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和成分血有什麼區別?獻血及輸血科普小知識

血液被人們譽為“生命之河”,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首先,運輸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氣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都必須依靠血液運輸才能到達全身各組織,同時組織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其他廢物也依賴血液運輸到肺、腎等處,從而保證身體正常代謝的進行。其次,血液具有緩衝功能,可以維持體內的電解質平衡、酸鹼度平衡。此外,血液還具有重要的防禦和保護功能,比如生理性止血,抵抗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和各種免疫反應。當血液總量或組織、器官的血流量不足時,或是血液成分發生變化時,對會對人體產生重大影響。

全血和成分血有什麼區別?獻血及輸血科普小知識

血液不是簡單的液體,它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由水、離子、小分子化合物、蛋白以及一些氣體組成。血細胞則可分為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其中紅細胞的數量最多,約佔血細胞總數的99%,白細胞最少。

人體全身的血量稱為血量。正常成人的血液總量約相當於體重的7%~8%,也就是說每公斤體重有70~80毫升的血液。因此,體重為60公斤的人,血量為4.2~4.8升。

一般而言,一位體重為50公斤的正常人一次獻全血200~400毫升,僅佔人體血容量的5%~10%,在人體能夠承受的安全範圍,在獻血後5~10天獻血者體內的紅細胞就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血小板、血漿蛋白、碳水化合物和水也會很快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所以說,適量獻血不會影響健康。

全血和成分血有什麼區別?獻血及輸血科普小知識

那麼,全血和成分血又有什麼區別呢?

全血是指採用特定的方法將符合要求的獻血者體內一定量外周靜脈血採集至塑料血袋內,與一定量的保養液混合而成的血液製劑。而成分血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採用特定的方法將全血中一種或多種血液成分分離出而製成的血液製劑與單採成分血的統稱。

簡單點說,全血的成分與體內循環血液成分基本一致,但採集後隨著保存期的延長,全血中血小板及不穩定凝血因子會逐漸失去生物學活性,這也是目前臨床全血應用較少的重要原因。

成分血即就是將人血中的各種成分,如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和血漿,分別製成高純度或高濃度製品,再輸注給患者。根據不同病人對輸血要求不同,選擇合適的成分血,以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全血和成分血有什麼區別?獻血及輸血科普小知識

比如,嚴重貧血的病人主要是紅細胞量不足,血量不一定減少,所以濃縮紅細胞懸液是最好的選擇。大面積燒傷的病人由於創面滲出導致血漿大量丟失,就需要輸注血漿或血漿代用品。而各種出血性疾病,可以根據病人的疾病情況,輸入濃縮的血小板懸液或含凝血因子的新鮮血漿,幫助止血或凝血。

目前,全血只適用於大量失血及需要血液置換的患者,而且必須按照ABO及RH同型且交叉配血相合的原則進行輸注。

全血和成分血有什麼區別?獻血及輸血科普小知識

因此,倡導成分輸血可以增強治療的針對性,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而且能節約血源,使血液的價值最大化。

以下是成分輸血時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全血和成分血有什麼區別?獻血及輸血科普小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無償獻血者經健康查體合格後,每次可捐獻全血200或400毫升,兩次捐獻時間不少於6個月。捐獻機採成分血,兩次間隔時間為4周。

捐獻一次熱血,挽救一個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