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民国报社为啥每天在报头刊登孙中山遗训?

几张民国期间的《豫北日报》静静地摆放在郑州宏承号会所,报纸边上的两个人轻声朗读报头下面的一段话: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文。


汴梁说史|这家民国报社为啥每天在报头刊登孙中山遗训?


这两个人,一个是《豫北日报》创办人郭仲隗后裔、河南省辛亥革命研究会副会长、河师大兼职教授郭力,一个是来访的孙中山在台之孙、国际中山会总会长、反独大联盟主席孙武彦先生。


汴梁说史|这家民国报社为啥每天在报头刊登孙中山遗训?


郭力先生(左)和孙武彦先生向记者展示《豫北日报》

这段著名的“总理遗嘱”为什么会每天出现在豫北地区最早的报纸上?这还要从郭仲隗和孙中山的关系说起。


汴梁说史|这家民国报社为啥每天在报头刊登孙中山遗训?


《豫北日报》

郭仲隗是老资格的同盟会员,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郭仲隗任总部机要。后因从事反对袁世凯活动被通缉,流落于晋豫之间。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张钫、暴式彬、韩风楼秘密聚会于天津,商议讨袁计划。他与暴式彬到上海向孙中山请示。孙当即委任张钫主持豫陕两省讨袁军事,并任命郭仲隗为豫、陕、晋、冀4省联络员。他返津向张钫传达孙中山指示,并告以南方各省反袁部署,约张钫迅即离津返豫举事,并向孙中山复命。


汴梁说史|这家民国报社为啥每天在报头刊登孙中山遗训?


郭仲隗

1948年,郭仲隗之子郭海长带领《中国时报》记者、编辑以及大批河南文教界知名人士投奔解放区,在政治上给国民党当局沉重的一击。


汴梁说史|这家民国报社为啥每天在报头刊登孙中山遗训?


《中国时报》社长郭海长

开封第一次解放,是当时国民党在关内“失陷”的第一个省会,它在南京引起的巨大震动是可想而知的。而像《中国时报》这样整个的报社,连同成批的教授、文化人投奔解放区,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消息传到南京,如同火上浇油,使国民党最高当局倍加恼怒。蒋介石在一次高干会上,不点名地当面申斥郭仲隗说:“有的老同志,中山信徒,纵子为匪,还恬然无事。”由此可见,郭仲隗不仅是孙中山忠实的追随者,而且是坚定的革命者,在自己创办的《豫北日报》刊头上每天印上“总理遗训”,就是表示要努力完成总理遗训。


汴梁说史|这家民国报社为啥每天在报头刊登孙中山遗训?


《豫北日报》:

1929年9月,任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常务委员的韩立纶,指示在新乡县党部负责的其子韩公佛办《豫北日报》。因时局变化,仅45余天便停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郭仲隗倡议下同年11月11日恢复《豫北日报》出版。重新出版的《豫北日报》是一家民办的地方报纸,以宣传抗日为宗旨,直至1938年2月18日日军攻陷新乡之前一天停刊。是新乡解放前创刊最早、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931年9月18日沈阳事变,日本出兵东北,杀我同胞,占我土地,激起全国人民义愤。豫北各县纷纷成立抗敌后援会,声讨日寇暴行,要求南京政府出兵抗日。在全国民意沸腾的形式下,由祖籍新乡的同盟会元老郭仲隗倡议,在新乡重新出版《豫北日报》,借以唤起民众,宣传抗日。

重新出版的《豫北日报》虽和2年前的《豫北日报》再报名和人事等方面有继承性,但是性质完全改变,报纸脱离了于新乡县国民党县党部的关系,成了一家民营报纸。其政治背景以地方势力为主。报社成立了董事会,由郭仲隗、张善与、杨一峰、王晏卿等地方人事为董事,郭仲隗为董事长。辛亥元老于右任题写报名。


汴梁说史|这家民国报社为啥每天在报头刊登孙中山遗训?


辛亥元老于右任题写报名

报纸经费由新乡同和裕银号、新乡商会和焦作中原煤矿公司(郭仲隗时任常任董事,至1933年中原公司与英国福公司合营后,改任中福公司董事长)按月资助。当时新乡驻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路军刘镇华部,刘对《豫北日报》亦表示支持,并题写了报头。

《豫北日报》为对开四版一大张,由修文印刷厂承印,每日发行2000份。社长韩公佛,总编王汝梅,编辑汤继善、周沛三、马继云等。消息来源:国内要闻由专人抄收中央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本省新闻采用省会通讯社的供稿,其他内容靠剪报、转载来填充版面。


汴梁说史|这家民国报社为啥每天在报头刊登孙中山遗训?


郭仲隗纪念馆奠基仪式

报纸采用大报编排方式:一版为报头及广告,二版是国内要闻、专栏、社论,三版为国际新闻、省、县新闻,四版上半版为副刊,下半版为广告。

报纸的倾向,主要是宣传抗日。一方面由于郭仲隗、韩立纶等人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对南京政府的屈辱投降政策不满,另外一方面当然与编辑人员的思想分不开,不论从业人员自己撰写的文章还是转载的文章,都是以抗日为中心。同时,一大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以及共产党员进入报社,从外地回到新乡的共产党员李毅之、王黎夫、许邹生、郭海长等曾住在报社内。一些进步青年路过新乡也住在报社内,如:姚雪垠、刘冰雁、苗化铭等。《豫北日报》也成了中共的联络点。

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八路军联络处处长朱瑞,就常来报社,他所著的《游击战术讲话》一书,由《豫北日报》印刷厂印刷。这本书对抗战初期的豫北游击战起了指导作用。朱瑞建立的“豫北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在《豫北日报》开辟的“救亡专栏”《豫北日报》不仅承担着揭露社会黑暗,反对贪官污吏,为穷苦大众大声疾呼的责任,还不断刊登左倾青年、共产党员所写的进步文章,是一份影响较大的进步报纸。所以当伪满洲国成立时,宣布禁止入境的中国报刊中就有《豫北日报》。

作为历史文化学者、资深收藏家,郭力先生感慨:找到《豫北日报》真是太不容易了,1986年他就在相关文献上见到过《豫北日报》的记载,他问过当年上大学暑期经常去报社实习的祖父郭文煊、四爷郭海长,老一辈人都说找不到了,韩立纶的后人韩公仁曾任《新乡日报》负责人,也说这张新乡最早的报纸估计找不到了。


汴梁说史|这家民国报社为啥每天在报头刊登孙中山遗训?


建设中的郭仲隗纪念馆

郭力先生说:郭仲隗纪念馆建设本着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整体思路,着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80多年前的《豫北日报》极大地丰富了郭仲隗纪念馆的内涵。若想了解民国时期的新乡城市文化,没有什么能比报刊这种媒介更全面、更有说服力了。这些80多年前的《豫北日报》,让我们穿过历史尘烟,透过一张张发黄的陈年旧报窥见一座城市的日常。

供稿:宏承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