家裡連臺電視機都沒有,他老伴去鄰居家看電視,一看好幾個小時不想走。


隨遇而安41432


我四四年生的,五O年上小學,留了一級,五七年上初中,讀的農業中學,農業中學天天勞動,後來讓我上縣通用機械廠當學徒,最後我考進了浙江冶金學校,學制三年,國家給助學金每月十三元五角,我很幸運,沒吃過農村大食飯,沒餓過肚子,沒受過苦,也不知道你們說的那的苦,六一年,由於國家國民經濟的原因,學校縮小了,我沒畢業,就支援海島去了,再後來結婚生子,公社保送我上南京大學,家庭不支持我,就這樣,我參加農業勞動十年,嚐盡了甜酸苦辣,後來,我當上了人民教師,我十分珍惜這份工作,每月工資二十九元,逐漸改變生活條件,六十年代,農村生活相當困苦,我什麼活都幹過,搓草繩,打草包,拖車,做水庫,養豬娘,打坑道,打石了,出磚窯,反正有錢掙的地方我就去做,苦是苦了點,但那時很開心,有力氣,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那個時代雖然窮苦,還是覺得有滋有味,充滿朝氣,現在老了,生活無憂,但大家各顧各的,關門不是看電視,就是睡覺,吃也吃不了,農村無聲無息,沒有六十年熱火朝天的勞動氣息了。這是我個人感慨。


司令128124097


先說那個年代是怎樣的:

人民公社是如今的鄉鎮,最大的領導也稱書記,大隊是現在的行政村,村長叫大隊長。記得當時我們這三個自然村為一個組,有組長,副組長,會計,記工員,婦女隊長等,別看大隊長、組長,權利可大了說一不二,分工一句話,沒有敢不執行的,但很公平公正,分工量力而行,按能力大小記工,評工分,有十分、九分、八分以此類推,記得當時我才二分工,因為我是小孩子,只能放放牛,挑挑稻草,做一些小活,但也有象今天一樣,按勞取酬的,比如挑完多少稻草,插完多少秧給多少工分的,總之那個年代很分工明確,公平公正,我所在地年終分紅每十分工分一塊二角,記得有一年全家三個勞力全年除扣除口糧錢外年終分紅四佰多元,在本組算多的。

那個年代有集體倉庫,收割的稻穀集中存放,天氣好時曬穀挑糧,公糧沒錢,餘糧記得當時必須上交每百斤九元。沒有閒地,只要有水種水稻,旱地有紅暑、小麥,虹豆,綠豆等等,閒時還要開荒,田邊無雜草,山上無雜柴,因為養魚需要草,燒飯需要柴。那時大興水利基礎建設,水庫建的很多,統一各地方調人,有到鄰鄉去幹的,毫無怨言,植樹造林活動很濃,以杉木,松木,油茶居多。

那個年代生活還是比較艱苦的,勞力少的工分少,口糧就不足,因為口糧按人分配,扣除工分,有些家庭工分不夠扣就向別人借,年底不但沒餘錢還久債,這種家庭生活更清苦,很多家庭缺糧就以紅暑飯,羅卜飯,,芋頭飯,白菜飯等等,變著花樣做,想辦法不讓全家餓著。

豬肉七角一斤,有食品站,憑票購買,有供銷合作社,很多東西憑票購買,什麼布票、糧票等等,所有物資按需憑票供應。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包產到戶開始,到了七十年代末百姓的生活水平開始不斷提高,溫飽己開始慢慢得到解決。六七十年代是一個階段,八九十年代又是一個階段,不管那個年代的生活水平怎樣,但還是有很多、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留戀,珍惜,懷念的。

先說讀書,我那時讀的是“北京書”,免費,剛好是文革時期,相信年齡大的都會知道有一個叫張鐵生的交白卷榜樣,好像全國都在學,大字報滿天飛,紅衛兵很吃香,讀書給家庭沒有造成壓力,但學到的知識不多,如今想來雖談不上留戀,但這輩子時常還會想起。

那個年代鄰里鄉親相當和睦,大事小情相互幫助是當今不能比的,過時過節氣氛很濃,小孩穿件新衣比現在洞房花燭夜還開心,那時聽說那有電影看早早吃完晚飯再遠也走路去,沒有顧慮,憂愁,開心快樂,過年時很熱鬧,提前二十幾天就開始張羅,曬地瓜幹,炒南瓜籽,豆子,自家壓米糕等等,小孩子那個高興勁就別提了,正月從初一開始到十五每晚幾乎都有花燈,節味很濃,如今想起,相當懷念。

六七十年代那時的社會治安就很好,按勞分配,公平公正,醫療雖不發達,但就醫很便宜,村裡的診所不以盈利為目的,服務也很好。

要寫的東西很多,有人說那個年代很苦,沒有什麼值得去回憶,留戀,珍惜,但我覺的每個年代都有值得留戀珍惜的地方,如今生活水平是很好,住的是樓房,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名牌,但在人情事務,貧富差距,醫療社保,讀書就業,等等方面難道不存在回憶,留戀與珍惜?

如今的生活雖然好了,吃穿不愁,但我可以說,中產階級以下的貧民百姓,沒有父輩的靠山,生活依然很一般,老梁說的好:富人越富,窮人會越窮,因為他們起步不一樣。靠著普通工薪生活,靠著賣苦力的一點工資只能是溫飽,一場病,一套房,一個媳婦,一個大學生就會讓你累彎脊粱。當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也看到了這些,政策法規在不斷完善,存在的問題也在慢慢得到解決


基層動態


4月初剛去新西蘭開會回來,感覺那邊就是我們的七十年代的景象,處處者是綠色,沒什麼工業,生活很悠閒!七十年代末本人剛上高中,家在農村小鎮,生活比較富足,生產大隊掙工分,十個工分值0.8-1.2元隨生產小隊而異,村裡有合作醫療,生病看病不用錢,上學一年3-5元。八二考上大學走進南京,感覺城鄉差距遠小於現在。

七十年代的優勢是平等,人與人,城鄉差距遠小於現在。大家都感覺挺幸福!

當時在南京🚌車頭寫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感覺和北歐差不多,這是當時的優勢!但大家都不富裕,是低水平的公平。

2002年後到北歐,看到的景象和人際關係和七十年代類似,但人家經濟發達。當我們經濟發展到現在,真該想想如何倡導減少貧富差距,鼓勵相互關愛與相互支持!!


楓橋日泊


懷念那個年代的人只有鍵盤俠們意淫,別無他人。就讓懷念那個年代的人,放下手機,丟掉電腦電視,回家做飯燒蜂窩煤,家裡幾間屋子就幾盞燈,甚至在兩間屋子之間掛一盞燈。用水到室外,一個水龍頭大家排隊等著用。夏天洗澡還好說,冬天洗澡就很難。上廁所都是公共廁所,一蹲一排,你能看見我拉,我能看見你拉,讓現在懷念那個年代的鍵盤俠去腦補畫面吧。收音機也是極其奢侈品,音樂更是隻有聽廣播,看電影是最開心的事,而且還沒有多少片源。吃更是不用說了,肉一個月能吃上一兩回就不錯了。鍵盤俠總會說那個時候天藍,水清。也不用豬腦想想,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人才多少?天能不藍嗎?水能不清嗎?就拿現在來說,如果回到那個年代,家裡除了手電筒是家用電器,別的都沒有,天一樣會藍,水一樣會清。真的哪樣,懷念哪樣生活鍵盤俠保證第一個過不慣。


玩音樂的輝哥


我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對那個時代真的很留戀。

那年代的人們,生活特簡單,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爾虞我詐,人與人之間交往平和,私心雜念很少。

那時就是吃的很差,高粱米粥,玉米麵餅子,一年很難吃幾頓麵條,米飯更是少的可憐,餃子只有過年了或是來親朋好友了才能吃到,家家醃一大缸鹹菜,能吃一年,都說吃醃製的東西容易得癌,可那時沒有得癌症的,其它的病也很少。

那時娛樂的東西很少,每個月放幾場電影,有時去外村看,成幫結夥的挺熱鬧的,每當看電影的時候,就是人們最快樂的了。

我上學那時有了小人書,條件好的學生書包裡總是裝很多小人書,你也借,他也借,特有意思,我在我們班人際關係比較好,所以,我不愁小人書看。

那年代最高興的事就是正月串親戚了,有新衣服不說,還能到親戚家吃一頓肉,還能拿到壓歲的錢,條件好的親戚給兩塊,不好的給五角,串親戚的禮品特簡單,就兩包點心,也就是核桃酥,那點心真好吃啊,都是好面好油好核桃做的,不像現在的點心,質量跟那時沒得比。

六七十年代天氣不知為什麼特冷,正月十五以後拜年的時候,大雪還沒膝蓋呢,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刺眼得很。可孩子們卻玩兒的不亦樂乎,那白白的雪,就像是孩子們那純潔的心。

現在生活雖然好了,可生活的壓力讓人們身疲力竭,心情很難有放鬆的時候,所以,每當此時,就會想起那無憂無慮的年代,只是,那都只能在記憶裡尋找了。


秦寶海9


有人懷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因為這段時間是他這一生最得意的時期。

作為六零後(天津市土著),我感覺我們這代人懷念那個時代的人,比較少。還是有一少部分人深切懷念那個年代,是因為當時,大家都窮,我餓肚子你的肚子也是癟癟的。現在我能天天吃燉肉,你卻頓頓吃龍蝦,生出許多嫉妒羨慕恨來。抱著你跳崖,我不好死你也別好活。這種人最令人噁心。我覺得更多的是年輕人聽了長輩選擇性的回憶,對那個年代的嚮往!年輕人,我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們,那個年代,是動亂的年代,具體情形自己腦補去吧。物質生活也匱乏,餓得睡不著覺是太正常了。人生百味可能你們嚐了不少,但捱餓的滋味,你們真沒嘗過。老少三代生活在一間十平米的平房裡,做飯吃飯洗澡睡覺全在這十平米里。小夫妻晚間整出點動靜,叫叫床,絕沒可能。白天小媳婦和老公撒個嬌的空間都沒有。

孩子們,還是現在的生活好呀!畢竟我們這代人,在那個年代生活過來的,回憶總是難免的,懷念大可不必,更別向往。在黨的領導下,現在我們的生活是越過越好,物質生活好,精神生活也好。能過上現在這樣的好生活,我們這代人當時想都不敢想。

概括起來六七十年代就是生活困苦、精神壓抑、社會動盪。

那個年代,我是中國三大直轄市之一的天津市市區的土著!而且出生於根紅苗正的工人家庭,尚且如此!其他地區的城市農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