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徐氏家训》(扬州江都)

真武镇徐氏是一门望族,在今存世的《徐氏宗谱》中,记有《徐氏家训》,通篇文言文,洋洋千言,无标点符号,冷僻古字及典故随处可见。但细细推敲,亦可窥其脉络,知其要义,悟其精髓,不失为一篇家族传略。

在历次修纂家谱的序言中,累累提及他们的祖先廷秀公,原是泰州河垛人。元朝末年,泰州白驹场张士诚举兵起义。白驹和河垛两地相近,张士诚一向仰慕徐廷秀的名望,拟强邀徐一道起事。徐廷秀对张士诚却并不赏识,“知其不足与有为也而避之,于是有樊川之徙……”,后来又迁到更偏僻的渌洋湖之滨张师孃庄定居,繁衍子孙。徐氏先后五次修谱,原定30年修一次,第三次是道光二十年(1840)“起庚子,迄丙申”(修五年)。在历次修谱记事中均未有重修家训之说,可见这《徐氏家训》或出自徐廷秀、或更远的祖先之手,一脉相承至今。

真武《徐氏家训》(扬州江都)

《徐氏家训》共有十九条,一一如下:家训小引,修世系,重祠宇,志坟墓,谨祭祀,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训子孙,正名分,端 范,务本业,禁词讼,戒酗赌,择交游,尊美德,屏蠹行,崇节俭,恤仆御,广荫德。

真武《徐氏家训》(扬州江都)

《徐氏家训》儒家风味十足,但它只提耕读、修身、齐家,而忠君报国、治平之道却鲜有提及,可知徐廷秀是一心一意居隐的。在元末明初的刀光血影中,战乱带给这个家族的伤痕真是刻骨铭心,徐氏祖先对历代统治者采取的唯一策略就是“避让”二字。元朝以降,历经明清两朝,在徐氏家谱中通篇难见谁人做官、谁人受到皇上褒奖或敕封的记录。徐氏一族虽注重耕读,却淡于功名,真正做到了“不求闻达于朝廷,苟全家族于乱世”。徐氏祖先万分看重的是整体家族的安危,谆谆教导后世子孙如何趋吉避凶、乐天安命。他们对家族内部十分强调秩序,对名分、辈分、礼仪均不得乱来,唯有如此,才能维系安宁;对来自外部的矛盾和纠葛,能忍则忍,能让则让,宁可自己吃亏,也严禁打官司,可见徐氏家族“自保自安”的观念是何等深厚。多少年来,忠厚谦让、淡泊名利的思想意识,在徐氏家族儿孙中一直代代传承。

真武《徐氏家训》(扬州江都)

《徐氏家训》篇幅过于冗长,又是古文,一般人不易读懂与记住。但作为不可多得的地方文献,在真武的历史文化宝库中仍是值得珍藏的。

(吴铭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