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課堂:投資銀行,金融世界裡的“異形”

在前面一段課程裡,我們講了很多投行的業務,傳統的發行承銷、兼併收購,後來的零售經濟、槓桿收購、量化交易、資產證券化。你會不會有一種感覺,就是投行的業務特別地紛繁複雜。

你的感覺非常地對,每次我想到投資銀行這個行業的時候,都會想到一個著名的美國電影系列,叫做《異形》。投資銀行就是我們金融世界裡的“異形”。它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迅速接受新的基因,快速進化,然後成為新的物種。

金融課堂:投資銀行,金融世界裡的“異形”

但是,在投行無休止變形的背後,並不是沒有規律可循的,而是大半個世紀以來,遵循著金融市場的兩根主線,資金面的變化和監管的變化。資金面和監管這兩個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投行這個異形生物的雙螺旋 DNA,決定了投行的演化進程。

一、資金從稀缺到富餘,投行業務從“融資”到“投資”

在大半個世紀以來,資金面主要經歷的是從稀缺到富餘的過程,所以投行的業務也從以融資為主變成了以投資為主。你不要看投資銀行的業務五花八門,實際上它做的都是一個活,也就是資金市場上的中介,把投資人的錢介紹給融資人。投資和融資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看起來是一回事,但是此消彼漲的資金狀況就會讓投行的業務模式發生變化。

在十八、九世紀,這個世界還很窮,資金很稀缺,像鋼鐵行業、鐵路行業,都是資金密集型行業,投行在那個時代的主要任務就是替這些企業來募資。所以這個時期,投行傳統的核心業務,就是通過幫助企業、政府去發行承銷、兼併收購賺錢。所以我們一直說,投行的傳統業務是賣方業務,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現在投行的業務重心已經變了,它已經逐步轉向了新興的募集資金,進行資產管理,代客理財,這一部分叫買方業務。所以我們會說,投行已經從以賣方為中心轉向了以買方為中心的業務模式。

金融課堂:投資銀行,金融世界裡的“異形”

給你一個數據,在美國,投行現在的資產管理這一部分的業務佔比有多大。美國整個資管市場的規模大概是33.4萬億,那投行管理的資產有多少呢?9.6萬億,也就是說投行佔據了整個美國資管市場的1/4。同時,投行的收入結構也發生了很重大的變化,60年代的時候,佣金、承銷收入大概佔總收入的70%左右。到了2010年之後,這兩項主要業務的佔比下降到30%以下,而像資管的相關業務的利潤佔比超過了50%。所以,你從投行資管規模和利潤的佔比,也可以看出,投行這個業務模式的變化。

為什麼會發生變化呢?因為,二戰後的這70年,資金越來越充裕,投行的業務中心從為項目找錢,也就是融資,轉向了錢找項目,也就是投資。

戰後的70年,真的是人類的黃金時代,這期間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像歐洲、美洲、日本、中國都相繼地崛起,除了非洲以外的全球進入了人類歷史上最長的政治和平、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在這70年的時間內,全球財富的速度,年均超過10%。

隨著財富的累積,全球的中產階級就迅速地崛起了。目前根據世界銀行的保守估計,全球的中產人數已經高達20億人。再有一個數據就是更有意思了,就是在60年代的時候,全球的高收入國家,平均年收入大概是1500美金左右,現在大概是4萬多美金,這個增長速度是非常令人恐懼的。

金融課堂:投資銀行,金融世界裡的“異形”

1960到2016年上述國家或地區GDP

那麼這些數字背後就意味著財富總量也在積累,財富的分佈也更廣,投行的業務自然就要從“替富人服務”轉向“替中產階級服務”了。

我們在前面講解的投行業務,都反映了這個變化。

比如說,

1. 零售經紀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投行開始從“少數富人的私人銀行”慢慢地轉變為“公眾的投資經紀人”。

2. 後來,垃圾債券、槓桿收購的興起使得中小企業可以進行融資、收購,說明“資金不再是大企業的專利”。

3. 再接著,槓桿收購還變身為私募股權基金,創投、風投興起,量化交易興起,投行開始激進地變身為“私募基金管理人”,然後把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都投入到了資產管理的部門。

這就是投行整個變形的第一條線索,戰後財富創造累積的70年,造就了今日世界資金富餘的基本格局,投行的業務也隨之變化和進化。

金融課堂:投資銀行,金融世界裡的“異形”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這條線索非常地重要。在可見的未來,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這個基本格局就會延續下去。我們中國處在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過程中,整個社會正在轉型成為一箇中產社會,所以財富的保值和增值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二、監管的圓舞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剛才我們已經說了,在決定投行這個異形生物的雙螺旋 DNA 中,資金面是第一條主線。那麼第二條主線就是監管層的變化。

投行的雛形可以大概追溯到十八、九世紀,巴林銀行就是最古老的投行。它最開始的任務當然就是從少數富人那裡吸收資金,替他們投資理財了。這個業務模式和當時的收入狀況是完全吻合的,因為只有少數富人才有錢投資。所以,當時的投資銀行還有一個別稱,就叫私人銀行。由於是私人銀行,不涉及大眾,所以投行受到的監管就非常地少。然後慢慢地,這些私人銀行就發現另外一個牟利的空間,就是它們可以涉及商業銀行業務,吸收更多的資金,商業銀行和投行的業務就從這個時候開始混業。就這樣,在20世紀初達到了巔峰。

我們在前面的課程裡講過,由於這種混業經營其實是有一些風險的,然後美國市場又經歷了1929年的大蕭條,所以後來美國政府就決定,把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開,實施嚴格的分業經營。但是,投行業務逐漸發展的過程中間,這種分業經營的狀態又被打破了,一直到1999年的時候,在克林頓任上又頒佈了另外一個法案,等於在法律上又承認了這種混業經營的狀態。

結果,在10年巨大的混業經營之後,又發生了2007年的次貸危機,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政府又開始決定,要加強監管。可混業的狀態還是得到了保持,但是監管層就意識到了,投行這種創新業務的巨大能量,所以就開始對創新業務採取更加嚴格的監管。

金融課堂:投資銀行,金融世界裡的“異形”

你看,從1933年到2008年,歷時75年,投行、商業銀行一直是分分合合,就像跳圓舞一樣,在經歷了75年之後,又走回了起點。

但是,在這75年中,監管不是一成不變的,投行的業務創新和監管的變化,正好是一個相互博弈和相互促進的動態過程。比如說,20世紀70年代,美聯儲就取消了Q條例,也就是對大額存款的利率上限,但是維持著小額存款的利率上限。這個時候,為了應對這種監管,美國投行就推出了貨幣市場基金,導致金融脫媒,使得利率市場化加速,商業銀行也開始向混業經營的狀態轉型。

到最後,其實你可能會對投行未來的演化的方向很好奇。結合剛才我們說的這兩條主線,你可以看到兩個趨勢:

第一,由於受到了更多的監管,所以投行演化的速度,可能會變慢。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些受到監管比較少的業務部門,比如私募類的業務,可能會獲得更大的發展。

第二,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全球資金富餘的格局不會改變,所以投行的業務會繼續地在資產管理這個方向上發展下去。

今日概要:

投資銀行的業務非常地紛繁複雜,但是兩根主線可以概括它的整個演化過程。這兩根主線也是這大半個世紀以來,金融市場的兩根主線:

1. 資金面的變化,這70年以來,資金面的變化是從稀缺到富餘,所以投行的業務也經歷了從融資為主到投資為主的過程;

2. 投行的業務創新和監管的變化相互博弈,相互促進,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業務也經歷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過程。

(本文出自得到,由北大金融學香帥教授唐涯親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