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因美靠拆遷補償扭虧:扣非利潤鉅虧2.17億

連續虧損兩年的貝因美在創始人謝宏“迴歸”後終於實現扭虧為盈,打贏了“保殼戰”。4月16日晚間,*ST因美髮布公告稱,公司股票自4月18日起被撤銷退市風險警示,由“*ST因美”變更為“貝因美”,證券代碼不變。

根據貝因美2018年財報顯示,公司當年實現營收24.9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111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達到2.91億元。然而貝因美的扭虧為盈並非銷售擴張帶來,而是財務調整所致。

靠搬遷補償和政府補貼實現扭虧

此前,貝因美因2016年度、2017 年度連續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均為負值,公司股票於 2018年4月27日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改為“*ST 因美”。

2018年5月,在貝因美瀕臨退市之際,創始人謝宏復出當選公司董事長並公開表示,2018年貝因美的首要目標是保殼,此外還將對渠道、體系、團隊、品牌、文化和商譽全面重塑。

在2018年財報裡,貝因美指出,公司在過去的一年經營績效改善明顯,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企業戰略顯現出積極的效果。在經營方面,貝因美提出了“做大超高端、做強大客戶、做深三四線”的經營策略。

但中國網財經記者在查閱貝因美年報時發現,貝因美扭虧為盈,並非是靠主營業務收入,更主要是依賴於鉅額的非經常性損益。

財報顯示,2018年貝因美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非經常性損益淨額為2.58億元,其中包括各項政府補助1.06億元,廠區搬遷補償收益0.71億元,處置子公司收益0.45億元,業績承諾補償收益0.28億元。

在扣除當年拆遷補償和政府補貼等非經常性損益後,貝因美實際仍鉅虧2.17億元。

渠道混亂主營業務乏力

雖然扭虧為盈,但貝因美的艱難時刻並沒有過去。

貝因美年報顯示,目前公司擁有51個嬰幼兒奶粉註冊配方,既有國產又有進口,涵蓋了大眾、高端、超高端,以及全系列嬰童輔食。儘管產品線已經齊備,但貝因美的關鍵性問題在於渠道。

此前,貝因美的銷售渠道主要為商超、母嬰店。三聚氰胺事件後,商場、超市裡很多奶粉品牌被下架,而貝因美未被波及。藉此機會,貝因美搶佔市場,主要採取深度分銷模式,依賴銷售人員推銷。

但這一渠道的維護難度極大、成本很高。

數據顯示,2012-2014年,貝因美經銷商及商超相關費用分別為7.81億元、9.9億元、11.9億元,總體銷售費用與營業成本相等,甚至更高。為了控制費用增長,2015年,在淨利潤下滑九成的情況下,貝因美砍掉了近500家經銷商。

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改變了消費習慣,貝因美卻沒能及時跟上新零售和消費升級的時代變化,業務模式依然停留在傳統階段。

曾經的奶粉業巨頭貝因美,在錯失了移動互聯網和新零售渠道突飛猛進的五年之後,主營業務收入已經大幅落後於同行。

數據顯示,2018年貝因美奶粉營收23.36億元,同比下降7.42%,而同期飛鶴奶粉銷售額為116億元,伊利奶粉的銷售額超過80億元(其中嬰幼兒奶粉超過60億元),君樂寶奶粉銷售額也超過了50億元。

而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貝因美2018年研發費用也在大幅減少,同比大降61.3%,僅佔營業收入的0.63%,研發人員則從2017年的55人減少到2018年的33人。

此外,貝因美多個投資項目未達預期。貝因美3大募資投資項目——黑龍江貝因美5萬噸嬰配粉項目、北海貝因美3000噸米粉項目、年產6萬噸兒童奶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均未達到預計效益,其中兒童奶項目2018年虧損170.19萬元。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貝因美成功脫帽是走向利好的第一步,但它並不是通過主業實現盈利,更多是非主業類的營收佔主導。隨著謝宏的復出、包秀飛的操盤之後,貝因美或許會有全新的模式落地。我們需要給它一點時間,再觀察一下2019年二季報,看它是步入佳境,還是無法解決結構性的硬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