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抑鬱、溺愛孩子、內在小孩面目不清 —《為何家會傷人》感悟

產後抑鬱症、溺愛孩子、內在小孩面目不清……《為何家會傷人?》

—《為何家會傷人》讀書感悟



產後抑鬱、溺愛孩子、內在小孩面目不清 —《為何家會傷人》感悟



這是我在2018—2019計劃閱讀30—50本專業書籍之16本。

武志紅老師是我的偶像之一。在我抑鬱的時候,他的《巨嬰國》帶給了我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一本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同樣給我拓展開一些新的視野。


產後抑鬱、溺愛孩子、內在小孩面目不清 —《為何家會傷人》感悟



01 產後抑鬱症


產後抑鬱症是很多人都關心的一個話題。

最近幾年,網絡上我們看見了不少生孩子不久母親自殺或者帶著孩子自殺的悲慘的故事。

同樣身為母親,一看到這些新聞,內心痠疼不已。

別人很納悶:初為人母(有的是生了二娃三娃之後抑鬱)、剛剛享受了做母親的快樂的女人,怎麼捨得放棄生命?

是啊,好好的日子過著,我們為什麼不想活了呢?

有孩子之前,“我”是妻子,老婆大人,老公心中的小公主……未必都是有求必應,但是或多或少,有人把我們愛在嘴上,疼在心裡。

生了孩子之後,我們的人際關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這一獨立的人格不見啦!

“我”的需求、“我”的感受、“我”的痛苦傷心、“我”的孤獨無助……全部都被忽視了。

因為這個“我”沒有價值。

誰最有價值呢?孩子,新生的寶貝。

誰來照顧最重要的寶貝呢?“媽媽”。“母親”。

所以,“我”唯一的價值是孩子賦予的:

孩子需要吃奶,我肩負著提供優質的母乳的責任。我可以,也必須享用豐盛的食物(不管這些食物我是否喜歡)。

孩子需要溫暖的懷抱,我必須要好好陪伴TA。散心、上班,學習、自我成長、娛樂……有必要嗎?有孩子重要嗎?

孩子需要愛,所以我必須無條件地關愛TA。“我”也想要愛啊!誰來愛我?“當媽的人了,怎麼還那麼矯情,不懂事呢?”

無數個夜晚,我們默默地流淚,不斷問自己:

如果沒有了孩子,“我”還有價值嗎?還有人需要“我”嗎?“我”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不可否認,孩子的到來給家庭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歡樂。

同樣不容質疑的是,為孩子忙得人仰馬翻的背後,是部分家庭對作為母親的婦女的“自我”的漠不關心!

我們是人,不是保姆,更不是生育的工具!

生兒育女,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享受生活的快樂,而不是讓我們放棄、犧牲自己的幸福!

換做是你,因為生了孩子,剩下的只有無窮無盡的痛苦,你願意嗎?你會不會抑鬱?

《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指出,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

親子關係屈居第二。

夫妻關係良好,親子關係通常問題不大;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根源基本上在夫妻關係上。

請丈夫把更多的關愛給妻子吧!好好的愛這個女人,感恩這個女人。因為有她,你的生活才更加美好,家庭更加美滿和諧。

妻子享受到了充分的愛,內心才充盈。這樣,當她作為母親時,才更堅強,更有力量、更能夠傾注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這也是最溫馨最寶貴的原始母愛,是孩子早期心理成長最核心的營養。

02心理醫生的昂貴小蛋糕

產後抑鬱、溺愛孩子、內在小孩面目不清 —《為何家會傷人》感悟



書中說,心理醫生榮偉玲曾經為自己買過一個很貴的小蛋糕。

但是買來之後,她捨不得吃。

於是又重新給自己買了一個便宜的蛋糕,這才痛痛快快地吃掉了。

未做母親的她反省了自己的這些行為:

昂貴的小蛋糕究竟為誰而買?

想了很近,她終於明白,她想送給同事的兒子吃。“因為那個小傢伙非常可愛,值得擁有最好的蛋糕。”

為什麼我捨不得吃?

“因為我不夠好,不值得享用這麼美好的食物。”

他喜歡吃這種口味的蛋糕嗎?

“不知道。”

誰最喜歡這種口味的蛋糕?

“是我呀,我的‘內在自我’。”

為什麼我要把自己最愛的東西送給他呢?

“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表達我對他的愛。”

既然是要送他禮物,為什麼當時沒有打電話問問他的心意呢?

“在那個時刻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或許潛意識認為沒有必要。

把我最愛的東西給他,就是對他最好的愛的表達。”

當反思到這裡的時候,榮偉寧突然警醒了:

“如果我現在做了母親,那我同樣可能成為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

書中進一步指出:

溺愛不是愛太多,溺愛不是真愛。

“密不透風的愛源自自私。”

當我們溺愛孩子時,表面上我們對孩子有求必應。但實際上我們是按照自己內心的願望,把自己內心最喜歡、最有價值的東西給了孩子。

通過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們滿足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心中“內在自我”對生活的渴望。

你看明白了嗎?

那些天天對孩子要求有求必應的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們,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內在小孩在某些方面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留下了一些願望。

這些未滿足的願望投射到了真實的世界裡,他們就投射到了外在世界的小孩: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孫輩,身上。

滿足他們,其實就是滿足自己呀!

所以要給他們,我們自己的最愛。因為,那是我們最想要的。

而真正的愛是要根據被愛的人的需要,給予TA們內心最需要的東西、尊重TA內心的願望、幫助TA們健康的成長。

真愛永遠不嫌多。越多,孩子越健康、自由。

當你看到這裡的時候,你不妨問問自己:

我捨得給自己買力所能及的相對比較貴重的衣物嗎?

我捨得花錢讓自己去參加喜歡的培訓或者外出旅遊嗎?

我捨得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享受比較高檔心儀的食物,而不帶給老公和孩子嗎?

對自己好的時候,我捨得嗎?

通過這些問答,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在的自我滿足的好不好,你對自己愛得夠不夠。

03你的內在小孩還好嗎?

產後抑鬱、溺愛孩子、內在小孩面目不清 —《為何家會傷人》感悟



親愛的,你看文章累了吧?下面我們一起來玩個遊戲放鬆放鬆。

請閉上眼睛,安靜下來。

先花5分鐘感受身體。

足夠放鬆後,想象一個嬰兒在你身邊。

他長什麼樣子?他在你的哪個位置?周邊是什麼樣的情形?他用什麼表情看著你?他和你關係如何?

親愛的,這個小孩就是你。

你的內在小孩

TA在你想象中的狀態,反映出你早期和父母(特別是母親)的關係。

如果這個想象中的孩子的一切都很美好,恭喜你,擁有美好的原生家庭美好的親子關係;

如果這個小孩是孤獨的,惡狠狠的,充滿怨氣的……

請讓我來抱抱你。

哦,我的內在小孩,面部表情模糊不清。

我知道了,小的時候,我沒有,“被看見。”

是的,也許爸爸媽媽就在我的身邊。他們可能在看書、聊天、忙工作、忙家務、打遊戲、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

總之,他們可能人在心不在,他們沒有好好地和我在一起,快樂著我的快樂,痛苦著我的痛苦……感受著我的感受。

結束語

不知道家為什麼會傷人的時候,我們非常迷惘、痛苦;

當我們閱讀了《為何家會傷人》之後,我們仍然痛苦,卻不再迷惘。

我明白,每一個當下,我們的家庭所給與我們的,已經是他們力所能及的最好。

我們無力改變別人,但是可以改變自己;

我們無力改變過去,但是可以改變現在;

我們無力改變現實,但是可以改變觀點、信念。

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收穫許多道理,然後一點一點付諸實踐,讓它們來幸福我們剩下的人生。

(文中觀點不一定正確,歡迎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佑媽三火,中學教師,生涯規劃師,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自己、有趣有料的學習型媽媽。願和您一起探討自我成長髮展、育兒等和人生幸福休慼相關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